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河道管理條例
安徽省河道管理條例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我省行政區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溝渠、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長江、淮河等跨省重要河段以及與鄰省邊界河道的管理,國家有規定的,按國家規定執行。
第三條我省對河道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開發利用江河湖泊的水、土等資源和整治河道、防治水害,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的總體安排。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及時處理防汛和河道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
第六條縣(市、區,下同)以上河道主管機關主管本行政區域的河道,負責《河道管理條例》和本辦法的實施。
第二章河道管理機構與職責
第七條省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為全省河道主管機關,各地、市、縣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的河道主管機關。
第八條省河道主管機關管理河道的主要職責:
(一)根據國家規定確定跨地、市主干河道的防洪標準;
(二)審查在跨省、跨地市主干河道管理范圍內所建工程的規劃設計;
(三)編制、執行省管河道堤防的歲修計劃;
(四)制定并監督實施跨地、市主干河道的防洪調度方案;
(五)擬定跨地、市河道的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并督促實施;
(六)組織制定跨地、市河道綜合開發利用和防治水害規劃;
(七)處理跨地、市河道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
第九條地、市河道主管機關管理河道的主要職責:
(一)根據上級河道主管機關的規定確定本行政區區域內河道的防洪標準;
(二)審查在本行政區域河道管理范圍內所建工程的規劃設計;
(三)編制、執行本行政區域內河道堤防的歲修計劃;
(四)制定、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防洪調度方案;
(五)擬定本行政區域內河道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并督促實施;
(六)制定、執行本行政區域的河道綜合開發利用、防治水害規劃;
(七)處理跨縣河道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
第十條縣河道主管機關管理河道的主要職責:
(一)審查本行政區域河道管理范圍內所建工程的規劃設計;
(二)制定、執行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綜合開發利用規劃、防治水害規劃、防洪調度方案和清障計劃;
(三)管理、維修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保持工程安全完整;
(四)籌集并統籌安排河道工程維護、除險加固、更新改造、管理運用等專項經費;
(五)處理本行政區域河道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條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駟馬山引江工程管理處等水管機構及地、市、縣河道主管機關設立的河道管理機構,行使同級河道主管機關授予的職權。
縣以上河道主管機關及其河道管理機構,應當配有河道監理人員,依法實施河道監理。
第十二條省河道主管機關設立的長江、淮河河道管理局分別負責長江干流、淮河干流(包括穎河茨河鋪以下、渦河西陽集以下河段,下同)的統一管理工作。沿長江、淮河的地、市、縣設立的長江、淮河河道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長江、淮河河段的管理工作。業務受省長江、淮河河道管理局領導。
其他河道,按分級管理的原則,由所在地、市、縣河道主管機關負責管理。
第十三條沿江、沿河的農場和工商企業等單位承擔所在堤段的維修、管理、防汛等任務,所在地的河道主管機關及其河道管理機構應予以指導。
堤圈、圩口等受益區的鄉(鎮)、村,應成立河道堤防管理委員會或管理組,負責有關河段及堤防的管理。
第三章河道整治與建設
第十四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河道整治、修建工程,建設單位在按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前,必須按下列程序將工程建設方案報河道主管機關審查:
(一)在長江干流、淮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工程的,經省長江、淮河河道管理局初審,報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省長江、淮河河道管理局在初審建設方案時應征求工程所在地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二)在其他河道管理范圍內整治河道、修建工程的,由縣河道主管機關初審,報地、市河道主管機關審查;跨地、市的河道,報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
按批準的工程建設方案編報的有關防洪安全部分的設計文件,應按前款規定辦理。
涉及航道的,應征求交通部門的意見。
第十五條經批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工程的,開工前建設單位應將開工日期及其他有關事項報告原批準的河道主管機關。為保證防汛安全,河道主管機關有權通知建設單位推遲開工。施工中涉及防洪安全的部位,應嚴格執行水利工程施工規范,接受河道主管機關及河道管理機構的監督、指導??⒐ず髴泻拥乐鞴軝C關及河道管理機構參加驗收,確認符合防洪安全標準的,方能啟用。
第十六條已修建的工程,經技術鑒定不符合防洪安全要求的,建設單位或使用單位應在限期內改建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需要拆除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方案,報縣以上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七條河道的設計洪水位,必須以河道主管機關確定的數據為準。
跨越河道(包括干堤外灘圩)的橋梁、棧橋等建筑物,其梁底必須高出設計洪水位一米以上??缭酵ê胶拥赖慕ㄖ?,應符合規劃的通航標準。
在河道兩岸及灘地修建的碼頭、泵房、船臺、道路等建筑物及設施,一般不得伸出岸灘或超出灘地的高程。確需伸出岸灘或高出灘地的,應盡可能減少阻水面積,并經河道主管機關批準。
第十八條在河道兩岸興建與防洪有關的工程,應與所在堤段規定的建筑物防洪標準一致。行洪堤堤頂、行洪口門不得超過規定的高程。
