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大同市河道管理辦法

大同市河道管理辦法

2024-08-01 閱讀 7925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興利除害,充分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大同市行政區域內的河道。

第三條河道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區域責任制。

市政府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市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全市河道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

區政府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主管機關。

市、區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河道主管機關負責有關的河道管理工作。

沿河各單位按照市河道主管機關劃定的河段實行區域責任制。

第四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河道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

第五條城市防洪與城市建設,應統籌規劃、同步實施。

第六條對嚴格執行本辦法,在河道綜合治理與管理上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區河道主管機關給予表彰或獎勵。

第二章河道管理機構和職責

第七條市、區河道主管機關按照管理權限,建立健全河道管理專門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實行河務監理制。

口泉河、十里河、御河及其支溝,由市河道主管機關管理。

淤泥河、萬泉河、飲馬河、圈子河、甘河及其支溝,由區河道主管機關管理。

實行區域責任制的沿河各單位,按照市河道主管機關的統一規劃,承擔河道的清障、防護工程的加固維修、防洪搶險等任務。

第八條市、區河道管理機構要確保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完整,充分發揮工程效益,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

(二)對河道、堤防和護岸工程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糾正違章行為,及時反映情況;

(三)及時掌握汛期的雨情、水情、工情、災情,保證通訊暢通,做好防汛、渡汛工作;

(四)管理河道砂、土資源,按照規定向開采單位或個人征收管理費;

(五)負責河道防護設施的安全保護工作;

(六)總結推廣河道管理經驗,開展宣傳教育工作。

第三章河道整治與建設

第九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河道的綜合治理規劃,符合本市規定的防洪標準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

第十條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穿堤、穿河、跨河、臨河的建筑物及設施,須按本市規定的防洪標準設計,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權限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建設項目批準后,建設單位應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工程竣工后,河道主管機關應參加驗收,不合格的不準投入使用。使用后,由建設單位負責維護,確保防洪安全。

第十一條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的已建的河道沿河工程,應向河道主管機關申報登記,由河道管理機構按河道堤防安全標準進行檢查,不合格者要在限期內改建或拆除。

第十二條護堤、護岸林木,由河道管理部門統一規劃,組織營造。單位和集體營造的護堤、護岸林木,實行誰造誰管誰有,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壞。

第四章河道保護與清障

第十三條有堤防的河段兩岸堤防之間、兩岸堤防及護堤地5米之內為河道管理范圍;無堤防的河段,其管理范圍按設計洪水位確定。

第十四條嚴禁損毀堤防、護岸、閘、壩、洪水位樁等水工建筑物和防汛、水文觀測、測量等設施。

第十五條河流的故道、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等,未經市河道主管機關批準,不得填堵、占用或拆毀。

第十六條向河道排放污水、廢液必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標準,在向環保部門申報之前,應征得河道主管機關的同意。

第十七條嚴禁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

(一)傾倒礦渣、煤矸石、泥土垃圾等廢棄物;

(二)建房、開渠、打井、挖窖、葬墳、修建圍堤、種植高桿作物;

(三)燒制土焦、加工預制構件、擺攤設點和開展集市貿易活動。

第十八條未經河道主管機關批準,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爆破、鉆探、挖筑魚塘、考古挖掘和在河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堆放物料。

第十九條對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阻水障礙物,按照“誰設障、誰清障”的原則,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責令設障者限期清除,逾期不清的,由河道主管機關組織強行清除,清障全部費用由設障者承擔。

第五章防汛與抗洪

第二十條本市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和參加防汛、抗洪、搶險的義務。

第二十一條防汛工作應當貫徹集中領導、統一指揮與區域責任制相結合的原則,所有駐地單位都必須服從防汛指揮部的統一調度,聽從指揮。

第二十二條在汛情緊急的情況下,對一切影響泄洪的建筑物及各類設施,市防汛指揮部有權作出緊急處理決定;在其管轄范圍內調用所需的物資、設備和人員,事后應當及時歸還或者給予適當補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妨礙和阻撓蓄洪、分洪和滯洪命令的執行。

第六章經費

第二十三條河道堤防歲修費,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分別由市、區財政負擔,列入市、區年度財政預算。

