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消毒滅菌制度
醫院消毒滅菌管理制度
為做好醫院消毒滅菌與隔離管理,減少醫院感染,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機構隔離技術規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要求:
1、各科室根據工作特點制定本科室消毒滅菌與隔離管理制度,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長負責督促本科室人員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全院消毒滅菌與隔離工作的監督和指導。
2、醫院所有消毒器械、消毒劑,均應符合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要求,物資采購部門負責審查相關證件(衛生許可證、衛生安全評價報告等),負責對產品檢查驗收。
二、基礎措施:
(一)布局流程應遵循潔污分開的原則,診療區、污物處理區、生活區等區域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標識清楚,通風良好,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或備有手消毒設施。
(二)醫護人員上崗應衣帽整潔,無菌操作應戴帽子、口罩,禁止穿工作服去食堂或醫院以外的地方。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及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掌握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的操作步驟和指征。手消毒劑應注明開啟日期,易揮發性的醇類產品開瓶后的使用期不超過30天,不易揮發的產品開瓶后的使用期不超過60天,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三)環境清潔消毒要求:
1、空氣凈化與消毒:醫院現采用自然通風、紫外線燈照射空氣消毒方法,一般不使用化學法消毒空氣。紫外線消毒:一般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進行空氣消毒30分鐘,室內有人時不能使用。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燈管,每半年對燈管進行照射強度監測,輻照強度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更換;并有相應的照射、擦拭、監測記錄。
2、地面、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
(1)保持環境清潔干燥。普通科室病房、門診的地面、物體表面無明顯污染時,每日濕式清潔2次。對治療車、床欄、床頭柜、門把手、燈開關、水龍頭等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應每天清潔、消毒。人員流動頻繁、擁擠的診療場所應每天在工作結束后進行清潔、消毒。感染高風險部門(病房手術室、外科門診手術室、婦科門診手術室、供應室、檢驗科、口腔科、急診室、發熱門診、腸道門診)等的地面和物體表面在清潔的基礎上,每天消毒1次。當受到血液、體液等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清潔和消毒。消毒方法: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作用30min。
(2)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巾),床頭柜應一桌一抹布;患者的床單、被套、枕套等應一人一更換,住院時間長者,每周更換,遇污染隨時更換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更換的衣物。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3)擦拭布巾、地巾應分區使用,標記明確。使用后先清洗干凈,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凈消毒液,晾干備用。
(四)醫療器械、物品消毒滅菌要求:
1、凡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粘膜的高度危險性物品,如各種手術器械、穿刺針等,必須達到滅菌水平。耐熱、耐濕的器械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2、僅與完整粘膜相接觸,而不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中度危險性物品,如壓舌板、喉鏡、鼻鏡、口鏡等應采用中水平以上消毒效果的方法處理;僅與完整皮膚接觸的低度危險性物品,可采用低水平消毒或清潔處理。如: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等器材應每日消毒,干燥保存,濕化液應用滅菌水;腋下體溫計、止血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凈干燥備用。血壓計袖帶、聽診器,應保持清潔,被污染時隨時消毒。血壓計外殼、聽診器用含氯消毒劑或75%酒精擦拭消毒。治療盤用后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每周滅菌一次。
