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氣象辦法
浙江省氣象災害防御辦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295號
《浙江省氣象災害防御辦法》已經省人民政府第8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長 夏寶龍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御,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損失,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氣象災害,是指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龍卷風)、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和霾等所造成的災害。
第三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以下統稱轄區)內從事氣象災害防御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
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火災等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防御工作,適用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條
氣象災害防御應當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科學防御、統籌協調、有效救助的原則,實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第五條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和工作責任制,完善氣象災害預防和應急設施,建立健全政府財政支持的氣象災害風險保險體系。氣象災害預防和應急等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包括街道辦事處,下同)應當按照規定職責做好本轄區內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確定氣象工作協理員,協助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應急聯絡、信息傳遞、災害報告和災情調查等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轄區內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第七條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應當鼓勵和支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的研究、推廣和應用,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企業事業單位、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采取措施,宣傳、普及氣象災害防御和救助知識,增強公眾的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避災、避險、自救和互救能力。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和救助的科普宣傳和咨詢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類學校應當將氣象災害避災避險知識納入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
第二章 預 防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對本轄內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進行普查,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對氣象災害風險進行評估,并根據氣象災害分布情況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依照《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規定,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本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制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身特點編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演練,保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能夠及時啟動和有效實施。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海塘、堤防、水庫、避風港、防護林、避風錨地、應急物資儲備場所、避災安置場所等氣象災害防御公共設施建設和維護,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第十三條
鄉(鎮)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員會以及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御要求做好防御準備工作。氣象災害防御準備包括必要的氣象監測設施和避災安置場所建設、預警信息的接收與傳播、應急預案的完善及演練、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與培訓、責任人和工作責任的落實等。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對前款規定的有關單位的氣象災害防御準備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
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臺風、雷電、降雨、降雪、冰凍等氣象災害情況,組織開展對各種防御設施的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和道路、電力、通信線路的維護,做好病險水庫和危舊房屋的除險加固等工作。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組織協調。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防災減災需要和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計劃,適時實施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人工影響天氣的相關工作。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編制城鄉規劃和確定國家及省重點建設工程、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大型基礎設施工程、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工程以及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前,應當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
有關部門對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依法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或者項目申請報告審核時,應當將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審查內容。
第十七條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要求加強對太陽風暴、地球空間暴等空間天氣災害的科學研究,做好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
第三章 監測預警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防災減災需要,完善氣象監測網,在氣象災害敏感區、易發區以及海上氣象監測站點稀疏區設置或者增加相應的氣象監測設施。
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環境保護、電力、通信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防災減災需要設置氣象監測設施的,應當與現有氣象監測站點規劃布局相協調,實現資源共享;設置的氣象監測設施應當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
第十九條
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完善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系統,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臺站以及與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有關的單位,應當及時準確地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提供氣象監測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的日常維護和管理。
第二十一條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氣候變化監測系統,加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監測,對氣候變化情況進行評估,為應對氣候變化及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十二條
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統一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及時向防汛防臺抗旱、水利、海事、海洋與漁業、農業、林業、住房和城鄉建設、教育、交通運輸、民政、電力、通信等有關氣象災害防御、救助部門和單位通報。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省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標準,按照氣象災害種類確定災害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等。