第二十四條受益范圍明確的堤防、護岸、排澇工程,其修建、維護、加固、歲修費用,按“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由受益范圍內的單位承擔。專為保護某一企業修建的防洪、排澇工程,由該企業投資。

第二十五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須按照批準的范圍和作業方式進行,并向河道主管機關繳納管理費。收費的標準和計收辦法,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六條凡對堤防、護岸和其他水工程設施造成損壞或造成河道淤積的,由責任者修復或清淤,一切費用由責任者承擔。

第二十七條市、區河道主管機關收取的各項費用,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設、管理、維修和設施的更新改造。結余資金可以連年結轉使用,任何部門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二十八條市、區政府應組織堤防保護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義務出工,對河道堤防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

第七章罰則

第二十九條違反本辦法下列條款的,市、區政府河道主管機關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外,可以單處或者并處警告、罰款:

(一)阻撓河道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視其情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七項之規定予以處罰;

(二)損毀堤防、護岸、閘、壩、洪水位樁等水工建筑物和防汛、水文觀測、測量等設施的,承擔修復和賠償責任,并處警告和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三)未經市河道主管機關批準,擅自填堵、占用或拆毀河流的故道、舊堤、原有工程設施的,除責令其采取補救、恢復原狀外,并處警告和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四)未向環保部門申報批準和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同意,向河道排放污水、廢液的,除繳納排污費外,還須承擔治理、賠償損害的責任和法律規定的其他責任;

(五)向河道管理范圍內傾倒礦渣、煤矸石、泥土垃圾等廢棄物的,除責令其清理外,處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六)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房、開渠、打井、挖窯、葬墳、修建圍堤、種植高桿作物的,除責令其補救、恢復原狀外,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七)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燒制土焦、加工預制構件、擺攤設點和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處100元以上、20**元以下罰款;

(八)未經河道主管機關批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取土、爆破、鉆探、挖筑魚塘、考古挖掘和在河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堵放物料的,除責令其糾正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限期清理外,處500元以上,20**元以下罰款。

以上各項罰款,應全部上繳同級財政部門。

第三十條違反本辦法造成經濟損失的,由責任者負責賠償;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本級政府申請復議,接受復議申請的政府,須在接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二個月內,作出復議決定;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二條河道管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位上的權利、營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八章附則

第三十三條本辦法應用中的具體問題由市政府水利行政主管部門解釋。

第三十四條本辦法自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之日起施行。

篇2:深圳經濟特區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河道管理,確保防洪防潮安全,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改善環境,保障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市的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我市的河道、防洪防潮堤防和滯洪區的管理。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有關航道的管理規定。

第三條

河道管理范圍:有堤防的,包括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及堤防、護堤地;無堤防的,包括水域、沙洲、灘地和現有河岸兩側各二十五米寬的地域。

第四條

市政府水務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水務主管部門)是我市河道管理的主管部門。

深圳經濟特區內河道由市水務主管部門負責管理;特區外河道由所在區政府水務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區水務主管部門)在市水務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負責管理;河道跨區的,在市水務主管部門協調下分工管理。

深圳市與周邊地區之間界河和跨市河流的管理辦法由市政府報請上級政府確定。

第五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道路、魚塘、綠化帶、碼頭等,由運輸、農業、城管、港務等相關部門依各自的職能進行管理,但不得妨礙水務主管部門根據河道管理的需要實施的統一管理。

第六條

市水務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河道整治規劃,經審查批準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河道整治應結合城市發展的要求,將綠化、美化、水污染防治納入整治方案,并同步實施。河道整治資金的安排,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條

堤防應按下列原則劃定護堤地:

(一)自堤防內、外坡腳線兩側外延八米至十五米;

(二)護衛農用面積一萬畝至五萬畝的護堤地為堤防內、外坡腳線外延二十米至三十米;(三)珠江口深圳西部海堤及防洪防潮海堤為堤防內坡腳線外延三十米至五十米,堤防外坡腳線外延五十米至八十米。

護堤地應含不少于四米的防洪防潮搶險通道。

第八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包括興建橋梁、碼頭、道路、涵閘、泵站及其他工程設施,埋設管道、纜線)的,應符合河道防洪標準、岸線規劃和航道要求,保證行洪通暢,不得影響堤防安全、河勢穩定。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不得修建房屋。