長江干堤外灘圩和江心洲已圈圩堤,堤頂高程不得超過當地一九四九年實測洪水位一米,遇特大洪水,應服從行洪要求。
第十九條在堤防上修建的工程及其有關堤段的維修、管理、防汛任務,在建設期間由建設單位負責,工程交付使用后由使用單位負責,河道主管機關及河道管理機構予以監督、指導。
第二十條確需利用堤防或護堤地兼做公路的,必須按照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程序履行報批手續,并按規定要求施工。如因維修不善,影響堤防安全或當洪水接近保證水位時,縣以上防汛指揮部有權作出暫停行車的決定。
未鋪路面的堤防,在泥濘期間,除防汛搶險車輛外,其他車輛不得通行。
第二十一條行洪、蓄洪區內,一般不得興建工礦等企業。鐵路通過行洪、蓄洪區,不得影響行洪、蓄洪,并有自身的防洪措施。不準在行洪、蓄洪區內興建有礙行洪、蓄洪的分隔工程。
第二十二條編制沿河城鎮規劃,應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沿河城鎮建設,不得超出臨河界限。臨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第四章河道保護
第二十三條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干堤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洪水位以內的區域。
河道管理范圍的具體界線,由市、縣人民政府負責劃定。
第二十四條堤防兩側必須有護堤地。凡已預留、征用、劃撥、歷史形成或公認的護堤地,包括堆土區、加固堤防填塘區、取土塘、外灘地、壓滲平臺、防滲鋪蓋和減壓井等,屬于國家所有的,由縣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核發土地使用證書,河道管理機構負責管理使用。
新建堤防或尚無護堤地的堤段,由所在縣人民政府按批準的堤防設計標準劃定護堤地:
(一)長江干流大、中型堤防,臨水側不得窄于五十米,背水側不得窄于三十米;
(二)長江干流其他堤防和淮河干流堤防,臨水側不得窄于三十米,背水側不得窄于二十米;
(三)其他河道的堤防,臨水側和背水側均不得窄于十米。
第二十五條重要堤防滲水嚴重的堤段,應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其范圍由所在縣河道主管機關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劃定。
第二十六條水閘(涵闡、船閘)周圍應劃定管理范圍(護閘地)。凡已預留或征用、劃撥的土地、水面、堆土區,均為水閘管理范圍,屬于國家所有,由閘管單位負責使用。
未劃定范圍的,由所在縣人民政府按下列標準劃定:
(一)大型閘(過閘流量一千秒立方米以上),上、下游各五百米,兩端堤防(地段)各一百米;
(二)中型闡(過閘流量大于一百秒立方米,小于一千秒立方米),上、下游各三百米,兩端堤防(地段)各三十米;
(三)小型閘(過閘流量小于一百秒立方米),上、下游各一百米,兩端堤防(地段)各二十米。
第二十七條堤防兩側營造防護林、條必須符合防洪安全要求。
河道堤防的防護林、條,由河道管理機構負責組織營造和管理。護堤林條應首先保證防汛、護岸的需要,間伐、更新必須經縣以上河道主管機關批準。進行撫育、更新性采伐和用于防汛搶險的采伐,按國家規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二十八條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在河道內修建圍墻、圍灘、房屋等阻水、挑流工程,設置攔河漁具,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沉置船、排筏;
(二)在堤身、護堤地、水閘管理范圍內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立窯、埋葬、挖塘、曬糧、取土、采砂石、爆破、開展集市貿易;
(三)在堤防安全保護區進行打井、鉆探、爆破、挖筑池塘、采石、取土等危及堤防安全的活動;
(四)在堤身鏟草皮、挖堤筑路、傍堤蓄水;
(五)在堤身、防摻鋪蓋、壓滲平臺上植樹;
(六)在堤身、岸坡及臨河十米寬的灘地上耕種;
(七)在河道防護林以外的河灘地、行洪區的行洪通道內栽植阻水植物;
(八)在水閘管理范圍的水域內捕魚、停船(閘管單位因工作需要的除外)。
第二十九條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準,涉及其他部門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準:
(一)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石、取土、淘金等;
(二)在河灘地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和修建工程設施;
(三)填高河灘地面,向河道內拋石、沉梢以及進行其他影響河道泄洪和堤防安全的活動。
在河道內采砂,必須領取河道主管機關頒發的批準證(同時要有地礦主管部門的采礦許可證),方可開采。
第三十條河道管理范圍外一百米內(紗基地段二百米),一般不得鉆探、爆破、挖塘,特殊情況確需進行的,應征得河道主管機關同意。
經批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和堤防安全保護區內修建工程設施、進行河道整治及考古發掘等活動,必須接受河道主管機關及河道管理機構的監督、指導,服從防汛指揮,不得損壞堤防、河岸、水閘等防洪工程設施和防滲條件,不得影響河道安全泄洪、航道穩定和船舶正常航行。
第三十一條禁止圍湖。凡已經圍的,應按照防洪要求,逐步還湖;暫不能還湖的,應限制圩堤高程,服從蓄洪要求。
第三十二條禁止圍河。凡已經圍的,要服從河道清障要求。
圍墾洲灘、塞支堵汊,必須進行科學論證,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
第三十三條水閘的控制運用辦法,由河道主管機關依據批準的水工程綜合利用規劃制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水閘管理單位負責執行。水閘的控制運用命令,由河道主管機關或防汛指揮部下達。禁止非閘管人員操作閘門。
船只過閘應服從閘管單位的指揮,并按規定交納過閘費。
第三十四條因船舶航行影響河岸、堤防安全的,所在縣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會同交通部門共同研究采取措施,保護河岸、堤防安全。在未采取措施前,應限速航行,由交通部門設立限制航速標志。
交通部門應按《安徽省水利工程水費收交、使用和管理辦法》的規定,從航道養護費中劃出專項,用于有關河岸、堤防的養護。
第三十五條在山區河道兩側開礦、采石、修路等,影響河道安全的,必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同意,并采取措施防止山體滑坡、崩岸,方可開工。未采取防止措施的,河道主管機關有權予以制止。
第三十六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堆放、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體的物體。禁止在河道內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