3、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選用化學方法。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規定定期監測,做好記錄。
4、治療車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無菌物品與污染物品不得混放。進入病房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手消毒劑,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5、無菌物品應專柜存放,滅菌物品標記明確,按滅菌日期排列,無過期。普通棉布包裝有效期為夏季7天,冬季14天。在使用消毒滅菌物品時,應認真檢查消毒滅菌日期、有效期、包外和包內滅菌指示標識,消毒滅菌不合格的物品不得使用。
6、需要連續使用的無菌物品需注明開啟日期及時間,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例如:棉球、棉簽、紗布等。
7、碘酊、酒精等消毒劑要密閉保存,使用中的容器每周更換、滅菌2次,并注明更換日期。瓶裝碘酒、酒精,注明啟封時間,啟封后倒出使用的大瓶裝有效期30天,蘸取使用的小包裝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
8、無菌持物鉗及容器獨立包裝滅菌,打開后干燥保存,4小時內有效,如污染隨時更換。
9、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裝。
10、清洗后待消毒或滅菌的的器械應達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處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質和銹斑;功能完好,無損毀;清洗質量不合格的,應重新處理;做好清洗后的保養工作;器械功能損毀或銹蝕嚴重,應及時維修或報廢。
篇2:醫院消毒滅菌制度
醫院消毒滅菌管理制度
為做好醫院消毒滅菌與隔離管理,減少醫院感染,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機構隔離技術規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要求:
1、各科室根據工作特點制定本科室消毒滅菌與隔離管理制度,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長負責督促本科室人員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全院消毒滅菌與隔離工作的監督和指導。
2、醫院所有消毒器械、消毒劑,均應符合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要求,物資采購部門負責審查相關證件(衛生許可證、衛生安全評價報告等),負責對產品檢查驗收。
二、基礎措施:
(一)布局流程應遵循潔污分開的原則,診療區、污物處理區、生活區等區域相對獨立,布局合理,標識清楚,通風良好,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或備有手消毒設施。
(二)醫護人員上崗應衣帽整潔,無菌操作應戴帽子、口罩,禁止穿工作服去食堂或醫院以外的地方。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及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掌握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的操作步驟和指征。手消毒劑應注明開啟日期,易揮發性的醇類產品開瓶后的使用期不超過30天,不易揮發的產品開瓶后的使用期不超過60天,應在有效期內使用。
(三)環境清潔消毒要求:
1、空氣凈化與消毒:醫院現采用自然通風、紫外線燈照射空氣消毒方法,一般不使用化學法消毒空氣。紫外線消毒:一般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進行空氣消毒30分鐘,室內有人時不能使用。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燈管,每半年對燈管進行照射強度監測,輻照強度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更換;并有相應的照射、擦拭、監測記錄。
2、地面、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
(1)保持環境清潔干燥。普通科室病房、門診的地面、物體表面無明顯污染時,每日濕式清潔2次。對治療車、床欄、床頭柜、門把手、燈開關、水龍頭等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應每天清潔、消毒。人員流動頻繁、擁擠的診療場所應每天在工作結束后進行清潔、消毒。感染高風險部門(病房手術室、外科門診手術室、婦科門診手術室、供應室、檢驗科、口腔科、急診室、發熱門診、腸道門診)等的地面和物體表面在清潔的基礎上,每天消毒1次。當受到血液、體液等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清潔和消毒。消毒方法: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作用30min。
(2)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套(巾),床頭柜應一桌一抹布;患者的床單、被套、枕套等應一人一更換,住院時間長者,每周更換,遇污染隨時更換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點更換的衣物。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3)擦拭布巾、地巾應分區使用,標記明確。使用后先清洗干凈,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凈消毒液,晾干備用。
