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觀課報告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觀課報告

2024-08-03 閱讀 5703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觀課報告

在這次分散研修活動中,我聽了許多老師的課,各有特色,受益匪淺。王老師執教的《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印象尤為深刻,現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感受。

我選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自己的觀察視角,現將自己的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觀察點選點說明

課堂教學要有實效性,為了便于觀察,我確定了以下幾個觀察維度:教材的組織與呈現、教師的講解、學習方式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通過這幾個維度的觀察與分析,能正確認識、了解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師生的雙邊關系的處理等。

二、觀察結果分析:(教學過程評價、主要優點、教學建議)

(一)教學過程評價:

王老師引入新課干凈利落;教學設計層次分明,從比例的意義,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各環節的連接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并且教學民主、課堂氛圍融洽,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二)主要優點:

下面我在觀察視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方面的優點作如下分析:

教師在教學中,就現實生活中的國旗制作比例入手,采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活動的內容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和語言交際的能力。教師還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和數學思想的滲透。我認為,王老師不僅在傳授數學知識與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師。課堂練習既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又適應了學生學習的不同層次。提高了實際應用的能力,達到了多元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然后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不斷構建知識體系。王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復習舊知,水到渠成導入新課。通過求比值,發現幾組的比值相等,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寫成等式,自然流暢地引出比例。運用已有經驗完成新知識的銜接,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先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比例,進而總結出比例意義的關鍵所在――兩個比且比值相等,教師再精簡語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對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練習題中先寫比、再寫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區別,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稱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緊接著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們多方面驗證,從個別推廣到一般,讓學生學會科學地、實事求是驗證比例的基本性質。每個學生都經歷了這個愉快的探究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建議

王老師這節課其實已經很完備,教學環節也好,教學方法也很好,但我覺得還有以下兩方面需要加強以下:

1、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問題時,應耐心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3、教學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呈現和學習,始終都從經驗出發,獲取新知。教學時,應該通過創設生活化數學知識并采用循序漸進引向深入,為學生提升“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教學語言要富有激情,抑揚頓挫,才能更好地集中學生注意力。

三、自我提升

通過觀摩王老師的這節課,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無論是從教學手段還是師生互動方面都受益匪淺。小學數學教學手段應該多樣化,不能一種方式用到底,這樣會讓學生們覺得枯燥而厭煩學習數學。作為一名老師,要多學習,多思考,才能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們愿意上數學課。

篇2:某高級中學見習觀課總結報告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高級中學見習觀課總結報告

地點:*高級中學

成員:12級買利*買爾*董*張*(組長)

見習課程:人民版選修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時間:**年4月29號

小結:

在周三的見習觀課學習中,我們組成員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師教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教學效果四個方面對人民版選修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一課進行了實際的觀課總結。現將我們組的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教學目標(教師角度)

(1)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中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吳老師將教學目標具體化,分為三點,概括來講分別是主要史實的掌握概述;感受革命精神: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三個層次,從史實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深層認識。

(2)目標分解

課堂上吳老師將這節課的內容分解為爭取共和維護共和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講述配合教師講敘、基礎知識提問、圖片史料展示具體的環節,將目標細化為小的知識點,同時設置合作探究問題,通過學生積極探究展示,促進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構建再深化,培養學生問題探究的能力與興趣。

二教的活動

(1)時間分配

這節課是選修內容,學生在必修一和必修三中對基礎的一些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掌握,所以在這節課的觀課活動中,所看到的是老師對基礎知識以填空的形式進行檢測,老師講述的時間很少,學生對于老師課前設置的問題進行探究討論以及展示的時間比重比較大,在這其中老師加以適當引導,把握課堂的進展方向。

(2)環節轉承

吳老師將這節課內容分解為爭取共和維護共和等三個部分講述,在三個部分的銜接環節,最后的研討活動中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提出環節轉承部分沒有處理好,比如從爭取共和部分到維護共和這個銜接的環節,在精煉上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有懸念地自然過渡到維護共和這一新內容的學習,比直接進入第二部分的環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也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一節課的內容,總體目標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組塊之后,各個組塊之間的聯系以及前后組塊如何科學自然的過渡,使學生系統全面的接受所學知識,這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

(3)教學方法

a圖片的應用:

選擇一些正確傳達歷史信息的代表性圖片進行展示,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表象,同時,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掌握歷史知識的精華。針對一些重點問題附加圖片進行解釋說明,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重難點問題的理解。

b史料閱讀:

史料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史料的選擇需要教師深思熟慮,一節課的容量時間是有限的,史料的選擇盡量“短小精悍”,同圖片的選擇類似,以最具代表性的史料與課本內容相聯系,以最有價值的史料出發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而在觀課中,吳老師選擇太多的史料,而且大多數史料已經被老師處理過,所謂關鍵詞字體被改為紅色,學生甚至不用看整個材料,只需要看紅體字就可以回答老師的問題,史料選擇只是對基礎知識的重復,對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沒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

c名人名言:

課堂中在感受孫中山革命精神這一部分內容時,吳老師選擇了孫中山的遺言和一些孫中山的名人名言,這些內容只要是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針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一些不盡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對孫中山遺言的處理上,老師缺少必要的講解,使得遺言只是遺言,沒有與課本知識之間形成一個緊密的聯結。再者,對于孫中山的名言處理上,老師的初衷是深化學生思想中對于這個人物的認識,加之吳老師說話的整體特點是輕聲細語娓娓道來,所以她在朗誦孫中山的名言時,欠缺目標人物深邃凝練的味道,結果就是名人名言這樣很好的一個資源,沒有發揮它的作用,對于這樣的問題,后來幾名老師也提出建議,可以讓學生自己起來朗誦,這樣效果會比老師娓娓道來好一點。

(4)重難點處理

對重難點的處理,老師多是采取了設置問題,學生合作探究最后展示的方式開展,充分體現了學生學得主體地位。不足之處就是,對于重難點的討論結果,老師沒有做一個深度的講解,學生得到得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很標準,卻沒有一個準確清晰地理性認識。

三學的活動

學生學的活動主要由閱讀、聆聽、觀看、交流、探究、檢測等方式,其中交流方式包括學生在探究問題時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以及回答問題時與老師的一個交流,學生學的活動包括教師在對基礎知識梳理之后,設置的一個填空題的完成,這一環節中,教師設置了清一色的填空題,對于基礎知識的測驗可以采取多種題型對點訓練,比如選擇判斷糾錯,而且對于大量填空的回答可以選擇多個同學完成,脫離課本,出現問題啟發思考或者同學之間自我糾正,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與深化。

學生學的活動與教師教的活動大部分的匹配的,學生大多能在教師的引導一下進行課堂學習活動,還存在一些環節學生無所事事,比如這堂課需要學生討論的問題有多個,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預先的設計分析,一些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分配給它的討論時間可以適當壓縮,對于一些形式新穎內容深刻的話題,分配時間可以在可控制范圍內予以增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在我們組的觀察來看,與老師的活動范圍有一定相關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和知識之間的紐帶,教師的在課堂上的活動所能輻射到的學生參與度高于教室后面兩側那些“非輻射區”,同時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會點誰來回答問題,而且所點的同學分布規律一般在老師周圍或者坐落于中間的同學,導致一些“冷門區域”的同學參與度下降,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認為,有時候教師在選擇同學回答問題時,可以讓每個組派一個代表來回答,這樣可以保證機會的分配大致合理公平。

4教學效果

首先這節課的課型比不是新授課也不是復習課,是在必修的基礎學習上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系統評價,所以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方面的重點著色是一大亮點,吳老師分別采用圖片、遺言音頻、名言、《天下為公》來升華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認為,吳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師范生或者新手教師對于課堂的設計把握僅僅是基于課本的理論性教法或者是對一些教學視頻的感性認識,實際操作中的技能是需要花費以年為單位來學習的,這節課上的這些資源再加以整合充分利用,教學效果將會增進不少。

第二,我們認為一些簡單的史實性問題可以適當減少分配時間,在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究題上增加學生討論和老師講解時間,有的放矢,有利于學生把握重點,精確學習目標提高課堂效率。

最后,通過這次教育見習活動,我們了解到大學時期學習歷史知識、學習師范生技能、學習教學論與實際上課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道路是艱辛的,教師專業成長道路大概要經歷新手教師、熟練新手教師、勝任型新手教師、業務精干型教師以及專家型教師,而我們現在正處于校園師范生到新手教師這一階段的知識儲備環節,專業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