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兼職教研員選拔制度

兼職教研員選拔制度

2024-08-01 閱讀 3195

為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和教材教法研究,深化課程教材改革,整體、均衡

提高我區教育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進校本教研建設,*面向我區廣大中小學教師公開選拔兼職教研員,具體條款如下:

一、選拔條件

1.基本條件:熱愛教育事業,師德高尚,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與奉獻精神,教學能力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教師培訓能力,積極投身教學改革

和課程改革,在教育教學研究中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具備從事本學科教學研究和科研能力的一線教師,自愿申請登記,接受本條款。

2.具體條件:

⑴年齡:男55歲、女50歲以內。

⑵教齡:從事本學科教學年限不低于20**年。

⑶職稱:小學教師具有小學高級、中學教師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

⑷學歷:小學教師具有大專、中學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

⑸身份:市區級骨干教師、學課教學帶頭人、名師,市級繼續教育學科指導組成員。

⑹研究能力:

①“十五”期間獨立承擔區級以上級別的科研課題,或參與市級以上級別的科研課題研究。

②“十五”期間獲得過區級論文二等獎以上級別的獎勵或在區級以上級別的學術交流中做典型發言,有論文、著作公開發表。

③“十五”期間獲得過區級課堂教學評優一等獎或市級二等獎以上獎勵,承擔過市區級研究課或培訓工作。

二、錄取考核

1.兼職研修員人數的確定:每學科、年級段1――3人。

2.錄取原則:自愿申請、雙向選擇、優中選優、學科控制、動態平衡。

3.有效期限:1學年。各學科每學年進行一次兼職研修員的重新評選聘用,由學科研員提名,部室負責初評,*批準注冊并頒發聘書。

三、權利與義務

1.權利

⑴參加中心組的研究與培訓活動。

⑵參加中心組的論文、課件、課題研究、教學設計等評比。

⑶優先承擔市區級研究課、參加學術交流研討。

⑷優先參加市級及以上級別的科研課題研究、培訓與競賽活動。

⑸有權參加區級學科教學評價與教師培訓。

2.義務

⑴承擔本學科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

⑵承擔研究課、觀摩課、示范課任務。

⑶承擔本區課程建設與教材教輔編寫工作。

⑷舉辦區級講座、開展教師培訓。

⑸協助研修員開展課堂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工作。

⑹可參與教學命題工作。

⑺完成*交給的考核任務。

篇2:兼職教研員選拔制度(范例)

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制度職責大全提供的優秀制度文章供您參考:

為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和教材教法研究,深化課程教材改革,整體、均衡

提高我區教育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進校本教研建設,*面向我區廣大中小學教師公開選拔兼職教研員,具體條款如下:

一、選拔條件

1.基本條件:熱愛教育事業,師德高尚,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具有較強的合作精神與奉獻精神,教學能力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教師培訓能力,積極投身教學改革

和課程改革,在教育教學研究中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具備從事本學科教學研究和科研能力的一線教師,自愿申請登記,接受本條款。

2.具體條件:

⑴年齡:男55歲、女50歲以內。

⑵教齡:從事本學科教學年限不低于10年。

⑶職稱:小學教師具有小學高級、中學教師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

⑷學歷:小學教師具有大專、中學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

⑸身份:市區級骨干教師、學課教學帶頭人、名師,市級繼續教育學科指導組成員。

⑹研究能力:

①“十五”期間獨立承擔區級以上級別的科研課題,或參與市級以上級別的科研課題研究。

②“十五”期間獲得過區級論文二等獎以上級別的獎勵或在區級以上級別的學術交流中做典型發言,有論文、著作公開發表。

③“十五”期間獲得過區級課堂教學評優一等獎或市級二等獎以上獎勵,承擔過市區級研究課或培訓工作。

二、錄取考核

1.兼職研修員人數的確定:每學科、年級段1——3人。

2.錄取原則:自愿申請、雙向選擇、優中選優、學科控制、動態平衡。

3.有效期限:1學年。各學科每學年進行一次兼職研修員的重新評選聘用,由學科研員提名,部室負責初評,*批準注冊并頒發聘書。

三、權利與義務

1.權利

⑴參加中心組的研究與培訓活動。

⑵參加中心組的論文、課件、課題研究、教學設計等評比。

⑶優先承擔市區級研究課、參加學術交流研討。

⑷優先參加市級及以上級別的科研課題研究、培訓與競賽活動。

⑸有權參加區級學科教學評價與教師培訓。

2.義務

⑴承擔本學科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

⑵承擔研究課、觀摩課、示范課任務。

⑶承擔本區課程建設與教材教輔編寫工作。

⑷舉辦區級講座、開展教師培訓。

⑸協助研修員開展課堂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工作。

⑹可參與教學命題工作。

⑺完成*交給的考核任務。

更多制度范文,盡在:

篇3:教研員新解

我是縣教研室多年的“老”教研員了,隨著“研”齡的增加,卻越來越感到自身的山窮水盡了。開始當教研員的時候,因為剛從教學實踐中走來,所以要體會有體會,要例子有例子,寫起文章來是論據詳實,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現在,雖不能說枯竭,卻總感到力不從心、勉為其難了。為什么?原因就是我離教學一線太久了,遠離講臺太久了,把“教”和“研”分開得太久了。然而“教”是研的源頭活水,是研的根本,離開了教,我們的研就沒有了生命力。雖然我們作為教研員可以深入課堂去聽老師們的課,但那總難免有隔靴搔癢、隔岸觀火之感,因為實際上我們還是脫離了教學實踐,成了“教”的旁觀者。所以,我們終究還是不能真正地、實質地讓“教”和“研”水乳交融。

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對“教研員”的概念進行重新審視,不能總是固執地把教研員解釋為教學研究人員,必需賦予教研員新的內涵。顧名思義,“教”即教學,“研”即研究,“員”即人員。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而且可以把“教研員”的內涵解釋為“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人員”。能夠真正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人員是誰,當然只有教師。也就是說,只有教師才是實質意義的教研員。今天的教師肯定不同于保守的教師,今天的教師應該具有學者的氣質和研究員的魅力,應該不時追求專業的發展。專業發展的方法是多元的,但做一個“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的人員”即“教研員”,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老師們開始可能不太接受這個觀點,甚至有些抵觸情緒,但只要我們執著地去滲透這種觀念,老師們一定是會慢慢接受的。

那么教師怎么才干把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怎么才干走上“教研員”的道路呢?我認為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目標:達到行為自覺

今天的教師必需樹立這樣的觀念:我不只僅是一個教師,我同時也是一個研究者,我應該以研究者的姿態進入我的工作。不少優秀教師的經驗說明,有了這樣一種主觀意識,那么教師對待教學的思維方式就會發生改變,處置教學的態度就會隨之改善,體現在教學中的行為就會變得有“說服力”。從主觀上說,新世紀的教師也應該為自身定下“達到行為自覺”的目標。

二、戰略:不時解決“自身的”“具體的”問題

教師做一個優秀“教研員”的總體戰略就是要不時地解決教學中不時發生的具體問題。教學中的問題總是存在的,越是“能以研究者的角色姿態切入教學”的教師越能發現問題,發現的問題越有價值。這些問題其實就是要研究解決的課題。中小學現在搞課題研究的氣氛很濃,但我經常發現不少的學校、不少的教師研究的并不是他們自身的問題,而是他人的問題。這樣教師就不能真正地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不能真正地走上優秀“教研員”的道路。

三、方法:優選行動研究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但最適合中小學教師的應該是行動研究法。這種方法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最易操作,最能解決問題,最有效,它不像實驗研究那樣需要控制很多變量,需要準確的計算和統計,需要嚴格的對比。簡單地說,行動研究就是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是停留于“紙”上的研究效果。比方某老師在教學中發現了一個具體的問題,那么這個教師就尋找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然后用行動去驗證研究這個方法是否可行,假如不行,就要再想第二種方法,再用行動去驗證研究這種方法是否可行……直到問題得到解決。行動研究是把“教”和“研”結合得最緊密的方法,是最能把教師引上“教研員”道路的方法。

四、過程:教學反思貫穿始終

把教學和研究結合起來,必需落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日常的教學常規“備、上、批、輔、考、研”,在新課程背景下應該由“反思”這條紅線貫穿,而不應該像有的學校規定的那樣每周或每月反思一次。同時,我認為應該將教學反思作為課堂教學常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定下來,也就是說現在的一篇完整的教學設計就應該包括這樣一些主要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學校應該把教學反思定為一個制度,并采取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措施加以落實。比方每節課后必需有“課后小記”等等,敦促教師形成反思的職業習慣。習慣就是素質。教師要走上優秀“教研員”的道路,反思的職業習慣務必形成。

(作者單位系重慶市巫山縣教研室)

來源于《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