第九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建設單位應將建設方案報請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審查,并書面答復申請單位。

經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建設單位應按規定向有關部門辦理報建手續。

第十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應當接受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的監督。工程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或施工方案作較大變動的,應事先征得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的同意。在汛期施工的,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按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的防洪安排采取相應的防洪措施。

第十一條

工程設施竣工驗收應有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參加,建設單位應于驗收日十五日前將有關文件資料報送市或區的水務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

興建工程設施造成水工程設施損壞或河道淤積的,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責令建設單位按原技術標準限期修復或清淤;逾期仍未修復或清淤的,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修復或清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建設單位未于限期內修復或清淤造成他人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因興建工程設施確需臨時占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或陸域的,應經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批準,但不得修建臨時建筑物、構筑物。

臨時占用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確需延期的,可以申請延期一次,延長期不得超過一年。占用期滿后,占用單位或個人應按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指定的期限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的,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恢復,所需費用由占用單位或個人承擔。

第十四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作業的,應經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同意,并服從水務主管部門的安排,開采砂石土料的,應按市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河道不得覆蓋或填堵。因城市發展確需覆蓋或填堵的,應經市水務主管部門會同市規劃國土、環保、城管等部門審查同意后,報市政府批準。

經市政府批準覆蓋的河段,由市或區水務主管部門根據淤積情況組織清淤,因覆蓋所增加的清淤費用由覆蓋單位承擔。

填堵河道需實施水系調整的,所需費用由填堵單位承擔。

第十六條

河道整治需要占用土地的,由規劃國土部門調劑解決;河道整治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由規劃國土部門按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安排使用。

第十七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以下行為:

(一)設置阻礙行洪物體或圍墾、種植阻礙行洪植物;

(二)堆放、傾倒余泥渣土及其他固體廢棄物或阻礙行洪的物體;

(三)堆放、傾倒、掩埋或排放污染水體的物質;

(四)清洗裝儲過油類或有毒物的車輛、容器等污染水質的物品;

(五)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行為。

第十八條

在河道設置或擴大排污口,應報環境保護部門審批,審批前應先征求水務主管部門的意見;排放污水的流量、水質應定期報告環境保護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應定期向水務主管部門轉達污水排放的情況。

第十九條

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在具有航運功能的河段上,設立航標等助航設施。為維護河道兩岸堤防的安全,運輸行政主管部門應在通航河道上設立限制航速的標志,通航船舶不得超速行駛。

第二十條

河道和堤防的防汛歲修費,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分級負責,列入各級地方財政年度預算。

第二十一條

市、區水務主管部門可以向堤防、水閘和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受益范圍內的工商企業收取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具體征收范圍、標準和辦法由市政府制定。

第二十二條

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應開設專項帳戶,專款用于堤防、水閘和防洪排澇工程的修建、維護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的收支應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

未經批準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圍內興建工程設施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責令其立即停工,補辦有關手續,并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工程不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要求的,應限期恢復原狀,不得再建,并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經批準的工程設施在施工中不按照審查同意書的要求施工的,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應責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由市水務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恢復原狀,并處以十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款;期限屆滿拒不恢復的,由市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恢復,所需費用由覆蓋或填堵單位承擔。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一)或(二)、(五)項規定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提出清障計劃和實施方案,責令其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清除,所需費用由違反單位或個人承擔,并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三)或(四)項和第十八條規定的,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應予以制止,并將情況通報環境保護部門,由環境保護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第二十七條

在河道堤防或護堤地上進行取土、扒口、挖洞、開溝以及擅自挖低堤頂或其他作業,造成堤防或護岸工程損壞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責令當事人立即停止違法行為,采取相應補救措施,限期恢復原狀,并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

應負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擅自啟閉或損壞防洪防潮堤上涵閘,挪用、盜竊防汛搶險器材物資,損壞防汛通訊、照明、觀測設施或各種測量標志的,應負賠償責任,并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人為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淤積,抬高河流水位,危害防洪安全的,市、區水務主管部門應責令當事人限期清淤疏浚河道;逾期不清淤的,由市、區水務主管部門組織清淤,所需費用由當事人承擔,并處以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處罰、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知道該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上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知道處罰、處理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處理決定的,由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一條

河道管理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自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