因排污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河道主管機關有權責令排污單位排除危窘,造成損壞的,排污單位應負責修復或賠償。
第三十七條開發利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水、土資源,應符合江河綜合利用規劃,不得影響防洪安全,破壞堤防和水工程。
凡屬河道管理機構負責管理的水、土資源,由河道管理機構投資和管理的,收益歸河道管理機構所有;由河道管理機構投資,委托鄉(鎮)、村護堤專業戶、護堤員承包管理的,或由鄉(鎮)、村護提專業戶、護堤員投資和管理的,其收益分配,由河道管理機構與承包者簽訂合同,報河道主管機關批準。在合同履行期間,應服從防洪和排水的需要,所受經濟損失,由合同雙方共同承袒。
第三十八條河道兩岸的城鎮和農村,當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汛期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
第五章河道清障
第三十九條下列阻水障礙物,必須限期改建或者予以清除:
(一)嚴重束水危及安全泄洪的橋梁,未經批準在河道內修建影響安全泄洪的碼頭、棧橋、泵房、船臺、渡口等;
(二)河灘地上的圍堤、圍墻、房屋、窯及其他阻水建筑物;
(三)河灘地及行洪區內修建的影響行洪安全的道路、渠堤;
(四)河道內棄置的礦渣、砂石、煤炭、垃圾、泥土等;
(五)河道內堆放的影響行洪的物料,設置的攔河漁具,沉置的船、排筏;
(六)按規定需要鏟除、鏟低的生產圩堤;
(七)超過規定高程的行洪堤段、未按規定標準開足的行洪口門及擅自修建的莊臺;
(八)淮河干流及長江、淮河支流和行洪通道內的高桿阻水植物(防浪林除外);
(九)其他影響河道安全泄拱的阻水障礙物。
第四十條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阻水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障”的原則,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由有關縣防汛指揮部在規定的期限內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有關縣防汛指揮部組織強行清除,并由設障者負擔全部清障費用。
第六章經費
第四十一條河道堤防的防汛歲修費,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由省、市、縣人民政府分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
第四十二條受益范圍明確的防洪工程,河道主管機關可以向受益區內的工商企業、農場、農戶、城鎮居民和個體經營者,收取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其標準應當根據工程修建和維護管理費用確定。
第四十三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石、取土、淘金等,必須向河道主管機關或河道管理機構繳納河道管理費。
第四十四條通過未鋪路面的堤防或水閘的車輛,應向河道管理機構或閘管單位繳納堤防、水閘維護費。維護費的計收辦法,由省水利廳會同省財政廳、物價局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條河道主管機關收取的費用,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維護、管理和設施的更新改造,視同預算收入,抵頂預算支出。結余資金可連年結轉使用,任何部門不得截取或挪用。
第七章罰則
第四十六條未經批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工程設施的,河道主管機關可責令建設單位停建,補辦報批手續;危及防洪安全的,應限期改建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需要拆除的,須報經縣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對以上修建單位,可并處該工程投資額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罰款。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二、三項和第二十八條、三十條、三十一條、三十二條、三十五條、三十九條規定的,由河道主管機關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或采取補救措施,沒收非法所得和工具,并可處警告和一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損毀堤防、護岸、閘壩等水工程及其設施和防汛、水文監測以及通信照明等設施的,由河道主管機關責令其賠償損失或采取補救措施,并可處警告和一萬元以下罰款;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四十九條未經河道主管機關批準或不按批準的范圍和作業方式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秒石、取土、淘金的,縣級以上河道主管機關應責令其停止作業,沒收非法所得和工具,并可處三千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條對河道主管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河道主管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一條阻撓河道監理、河道管理人員執行公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河道主管機關、河道管理機構、閘管單位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河道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本辦法由省水利廳負責解釋。
第五十四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2:深圳經濟特區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河道管理,確保防洪防潮安全,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改善環境,保障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市的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我市的河道、防洪防潮堤防和滯洪區的管理。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有關航道的管理規定。
第三條
河道管理范圍:有堤防的,包括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及堤防、護堤地;無堤防的,包括水域、沙洲、灘地和現有河岸兩側各二十五米寬的地域。
第四條