(四)醫療器械、物品消毒滅菌要求:
1、凡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粘膜的高度危險性物品,如各種手術器械、穿刺針等,必須達到滅菌水平。耐熱、耐濕的器械首選壓力蒸汽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2、僅與完整粘膜相接觸,而不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中度危險性物品,如壓舌板、喉鏡、鼻鏡、口鏡等應采用中水平以上消毒效果的方法處理;僅與完整皮膚接觸的低度危險性物品,可采用低水平消毒或清潔處理。如: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等器材應每日消毒,干燥保存,濕化液應用滅菌水;腋下體溫計、止血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沖凈干燥備用。血壓計袖帶、聽診器,應保持清潔,被污染時隨時消毒。血壓計外殼、聽診器用含氯消毒劑或75%酒精擦拭消毒。治療盤用后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每周滅菌一次。
3、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選用化學方法。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規定定期監測,做好記錄。
4、治療車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無菌物品與污染物品不得混放。進入病房的治療車、換藥車應配有速干手消毒劑,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5、無菌物品應專柜存放,滅菌物品標記明確,按滅菌日期排列,無過期。普通棉布包裝有效期為夏季7天,冬季14天。在使用消毒滅菌物品時,應認真檢查消毒滅菌日期、有效期、包外和包內滅菌指示標識,消毒滅菌不合格的物品不得使用。
6、需要連續使用的無菌物品需注明開啟日期及時間,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例如:棉球、棉簽、紗布等。
7、碘酊、酒精等消毒劑要密閉保存,使用中的容器每周更換、滅菌2次,并注明更換日期。瓶裝碘酒、酒精,注明啟封時間,啟封后倒出使用的大瓶裝有效期30天,蘸取使用的小包裝使用時間不超過7天。
8、無菌持物鉗及容器獨立包裝滅菌,打開后干燥保存,4小時內有效,如污染隨時更換。
9、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明時間,超過2小時后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裝。
10、清洗后待消毒或滅菌的的器械應達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處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質和銹斑;功能完好,無損毀;清洗質量不合格的,應重新處理;做好清洗后的保養工作;器械功能損毀或銹蝕嚴重,應及時維修或報廢。
篇3:八一醫院呼吸機管路的消毒滅菌制度
第一醫院呼吸機管路的消毒和滅菌制度
(一)有創呼吸機管道的管理
1、每日更換呼吸機管道與氣管插管的軟管接頭(為一次性使用)。
2、長期使用呼吸機的病人應每周拆卸、消毒主機之外的全部管道,更換新的(一次性管道)或消毒后的管道繼續工作,并在護理記錄上做好記載。
3、短時間使用呼吸機的病人(一周之內),等使用完后按終末消毒進行處理。
4、終末消毒的程序:(1)病人使用完后,重復使用的管道,將呼吸機管道全部拆下(除主機之外),拆開各個接頭、呼吸機濕機器、傳感器等,管道、濕化器用含氯制劑浸泡消毒30分鐘后撈起涼干,再高壓蒸汽滅菌備用。浸泡液用后及時到掉,下一次消毒時現用現配消毒液。(2)傳感器用75%酒精浸泡消毒30分鐘后撈起涼干,再安裝在呼吸機上。(3)呼吸機表面用75%酒精擦拭消毒30分鐘后撈起涼干,再安裝在呼吸機上。(4)呼吸機表面用75%酒精擦拭消毒,包括管道與機器的接頭處等。
5、浸泡消毒時,被消毒的管道及物品要先用清水沖洗痰跡、血漬等,再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有套管、接頭處必須脫開。
6、一周內呼吸機未用,要將管道取下高壓蒸汽滅菌后,再安裝在機器上備用。
7、堅持一人一管一用,不能在不同的病人之間交叉使用未經消毒的呼吸機及管道、濕化器、傳感器等。
8、特殊感染的病人應先消毒、清洗后再高壓蒸汽滅菌,防止院內感染。
(二)無創呼吸機管道的管理
1、每日用75%酒精擦拭呼吸機面罩消毒,再重新帶上;長期使用的病人,每周更換管道并做好記載。
2、一周之內使用的病人,面罩消毒同前,管道可等用完后終末消毒。
3、終末消毒的程序:將管道、濕化器、面罩取下,含量制劑浸泡消毒30分鐘后撈起,再用清水沖凈,涼干德用。頭套用含氯制劑浸泡30分鐘,再用肥皂搓洗干凈晾干備用。
4、浸泡消毒時,被消毒的管道及物品要先用清水沖洗痰跡、血漬等,再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有套管、接頭處必須脫開。
5、堅持一人一管一用,不能在不同的病人之間交叉使用未經消毒的呼吸機及管道、濕化器、面罩、頭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