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團隊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為指導,以核心團隊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建立合作交流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我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二、工作目標
1.為核心團隊成員搭建更為廣闊的工作平臺,使核心團隊成員有更高遠的奮斗目標,專業素養進一步提高,為引領帶動骨干教師成長夯實根基。經過三年到五年的培訓,使核心團隊成員真正成為我市本學科教學與研究方面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名師。
2.在未來3年期間,有計劃、有組織、分層次、分階段地發掘和培養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使其教學理念逐步提升,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形成有個性的教學風格,盡快成為我市學科教學的排頭兵,逐步培養一支業務精湛、創新能力強的骨干教師隊伍。
3.通過核心團隊成員引領、骨干帶動,影響和帶動學科全體教師更好更快發展。
三、工作要點
1.核心團隊成員要加強學習,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結合學科實際,學生實際,探索出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理論專題講座、教學示范等形式,讓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科學的育人方法深入到品德與生活
(社會)教師的課堂中,使教師們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結構,努力轉變和改進教學行為,提升教學品質。
2.加強教學研究,指導教研工作。核心團隊成員要多深入課堂教學第一線,開展聽課、評課等教學觀摩活動,并在活動中起到指導作用,及時總結經驗,積累材料。核心團隊成員還要積極上傳精品教案,通過論壇、學科qq群等為教師們進行教學指導或問題解答。
3.建立核心團隊成員業務檔案。業務檔案包括:核心團隊教研活動記錄表、示范課、觀摩課、專題講座具體情況,指導培養青年教師成績,學術論文、經驗總結刊載,課題立項,以及工作室網絡、網頁更新、點擊、互動情況等。
4.加強完善核心團隊的網站建設,形成本學科核心團隊的特色,提高網頁點擊率、更新率,網頁內容既反映核心團隊工作進展情況,更要提供貼近本學科教學實際,與時俱進的課堂教學資源。
5.各核心團隊成員要利用伙伴校開展教學研討的機會,對鄉鎮學校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點評和指導,并將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傳送到鄉鎮學校,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我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6.加強相互交流和切磋,建立核心團隊工作例會制度。各成員交流教育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學習的前沿信息,學習和實踐的心得等。
7.加強對中青年骨干教師隊伍的打造。核心團隊成員每人要帶一名徒弟,通過同課異構、推門聽課、磨課研討等形式,讓骨干教師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快速成長。
8.核心團隊成員要以課題為引領,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總結和推廣研究成果。
四、工作制度
1.核心團隊負責人與每個成員簽訂《核心團隊工作協議書》,在完成核心團隊研究項目和個人專業化成長方面制訂周期發展目標,規定雙方職責、權利及評價辦法。
2.核心團隊負責人為核心團隊成員制定具體進步計劃,安排培訓過程。
3.核心團隊成員必須參加核心團隊布置的帶、教培訓工作,完成核心團隊的學習、研究任務,并有相應的成果顯現,努力實現培養計劃所確定的目標。
4.每學期召開一次核心團隊計劃會議,討論本學期“核心團隊”計劃,確定核心團隊成員的階段工作目標。
5.每學期召開一次核心團隊總結會議,分享成功的經驗、探討存在的問題。
6.每學年從思想品德、理論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對核心團隊成員進行考核。
篇2: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
篇3:談讓《品德與生活》課活起來
談如何讓《品德與生活》課活起來
隨著《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頒布,這門新課程就在全國教育園地的土壤中開始生根了。我校也全啟動了《品德與生活》的課改實驗,隨著課程的實施,站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實實在在地感覺這門課程的新鮮氣息,也感受到課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這門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
一、轉變角色,發展自我。
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執行者。教學活動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師領著孩子從一個環節轉向另一個環節。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下,每一節課,每一位教師都需要轉變以前“教書匠”的身份。而這門課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導教師改變自己的做法,改變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位對兒童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支持者和作者。她與學生的關系通過一次次地教學,也不再是一位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的老師了,而是一位能與孩子一塊兒活動、一塊兒學習、一塊兒游戲的好朋友。
如教學《品德與生活》第二冊教材中第三單元的《我們分享我們快樂》是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它旨在從人和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與人分享快樂是一種人間真情交流和心靈溝通。根據品德社會課活動性這一特點,我把整節課設計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具體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組,每組8人。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我設計了如下游戲:
師:(過渡)小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課件出示:下雨天,同學們陸續回家了。一個同學站在校門口,焦急地望著天空。這時,小明同學拿著傘剛要回家,小明該怎么辦呢?
師:你們想小明會幫助他嗎?怎么幫助?老師補充一下,小明家離學校很近。請大家小組內以游戲的形式演一演。
游戲結束后,出現了這樣三種情況:
1、小明把傘借給那個同學,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讓這個同學在學校等他,他回家取傘給他。
我讓學生根據這三種情況進行集體討論,生1:選第二種。因為小明離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傘借給這個同學。
師:為什么選第二種而不是選第一種或第三種呢?生2:選第一種情況,小明自己衣服會淋濕,會著涼感冒。第三種情況也不合理。如果同學家很遠,他就會走很長的路,花很長時間,所以是第二種情況合理。
師:對,在生活中你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老師希望你們在幫助別人時,能正確選擇最好的辦法。
在上面的游戲中,學生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動中,鼓勵學生邁出自己的小天地,與同學進行交流,多聽聽別人的見解,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中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獲得新的啟迪。在游戲活動中,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公平對待,通過角色的轉變,獲得自身的發展。
二、結合實際,暢所欲言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少,但是教學時如果教師能注意引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喚起他們對生活對周圍環境的所見所聞,這時同學們的發言會特別積極,如教學《家鄉變了》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情況,知道“三廢”污染的嚴重性,理解環境為什么亮出了“黃牌”,這時可讓學生談一談身邊看到的污染的情況。這時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爭先恐后,搶著回答:“工廠冒的黑煙,污染空氣,灰塵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領子就很黑了。”有的說:“工廠排除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魚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說:“廢渣、垃圾處處可見,看到可難受了。”有的說:“有的人不講文明,垃圾亂扔,蒼蠅到處飛。有的還從樓上往下亂扔東西,都砸到了過路行人。”……這時老師再引導大家說一說,環境污染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同學們又爭先恐后地說了,有的說:“我們要多種些花草樹木,美化我們的家鄉。”有的說:“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要用法律法規來保護我們的家鄉”。有的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就這樣,在同學們激昂的發言中,課結束了,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學《江南水鄉》一課時,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所見所聞,談一談發展經濟的意義,這個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但是只要引導好,孩子們同樣能說出所以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