市政府水務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水務主管部門)是我市河道管理的主管部門。
深圳經濟特區內河道由市水務主管部門負責管理;特區外河道由所在區政府水務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區水務主管部門)在市水務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管理;河道跨區的,在市水務主管部門協調下分工管理。
深圳市與周邊地區之間界河和跨市河流的管理辦法由市政府報請上級政府確定。
第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道路、魚塘、綠化帶、碼頭等,由運輸、農業、城管、港務等相關部門依各自的職能進行管理,但不得妨礙水務主管部門根據河道管理的需要實施的統一管理。
第六條
市水務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河道整治規劃,經審查批準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河道整治應結合城市發展的要求,將綠化、美化、水污染防治納入整治方案,并同步實施。河道整治資金的安排,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條
堤防應按下列原則劃定護堤地:
(一)自堤防內、外坡腳線兩側外延八米至十五米;
(二)護衛農用面積一萬畝至五萬畝的護堤地為堤防內、外坡腳線外延二十米至三十米;(三)珠江口深圳西部海堤及防洪防潮海堤為堤防內坡腳線外延三十米至五十米,堤防外坡腳線外延五十米至八十米。
護堤地應含不少于四米的防洪防潮搶險通道。
第八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包括興建橋梁、碼頭、道路、涵閘、泵站及其他工程設施,埋設管道、纜線)的,應符合河道防洪標準、岸線規劃和航道要求,保證行洪通暢,不得影響堤防安全、河勢穩定。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不得修建房屋。
第九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建設單位應將建設方案報請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審查,并書面答復申請單位。
經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建設單位應按規定向有關部門辦理報建手續。
第十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應當接受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的監督。工程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或施工方案作較大變動的,應事先征得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的同意。在汛期施工的,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按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的防洪安排采取相應的防洪措施。
第十一條
工程設施竣工驗收應有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參加,建設單位應于驗收日十五日前將有關文件資料報送市或區的水務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
興建工程設施造成水工程設施損壞或河道淤積的,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責令建設單位按原技術標準限期修復或清淤;逾期仍未修復或清淤的,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修復或清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建設單位未于限期內修復或清淤造成他人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因興建工程設施確需臨時占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或陸域的,應經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批準,但不得修建臨時建筑物、構筑物。
臨時占用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確需延期的,可以申請延期一次,延長期不得超過一年。占用期滿后,占用單位或個人應按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指定的期限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的,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恢復,所需費用由占用單位或個人承擔。
第十四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作業的,應經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同意,并服從水務主管部門的安排,開采砂石土料的,應按市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河道不得覆蓋或填堵。因城市發展確需覆蓋或填堵的,應經市水務主管部門會同市規劃國土、環保、城管等部門審查同意后,報市政府批準。
經市政府批準覆蓋的河段,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根據淤積情況組織清淤,因覆蓋所增加的清淤費用由覆蓋單位承擔。
填堵河道需實施水系調整的,所需費用由填堵單位承擔。
第十六條
河道整治需要占用土地的,由規劃國土部門調劑解決;河道整治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由規劃國土部門按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安排使用。
第十七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以下行為:
(一)設置阻礙行洪物體或圍墾、種植阻礙行洪植物;
(二)堆放、傾倒余泥渣土及其他固體廢棄物或阻礙行洪的物體;
(三)堆放、傾倒、掩埋或排放污染水體的物質;
(四)清洗裝儲過油類或有毒物的車輛、容器等污染水質的物品;
(五)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行為。
第十八條
在河道設置或擴大排污口,應報環境保護部門審批,審批前應先征求水務主管部門的意見;排放污水的流量、水質應定期報告環境保護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應定期向水務主管部門轉達污水排放的情況。
第十九條