第二十三條
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電信等媒體應當及時向社會播發(含增播、插播)或者刊登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實時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有關單位在播發或者刊登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時,應當標明提供警報和預警信息的氣象臺站名稱及時間,不得刪改警報和預警信息內容。
第二十四條
對臺風、暴雨、寒潮、暴雪等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息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等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廣播、電視、互聯網、電信等媒體應當采用滾動字幕、加開視頻窗口以及中斷正常節目予以插播、語音提示等方式實時播發。
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授權的電信主管部門等部門和機構的要求,實時向氣象災害預警區域內的手機用戶免費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二十五條
機場、港口(碼頭)、車站、旅游景點、公共廣場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建設的電子顯示屏等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應當加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功能,并保證信息接收與傳播的暢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與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使用、管理單位的聯系。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重點加強農村偏遠地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建設,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以及鳴鑼吹哨等方式,及時向受影響的單位和個人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二十六條
學校、醫院、社區、工礦企業、建設工程的承建單位等應當指定專人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與傳遞工作。村(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應當確定氣象信息員,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與傳遞。
第四章 應急處置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標準,及時作出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的決定,向社會公布,并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并向當地駐軍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地區人民政府通報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的性質、強度、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將氣象災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臨時確定為氣象災害危險區,并及時予以公告。
確定為氣象災害危險區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相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制作防災避險明白卡,向受到災害威脅的單位和個人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應當載明氣象災害的種類、可能受危害的類型、預警信號、人員撤離和轉移路線、避災安置場所、應急聯系方式等內容。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情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及時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必要時,應當及時動員和組織受到災害威脅的人員轉移、疏散,并開展自救互救。
第三十條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所屬的氣象臺站,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評估,啟用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移動監測設施,開展現場氣象服務,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單位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變化趨勢和評估結果,為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單位組織防御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
第三十一條
民政、衛生、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通信、國土資源、農業、水利、海洋與漁業、公安、海事、鐵路、電力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工作。
第三十二條
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所采取的應急避險措施,做好應急避險。
第三十三條
氣象災害影響不再擴大或者趨于減輕時,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適時變更或者解除氣象災害預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趨勢信息以及災情發展情況,按照有關規定適時調整氣象災害級別或者作出解除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決定。
第三十四條
氣象災害結束后,災害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調查和評估,分析氣象災害的起因、影響以及應急處置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完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應急預案,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氣象主管機構以及有關行政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權限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按照規定編制和實施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防御規劃和應急預案的;
(二)未按照規定建設氣象災害防御設施和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造成嚴重后果的;
(三)未按照規定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準備工作,造成嚴重后果的;
(四)未按照規定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造成嚴重后果的;
(五)未按照規定報告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
(六)有其他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行為的。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未按照縣級人民政府的規定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準備工作的,由縣級氣象主管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未按照要求播發或者刊登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權限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九條
本辦法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2年1月21日
篇2:地方氣象災害預警管理辦法范文
一、充分認識貫徹落實《辦法》的重要意義
《辦法》結合我省實際,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職責分工、聯合監測制度、信息收集與傳播、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重點行業氣象災害預警等做了詳細規定,為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各縣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辦法》實施的重要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二、廣泛開展學習、培訓和宣傳活動
各縣區和市級有關部門要把學習宣傳《辦法》作為強化防災減災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通過專題講座、辦班培訓、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準確掌握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崗位職責和法律制度,為《辦法》全面實施奠定基礎。新聞媒體要深入宣傳《辦法》出臺的重要意義、立法宗旨、立法背景、主要內容以及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作的新舉措、新成效,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正面引導,為貫徹實施《辦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三、切實做好各項重點工作
