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學習心得體會
《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心得體會
教育對國家的發展和強盛起著重大作用,我國在1995年把“科教興國”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科教興國依靠的是教育,因此國家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對教育的干預與調控。在這種背景下,教育法規的制定和健全就顯得相當重要。加強教育法制旨在依法引導、規范、促進和保障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提升我國的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天職,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問,更要教行為,教道德,教學生怎樣做人,每一個進入高等學校的教師都不能不了解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掌握法律,在工作中遵守法律,并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因此學習高等教育法規對于高校教師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教育系統的法制觀念還比較淡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為教育行政部門、政府有關部門及學校的自覺行為,我們作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校教師,在經過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后,特別是經過學習《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后,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認識到依法治校、依法從教的重要性,只要我們每個人加強自身的法制觀念,才能使高校教師團隊的法制觀念得到提升,因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遵紀守法
首先,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更要熱愛教育事業,除此之外我們面對學生時,要愛學生,尊重學生,并施以正確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作為一個教師,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護法是重要的基本職責。通過對法的學習,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認識,更好的遵守各項法律。
二、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執行教育教學的任務
《教育法》第七條第一項規定教師有權“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是交叉的,法律賦予教師的某些權利,其本身也是教師的義務。作為教師,我們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這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完成學校的教學計劃、完成學生的培養計劃;同時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和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使學生也能成為一個愛祖國、愛社會,遵紀守法的全面發展的公民。
三、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保護學生
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特殊階段,高校的學生雖然大多數都已經成年,心智已發展成熟,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但畢竟還沒走向社會,有時考慮問題會過于偏激,因此在面對很多問題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和不良的心理狀態,作出一些錯誤的決定和沖動的行為,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既是學生的教導員,也是學生在學校可以依賴的親人,我們要關心愛護學生,及時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并幫他們走出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其次,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出言羞辱學生,保護學生人格尊嚴和自尊心;除此之外,要作為學生的保護者,及時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最后,我們在執行教育教學任務的時候,不僅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樹立“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理念,讓學生能更好的發展自己。
四、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嚴謹治學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很多知識在畢業后已經顯得過時,而學生接受各種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接受到得各種新知識也越多,在面對這樣的學生時,如果我們固守自己的知識,不繼續學習,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工作后繼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積極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學習工具和途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五、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習
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高校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一群人,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承擔著重大的作用。而作為高校的老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前,也要加強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當今,學習已不再是單向的灌輸,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死記硬背的過程,相反,學習是一個發現過程,在這過程中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高校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學習。教育必須反映時代的精神,因此我們應該把握住學術的精髓,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最新的和最有用的知識。
六、尊重知識產權
高校教師在從事教學和科研創新的活動中,稍不注意,可能會出現一些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現象,比如說在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和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的作品當做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等現象。為了預防此類事情的發生,我們要從思想想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從理論上加強相關法律規律的學習,在平時的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
總之,高校教師是特殊的一個群體,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僅要遵守國家的一些常規法規,也要遵守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更要通過自己的守法行為,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教會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遵紀守法,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才。
篇2:探析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
探析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
內容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由于基礎教育的薄弱,思想觀念的落后,經濟的滯后,政策的偏向,使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出現了不均等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是:加速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努力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農民對接受高等教育的認識;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適當調整招生政策,擴大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
關鍵詞:農村子女高等教育機會原因對策
論文創新點:論文從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入手,從農村的師資數量,教師素質、經費投入、農村家長素質不高、觀念落后、經濟相對滯后、大學就業困難、招生政策等多方面深度探析出現這種不均等現象的內外因各項原因,從而得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提高教育質量、轉變思想轉念、提高農民收入、調整招生政策等。這些對策對于促使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造就大批的高層次合格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1世紀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紀,是一個需要人才而且人才輩出的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到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子女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地域的限制,經濟的制約,政策的偏向,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出現不均等的現象。這既不利于農村子女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養,更與*x***所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相吻合。因此,探析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原因及其對策,對于促使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造就大批的高層次合格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原因分析
(一)基礎教育失衡發展,是造成農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主要原因。現行的高考制度雖然從形式上看具備了“公平”
篇3:《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學習心得體會
《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心得體會
教育對國家的發展和強盛起著重大作用,我國在1995年把“科教興國”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科教興國依靠的是教育,因此國家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對教育的干預與調控。在這種背景下,教育法規的制定和健全就顯得相當重要。加強教育法制旨在依法引導、規范、促進和保障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提升我國的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天職,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問,更要教行為,教道德,教學生怎樣做人,每一個進入高等學校的教師都不能不了解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掌握法律,在工作中遵守法律,并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因此學習高等教育法規對于高校教師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教育系統的法制觀念還比較淡薄,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為教育行政部門、政府有關部門及學校的自覺行為,我們作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校教師,在經過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后,特別是經過學習《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后,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認識到依法治校、依法從教的重要性,只要我們每個人加強自身的法制觀念,才能使高校教師團隊的法制觀念得到提升,因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遵紀守法
首先,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更要熱愛教育事業,除此之外我們面對學生時,要愛學生,尊重學生,并施以正確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作為一個教師,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護法是重要的基本職責。通過對法的學習,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認識,更好的遵守各項法律。
二、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執行教育教學的任務
《教育法》第七條第一項規定教師有權“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是交叉的,法律賦予教師的某些權利,其本身也是教師的義務。作為教師,我們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這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完成學校的教學計劃、完成學生的培養計劃;同時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和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使學生也能成為一個愛祖國、愛社會,遵紀守法的全面發展的公民。
三、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保護學生
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特殊階段,高校的學生雖然大多數都已經成年,心智已發展成熟,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但畢竟還沒走向社會,有時考慮問題會過于偏激,因此在面對很多問題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和不良的心理狀態,作出一些錯誤的決定和沖動的行為,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既是學生的教導員,也是學生在學校可以依賴的親人,我們要關心愛護學生,及時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并幫他們走出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其次,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出言羞辱學生,保護學生人格尊嚴和自尊心;除此之外,要作為學生的保護者,及時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最后,我們在執行教育教學任務的時候,不僅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樹立“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理念,讓學生能更好的發展自己。
四、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嚴謹治學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很多知識在畢業后已經顯得過時,而學生接受各種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接受到得各種新知識也越多,在面對這樣的學生時,如果我們固守自己的知識,不繼續學習,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工作后繼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積極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學習工具和途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五、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習
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高校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一群人,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承擔著重大的作用。而作為高校的老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前,也要加強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當今,學習已不再是單向的灌輸,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死記硬背的過程,相反,學習是一個發現過程,在這過程中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高校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學習。教育必須反映時代的精神,因此我們應該把握住學術的精髓,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最新的和最有用的知識。
六、尊重知識產權
高校教師在從事教學和科研創新的活動中,稍不注意,可能會出現一些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現象,比如說在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和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的作品當做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等現象。為了預防此類事情的發生,我們要從思想想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從理論上加強相關法律規律的學習,在平時的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
總之,高校教師是特殊的一個群體,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僅要遵守國家的一些常規法規,也要遵守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更要通過自己的守法行為,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教會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遵紀守法,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