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在具有航運功能的河段上,設立航標等助航設施。為維護河道兩岸堤防的安全,運輸行政主管部門應在通航河道上設立限制航速的標志,通航船舶不得超速行駛。
第二十條
河道和堤防的防汛歲修費,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分級負責,列入各級地方財政年度預算。
第二十一條
市、區水務主管部門可以向堤防、水閘和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受益范圍內的工商企業收取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具體征收范圍、標準和辦法由市政府制定。
第二十二條
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應開設專項帳戶,專款用于堤防、水閘和防洪排澇工程的修建、維護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的收支應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
未經批準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責令其立即停工,補辦有關手續,并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工程不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要求的,應限期恢復原狀,不得再建,并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經批準的工程設施在施工中不按照審查同意書的要求施工的,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應責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由市水務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恢復原狀,并處以十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款;期限屆滿拒不恢復的,由市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恢復,所需費用由覆蓋或填堵單位承擔。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一)或(二)、(五)項規定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責令其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清除,所需費用由違反單位或個人承擔,并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三)或(四)項和第十八條規定的,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應予以制止,并將情況通報環境保護部門,由環境保護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二十七條
在河道堤防或護堤地上進行取土、扒口、挖洞、開溝以及擅自挖低堤頂或其他作業,造成堤防或護岸工程損壞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責令當事人立即停止違法行為,采取相應補救措施,限期恢復原狀,并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
應負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擅自啟閉或損壞防洪防潮堤上涵閘,挪用、盜竊防汛搶險器材物資,損壞防汛通訊、照明、觀測設施或各種測量標志的,應負賠償責任,并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人為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淤積,抬高河流水位,危害防洪安全的,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應責令當事人限期清淤疏浚河道;逾期不清淤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清淤,所需費用由當事人承擔,并處以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處罰、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知道該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上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知道處罰、處理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處理決定的,由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一條
河道管理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自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篇3:杭州市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城鄉水環境,充分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河道,包括江、河、湖泊(漾蕩)、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第三條本條例適用于杭州市行政區域內河道的整治、利用、保護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杭州市市區城市河道的管理,在防汛統一調度和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前提下,按照《杭州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執行。
杭州市西湖水域的管理,按照《杭州市西湖水域保護管理條例》執行。
本市行政區域內錢塘江河道的管理,《浙江省錢塘江管理條例》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國家和省、市有關航道管理的規定。
第四條杭州市、區、縣(市)應當將河道整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整治、合理利用、積極保護。
河道整治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原則。