(一)健全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各縣區政府要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和氣象災害防御的需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分布規劃,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建立覆蓋城鄉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市氣象局要會同市級農業、水利、國土、環境等部門,建立完善聯合監測、監測站點計量監督、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能力。
(二)規范發展基層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各縣區要切實加強基層氣象工作機構及氣象信息員、協理員隊伍建設,明確工作職責,規范組織管理,提供必要的裝備和經費保障,定期開展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能力。
(三)嚴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農業、水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氣象等部門及其監測單位,要密切合作,及時報送雨情、水情、風情、旱情等監測信息。各縣區政府要將氣象災害信息統一納入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由縣級以上氣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按照規定發布,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有關信息。氣象部門要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能力,增強預警信息發布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四)強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各縣區、市級有關部門要對全市范圍內公共場所、防災重點單位災害預警設施進行調查、登記,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預警信息接收和傳播設施。氣象臺站發布氣象災害預警后,要立即將預警信息或預警信號傳送到有關單位。各縣區和有關部門收到預警信息后,即時傳播預警信息并根據預警級別和防御指南要求,適時啟動應急預案。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和通信運營單位收到預警信息后,按照有關規定即時無償播發和刊登。防災重點單位(高速公路、鐵路,輸油、輸氣管線,供電、供熱、供水管線,通信干線,大型水利工程、機場、礦山,化工企業、加油加氣站等易燃易爆產品儲存場所,重點文物單位及其管理部門)要指定專人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遞工作,保證接收暢通,并將預警信息即時告知本單位工作人員;各鎮街和村(居)民委員會收到預警信息后,組織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和志愿者通過廣播、電話、鳴鑼吹哨等多種手段向公眾即時傳播,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
四、強化《辦法》施行的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人民政府是推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所需費用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各級發改、工信、財政、水利、農業、國土、環保、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和新聞媒體、通信運營單位、防災重點單位要各盡其責、密切配合,確保《辦法》順利貫徹實施。
(二)強化監督檢查。各縣區、市級各部門要按照本通知精神,結合各自實際,制訂具體方案和措施,推動《辦法》各項規定全面落實。現行有關文件、應急預案、制度與《辦法》不一致的,應及時修改。市政府將組織有關部門對各縣區、市級部門貫徹實施《辦法》情況進行專項檢查。
篇3:市氣象局官方微博管理辦法
**市氣象局官方微博管理辦法(試行)
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市氣象局官方微博管理,保證其安全可靠運行,及時有效地發布氣象及相關信息,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1〕33號)、《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省氣象局官方微博運行管理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規定,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氣象官方微博信息嚴格按照“貼近民生,準確及時,科學權威,分級負責”的原則發布。
管理和職責分工
第三條**市氣象局官方微博由市氣象局業務科歸口管理。
第四條職責分工
市氣象局微博信息發布分工:
(一)辦公室:負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的宣傳引導方向、輿情反饋的收集匯總,負責與媒體的協調與溝通,酌情提供氣象新聞通稿并發送到指定位置。
(二)業務科:負責微博管理制度的制定,負責微博開通、關閉的批準及信息類別增減的審定。
(三)氣象臺:負責提供日常天氣預報、氣象預警信息、重大活動保障氣象服務信息等并發送到指定位置。負責提供氣候熱點問題背景資料及有關問題的解讀并發送到指定位置。負責提供農業氣象熱點問題背景資料及相關農業氣象基礎知識、農用天氣預報等服務產品并發送到指定位置。
(四)氣象科技服務中心:負責**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氣象信息及科普知識的更新與發布。負責微博中需要回復問題的匯總整理并及時提交。負責收集網民直接反饋的意見和建議。負責微博氣象服務統計分析和效果評價。負責制作提供氣象生活指數預報。負責組織氣象專家對需要回復的問題進行解答。負責與相關網絡媒體如騰訊、新浪的溝通協調工作。
技科市(五)氣象學會:負責提供氣象科普知識并發送到指定位置。
(六)法規科:法律與技術顧問,配合科技服務中心進行氣象法律法規的宣傳以及對氣象法律法規答疑解惑。
(七)市氣象局有關單位職責:各縣氣象局、農氣站、雷達站、華云防雷公司等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向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提供氣象服務信息和氣象科普知識以及相關話題內容的不定期播報。協助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做好氣象官方微博服務工作,必要時選派專家對網民反饋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以及在線互動交流。
第五條市、縣氣象局實行天氣資訊和預警信號分級發布原則。()縣級氣象部門未開通官方微博時,由所在市氣象局負責其天氣資訊和預警信號發布。
(一)當市局發布預警信息時,縣局微博負責把用戶(粉絲)關注引導到市局微博。
(二)市局微博發布部門應加強與省局微博發布部門溝通,接受省級氣象官方微博的監督和指導。市級微博必須收聽關注省局官方微博。縣級微博必須收聽關注省局、市局官方微博。
(三)市、縣級氣象官方微博如策劃重大天氣過程中的微博活動如投票、話題、微訪等,必須經過省局微博發布單位同意后方可進行。
發布內容及更新頻次
第六條主要內容包括:天氣預報、氣象科普、重點信息服務、氣象熱點互動和聊天類信息。
(一)預報類:天氣形勢分析、最新城市預報、未來天氣趨勢預報、天氣實況信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臨近天氣預報等;
(二)科普宣傳類:氣象知識、氣象法律法規宣傳、答疑解惑、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氣象災害防御指導等;
(三)重點服務類:生活服務提示、天氣溫馨提醒、健康服務專題、有趣天氣話題等;
(四)互動類:重大天氣過程直播、天氣熱點問題分析、話題類天氣事件報道等;
(五)聊天類:各地天氣實況話題、天氣有感而發、氣象服務滿意度反饋等。
第七條預報類信息每天7:30和17:00左右更新。市第一次更新時間可適當延遲,有條件最好10:30左右再更新一次;遇有訂正時,應在氣象臺發布后10分鐘后更換。特殊天氣發生時,發布部門應隨時更新。
第八條其他類信息視情況而定,一般應保證每星期更新6-7次。
發布流程
第九條信息提供單位應明確分管領導和具體責任科室,并報歸口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條信息提供單位分管領導負責微博信息審核,并掌握和本單位有關的輿情反饋和具體分析工作。
第十一條信息提供單位發布信息在經分管領導審定后,發送至負責微博信息發布單位指定位置。
保密及安全
第十二條微博管理和操作人員不得對外透露微博管理權限資料。微博登錄用戶名和密碼由負責微博信息發布單位分管領導、責任科室領導和責任崗位人員掌握,密碼要定期更新。
第十三條微博信息發布單位要保證信息發布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發布的信息應按照“有重點,有把關,重科學,重安全”的原則發布。
第十四條發布自編的微博信息須經單位主管領導審定,內容要與天氣、氣候信息相關,嚴禁發布與氣象信息無關的內容。
第十五條負責微博信息發布單位應及時跟蹤發布的信息,在公眾評論留言中,對性質惡劣,涉及影響社會和諧的反動性言論、過激性言論應及時向本單位主管領導匯報或刪除,以維護網絡和諧。
第十六條對于網友的提問,只回答天氣預報、氣象科普等相關問題,不回答政務信息相關問題,應嚴禁與網友爭執、辯論等行為。
第十七條對組織投票、話題、微訪等互動活動,須在人員充分保障和準備充分的前提下進行。
附則
第十八條微博發布單位嚴禁利用微博發布非法信息和涉密信息。如果出現違法活動,影響網絡安全和泄密問題,將嚴格追究相關單位負責人和當事人責任。
第十九條本辦法由**市氣象局業務科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學院公務用小車暫行管理辦法學院財務管理辦法醫院預算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