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工作制度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工作制度
1、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是公益性的文化信息服務場所,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不得實行經濟承包、掛靠經營等方式變相經營,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費用。
2、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主要為群眾提供電子文獻的閱讀和查詢,有關信息、多媒體資料的瀏覽和查詢等服務。
3、工作人員要按章操作使用本室設備及聲像資料;該室設備及聲像資料僅限室內使用,一律不得外借。
4、不得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播放、收聽、收看、拷貝有關淫穢、迷信、*等不健康的內容或向他人發送惡意的挑釁的郵件和商業廣告。
5、讀者和觀眾不得對本室計算機的軟件設置做任何更改。要愛護室內一切設備,自覺維護設備安全,人為原因造成設備損壞,必須賠償損失。
6、不隨地吐痰,禁止吸煙,禁止大聲喧嘩。舉止文明,保持室內安靜衛生。
7、工作人員下班前,要按操作規程關閉電腦、電源,關好門窗,注意安全。交接班時,要做好設備檢查和交接登記。
篇2: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方式轉變及資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方式的轉變及資源共享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教學越來越承擔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為了利用好信息化的技術、觀念、手段、方法,使教育功能發揮得更廣泛、更有效、更及時,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這些信息化工具和手段的廣泛運用,在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提高教學的質量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并必將引導重大變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學方式轉變;學科整合;資源共享
我們認為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環境,構建信息資源庫,將已經和可能收集到的教育教學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并集中保存,并運用于教育教學實現中,使這為教育教學服務。我校在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兩年中,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組織發動廣大教師努力探索和實踐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使之新穎、活潑。
傳統的教學內容主要通過教師講書、學生看書等方式呈現。而信息技術卻可以將多種媒體方便、快速地集成,實現對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變革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的是多種媒體的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呈現教科書以外的教學內容,這些軟件依據學科特點由教師選擇、集成在計算機中,以便于在課堂教學中隨時使用,從而實現了對教學內容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要求:教師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意識和觀念,更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融于學科教學之中,注重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融合。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月都要利用多媒體設備上兩節學科整合課,切實做到“人”“機”“教”“學”的合一效應,并提交設備使用記錄及學科整合教案。通過學習使用,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鼠標輕輕一點,所有教學內容就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聲、圖、文并茂,繁雜的知識變得簡單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大為提高,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應用的積極性。通過有趣的游戲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挑起孩子們闖關的欲望。并提出疑問:這些個跳動的小球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避免教師的“一言堂”。像這樣的課例還有很多,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與實踐,在我校,不論老中青教師都愛用多媒體,愛用網絡,信息技術以便捷、直觀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贏得了大家的認同。
二、利用信息技術實施電子備課,教師受益。
傳統的備課形式正在改變,電子備課在校內悄然流行。教師們總是努力搜尋網上資源進行備課,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更新穎,更富時代感,形式更生動活潑。信息技術做為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科,實踐教學要求從一開始上課,就要創造一種環境,喚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他們積極投身到活動中去。例如:我在執教的《龍江特產》一課中,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強以及文字、聲音、圖像一體化的特殊功能,課前設計了搜尋龍江特產的環節,并查找了許多關于本課內容的圖片、視頻,使多媒體得以充分發揮其作用。課上,在美麗的圖片、激情的宣傳畫面中,學生學習興趣自然出現。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強得多。使網絡為教師備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