第五條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整治工作的領導,認真貫徹實施河道整治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動員社會力量,有計劃地進行河道整治,保持河道暢通,提高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發揮河道的綜合功能。
第六條杭州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全市河道的監督和管理,并對市直接管理的河道實施管理。
各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所轄行政區域內河道的主管機關,按照其職責權限,負責區、縣(市)河道的監督和管理。
鄉(鎮)政府負責鄉(鎮)管河道的管理;街道辦事處按照本條例規定,對所在區域內的河道行使日常監督管理,其業務接受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
其他有關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助水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河道管理工作。
第七條市直接管理的河道的確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并公布;區、縣(市)管理的河道和其他河道的劃分,由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方案,報區、縣(市)政府批準公布,并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根據河道管理需要,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將市直接管理的河道委托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日常監督管理;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也可以將區、縣(市)管理的河道委托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實施日常監督管理。委托管理部門應當負責落實委托管理項目所需的經費。
第八條本市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各級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市、區、縣(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同級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洪的統一組織、協調、監督和指導等日常工作。
第九條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河道的監督管理,開展水文監測工作,維護河道堤防等水工程的安全。
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等水工程安全、保護水環境和依法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并有權制止和舉報違反本條例的行為。
各級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在河道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表彰或獎勵。
第二章河道的規劃與整治
第十一條本市河道專業規劃應當符合區域水利綜合規劃、流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符合國家、省、市規定的水土保持、防洪、排澇標準以及其他有關技術要求。
本市利用河道的其他各類專業規劃應當與河道專業規劃相協調,有關部門編制其他各類專業規劃涉及河道的,應當事先征求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十二條市、區直接管理的河道的規劃,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規劃等有關部門編制,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縣(市)管理的河道和其他河道的規劃,由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縣(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河道規劃涉及航道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報同級政府批準后實施。
河道規劃的修改或者調整,應當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三條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導河水流向、保護堤岸等工程,應當服從流域規劃,嚴格按照規劃治導線實施,不得任意改變河水流向。市、區直接管理的河道的規劃治導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規劃部門擬定,報市政府批準;縣(市)管理的河道和其他河道的規劃治導線,由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縣(市)規劃部門擬定,報縣(市)政府批準,并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市、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河道專業規劃,制定河道及小流域整治年度計劃,報同級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對淤積嚴重、影響行洪排澇的河道,市、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河道整治應急方案,并優先安排整治。
第十五條對河道管理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建設項目立項或者申請建設許可時,應當將區域內的河道部分整治項目納入建設項目計劃并與建設項目同步實施。所需經費,專用岸段由建設單位負擔;非專用岸段的經營性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按收益情況合理負擔。
第十六條修建橋梁、碼頭和其他設施,必須按照國家或省、市規定的防洪標準所確定的河寬進行,不得縮窄行洪通道。橋梁和棧橋的梁底必須高于設計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绾庸艿?,線路的凈空高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
第十七條河道整治需要占用耕地的,由當地土地管理部門在上級核定的用地指標內解決。因河道整治增加的可利用的土地,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安排使用,其土地轉讓收益應當專項用于河道整治。?
第三章河道的利用及其管理
第十八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一)在省級河段的錢塘江干流(富春江水電站大壩以下)、浦陽江、東苕溪(青山水庫管理和保護區以下)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建設項目的,由項目所在地的區、縣(市)水行
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后,報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定,按照《浙江省錢塘江管理條例》應當報省錢塘江管理機構審定的,報其審定;
(二)在省級河段中的其他河段(錢塘江干流從建德三河鄉至富春江水電站,新安江自新安江水電站大壩以下,分水江自桐廬分水鎮五里亭以下)、市直接管理的河道管理范圍內
修建建設項目的,由項目所在地的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后,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定,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在區、縣(市)管理的河道及其他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建設項目的,由項目所在地的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定,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九條建設單位向水行政主管部門報送工程建設方案時,應當提交申請書和建設項目所依據的文件和技術數據;臨河建設項目還應提交永久性堤防工程設計方案;橋梁、碼
頭、旅游等重要工程設施還應提交對河勢變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影響的說明以及擬采取的補救措施等文件資料。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全部申報材料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同意建設的,出具審查同意書;不同意建設的,書面告知并說明理由,逾期不告知的視作同意。
第二十條建設單位向規劃部門報送建設方案時,應當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審查同意書。
第二十一條經批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施工前,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河道管理權限分工,將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報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并在批準的工程設施
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內進行施工。
第二十二條建設單位必須按經批準的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施工,建設項目施工期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進行現場檢查;水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時,應當出示檢查證件
或佩戴標志,被檢查者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
第二十三條單位或者個人確需臨時使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或陸域的,應當按照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程序報經審批,并簽訂河道使用合同。
臨時使用河道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確需延期的,可以申請延期一次,延長期不得超過一年。使用期滿后,使用單位或者個人應當負責恢復河道原狀。逾期不恢復河道原狀的,由
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恢復河道原狀或者組織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使用單位或者個人承擔。
臨時使用河道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保證使用范圍內河道正常排水、灌溉、通航及防汛安全責任。
第二十四條建設單位因工程建設需要臨時破堤施工或開缺、鑿洞的,必須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修復工程驗收不合格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修復,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
擔。
跨汛期施工的建設單位應當落實汛期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五條建設單位經批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占用堤防等水工程設施的,應當予以補償;由于施工原因對堤防等水工程設施造成損害或者造成河道淤積的,應當
承擔清淤或者賠償的責任。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河道管理權限分工,報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服從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安全管理。
第二十七條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土地確權,由土地管理部門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予以辦理。?
第四章河道的保護
第二十八條有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全部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護堤地范圍為:市直接管理的河道為背水坡坡腳起向外延伸8―
12米的地帶;區、縣(市)管理的河道為背水坡坡腳起向外延伸5―8米的地帶;其他河道為背水坡坡腳起向外延伸2―5米的地帶;險工地段適當放寬。
無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河道防洪規劃所確定的設計洪水位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
河道的管理范圍應按管理權限分工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立標志。
第二十九條涵閘運行、通航、納潮、排澇、引清調水時,應當保障防汛安全及區域內船舶的通航安全。
河道內涵閘的管理范圍:大型涵閘的管理范圍為涵閘主體工程向上下游各延伸400米,左右側邊墩翼墻起各向外延伸100米;中型涵閘為涵閘主體工程向上下游各延伸
200米,左右側邊墩翼墻起各向外延伸70米;小型涵閘為涵閘主體工程向上下游各延伸100米,左右側邊墩翼墻起各向外延伸30米。
大型泵站的管理范圍為前池進水口外50米,降壓站泵房四周50米地帶;中型泵站的管理范圍為前池進水口外25米,降壓站泵房四周25米地帶;小型泵站的管理范圍為前池
進水口外20米,降壓站泵房四周20米地帶。
禁止在上述管理范圍內新建房屋等建(構)筑物;禁止在涵閘閘口附近拋錨停船。
第三十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一)搭建影響行洪的房屋、棚舍等建(構)筑物;
(二)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三)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高桿作物和林木;
(四)設置攔河漁具及沉置船舶;
(五)傾倒、堆放垃圾、廢料等廢棄物和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
(六)損毀河道堤防、護岸、涵閘、泵站等水工程設施以及通訊、照明、水文監測測量等設施;
(七)其他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及妨礙河道行洪排澇的活動。
第三十一條根據河道堤防的重要程度及堤基土質條件,水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同級政府批準后,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圍的相連地域劃定堤防安全保護區。
在河道管理范圍及堤防安全保護區內,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不得從事以下活動:
(一)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
(二)堆放物料;
(三)爆破、采砂、采石、取土、鉆探、打樁、打井、挖筑魚塘等影響河道堤防安全的活動。
第三十二條禁止擅自填堵河道。
確因建設需要填堵河道的,建設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水利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論證,并按下列權限審批:
(一)市直接管理的河道經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市政府批準;
(二)區、縣(市)管理的河道及其他河道,經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區、縣(市)政府批準。
填堵河道需要實施水系調整的,所需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
第三十三條河道堤防的防洪標準,應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歷史上洪水災害等實際情況和規劃要求,由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按國家、省、市有關規定確定。
河道堤防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市政府另行規定。
第三十四條對壅水、阻水嚴重的橋梁、引道、碼頭和其它跨河工程設施,根據國家、省、市規定的防洪標準,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報請同級政府批準后,責成產權人限期整改
或者拆除。汛期影響防洪安全的,必須服從防汛指揮機構的緊急處理決定。
第三十五條河道管理范圍內不得設置阻礙行洪的障礙物。
對河道管理范圍內阻礙行洪的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設障者或使用者在規定的期限內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揮機構組織強行清
除,所需的全部清障費用由設障者或使用者承擔。
第三十六條在河道中運輸、存放竹木或者進行水產養殖、捕撈作業,不得影響河道行洪、排澇、灌溉以及危及水工程的安全。
在汛期有下列情形之一,影響河道行洪、排澇安全的,防汛指揮機構應當會同交通、公安等部門采取清除措施或進行緊急處置:
(一)在河道中存放竹木、放置養殖捕撈設施以及其他漂流物的;
(二)船舶在河道內滯留的。
第三十七條在河道內采砂(包括挖砂、接運砂上岸的作業全過程),必須確保河勢穩定、堤岸安全,合理適度。在河道內采砂,必須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按照批準的范圍和
作業方式開采。涉及航道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航道主管部門批準。
第三十八條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宣傳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加強對河道水質、濕地的保護,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
在河道內設置、擴大排污口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條建設項目中的河道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產使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時,應有水行政主管部門參加。
第四十條各級政府應當按照河道規劃所確定的分期目標,制定年度整治計劃,所需經費應當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專項安排。
第四十一條各級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征收的水利建設基金,應當主要用于防洪和河道整治。
第四十二條各級政府應當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組織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
第四十三條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河道管理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的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采砂管理費等各項費用,應當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整治、建設、管理、維修和設施
的更新改造,結余資金可以連年結轉使用,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取或挪用。
第四十四條經批準使用河道水域進行建設的,應當按照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河道管理機構繳納占用水源、水域補償費。?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未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或者未經審查同意擅自開工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恢
復原狀;工程建筑方案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或者不按照審查批準的位置、界限施工的,責令其停止施工,補辦審查同意或者審查批準手續;建設項目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其限期
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影響防洪尚可采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采取補救措施,并可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賠償損失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視情節和危害程度按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在河道管理的范圍內搭建影響行洪等建(構)筑物,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沉置船舶以及其他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及妨礙河道行洪排澇活動的,處
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擅自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的,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三)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建臨時建(構)筑物或臨時破堤施工、開
缺、鑿洞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損毀堤防、護岸、涵閘、泵站等水工程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損毀通訊、照明、水文監測及測量等設施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五)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高桿作物和林木,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設置攔河漁具,傾倒、堆放垃圾、廢料等廢棄物的,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六)在堤防和護堤地上擅自堆放物料,經教育勸阻拒不改正的,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七)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圍及堤防安全保護區內從事爆破、采石、取土、鉆探、打樁、打井、挖筑魚塘等影響河道堤防安全活動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八)在涵閘閘口禁止停船的范圍內拋錨停船的,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圍及堤防安全保護區內采砂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暫扣作業工具,沒收違法所得,并可處五千元以上五萬
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責令其賠償損失。
不按照批準的范圍和作業方式采砂的,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暫扣作業工具;造成損失的,責令其賠償損失。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填堵河道的,由有管理權限的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可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對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的行為,應當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鄉(鎮)
政府(街道辦事處)送交區、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第五十條河道管理人員應當依法行政,秉公辦事。對玩忽職守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一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