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詩教工作計劃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年度中學詩教工作計劃
為貫徹縣教育局“詩歌進校園”和“創最美校園”的文件精神以及學校統一要求,提升校園文化內涵,激發廣大師生創作詩、誦讀詩、欣賞詩的熱情,以詩教活動為載體,發揮詩教的啟智、立德、育美、燃情、創新的功能,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結合我校實際,制定如下工作計劃:
一、主要任務:
1、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教育活動。學校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對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自覺把詩詞教育工作擺上應有位置,積極拓展詩教活動層面。如開展詩詞欣賞講座、舉辦詩歌朗誦會、配合上級及依據學校工作需求組織各種形式的詩詞楹聯等征文大賽等。
2、開發校園詩詞資源。加強課堂詩詞教學資源和課外詩詞資源的利用,動員和支持團隊活動,語文教師及師生詩詞愛好者發揮自身工作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各類詩詞教學活動。增強師生在各種場合學詩、用詩的意識,不斷提高師生的詩詞素養。
3、編寫校本教材,為詩教工作提供有力抓手。編寫校本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通過編寫,教師明確了怎樣寫詩,該如何指導學生寫詩,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也可以通過學習教材,激發創作興趣,明確創作方法。
4、積極鼓勵師生搞好詩詞創作。在辦好學校詩社基礎上,學校定期向縣詩刊推薦發表作品。學校將對詩詞教育工作中作品優秀、表現出色的年級組、班級或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5、注意整合,將詩教活動滲透到學校各項活動之中。既不增加教師學生的額外負擔,也確保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主要工作:
1、積極配合學校辦公室,確保縣教育局在我校舉辦的“全縣詩教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的圓滿成功;
2、加強詩教校本教材的編撰工作,力爭七月份前,使《偶得集粹―古典詩詞欣賞與寫作》(暫名)成書付印;
3、積極配合學校教研部門,盡早完成詩教科研課題的申報與立項工作;
4、大膽開展詩教工作和語文高考的有機結合的研究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高中的詩詞教學新路子,著力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水平;
5、**年適逢我校70周年校慶,年內將積極組織好“校慶70周年詩詞楹聯書畫大型征集活動”,以達到進一步宣傳與推介新邵八中的目的;
6、在校行政、黨總支的大力支持下,以舉辦“新邵八中楹聯大賽”為契機,切實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給學校各主要建設筑物配上一至二幅楹聯佳作,以進一步提高學校文化品味,打造“最美校園”;
7、三八婦女節期間,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和縣白云詩社等機構,安排好學校部分白云詩社骨干女會員參加由縣里組織的采風活動;
8、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特色辦,搞好社團社教工作,并爭取使更多的學員能真正投身到古典詩詞的創作與推廣工作中來;
9、為迎接校慶70周年華誕,將在退休老師陳代玉的配合下,對學校詩歌長廊進行適時更新;
10、全年內力爭出版3~4期“八中校園詩刊”,并切實做好向白云詩社以及其他各級各類詩刊推薦優秀作品的工作;
11、爭取學校領導的支持,年內在適當時間組織偶得詩社全體成員開展一次采風活動;
12、規范詩教工作檔案,對開展的活動要有詳實記載并裝入檔案盒。
總之,對學校教育而言,開展古詩詞教育,它是一個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突破點。它通過全校師生反復濡染,讓我們聞到了詩韻飄香,聽到了生命律動,看到了滿園春色,它帶給我們的啟示不只是今天的收獲,更是明天的求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以飽滿的熱情把詩教工作做得更好,讓詩花開滿校園。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讓多媒體為古詩教學插上騰飛翅膀: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運用
讓多媒體為古詩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淺議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大顯身手,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是真正的教學好助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在大屏幕上講解或演示,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突破了古詩傳統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教學過程,為古詩教學開辟了新的天空。
關鍵詞:多媒體古詩教學
古詩以凝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被視為我國文化的瑰寶。由于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煉,再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詩中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雨人情感到疏遠,這造成了古詩教學中的一大難題。現今教學中也出現了只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詞意詩意,而放棄了對意境的領悟,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審美教育的培養。“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因此古詩教學應當講求意境的再現,不能停留在淺顯的語言文字理解,要再現出真、善、美的藝術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再現古詩獨特的意境美和意味美,讓學生從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與語言素養。
一、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課前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詩教學課前布置學生到網上查詢、搜集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于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詩人的有關資料,學生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從《唐詩三百首》、《唐詩鑒賞》等書上找,還有的將資料編輯制作成小卡片。通過查資料,他們了解到這首詩,作于唐代763年春天,當年杜甫52歲;在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失地,叛軍頭目紛紛投降,第2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相繼投降;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臺),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萬分,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用音樂和畫面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
篇3:借助網絡媒體優化古詩教學
借助網絡媒體優化古詩教學
【摘要】:網絡媒體的出現為古詩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本文簡要地闡述了自己借助網絡媒體,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拓展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這四個方面入手,優化古詩教學的做法。從而使古詩的教學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諧、完整的過程,再現了古詩的活力,幫助小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意,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以及表達能力,這對于提高古詩教學效果有著重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網絡媒體;優化;古詩教學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語言凝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傳統的古詩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覺得枯燥無味,失去了學習興趣。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就要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網絡媒體的出現為古詩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網絡媒體實現了教學資料和教學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學的知識容量。同時,靈活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態度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愛學。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網絡媒體的介入提供給學生與所學古詩有關的背景材料,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以教學《望廬山瀑布》為例。課始,學生點擊進入“背景介紹”,了解廬山是我們江西省的一個旅游勝地,它以風景秀麗著稱。廬山山腳下的瀑布更是遠近馳名。畫面上隨即出現游人紛紛前往觀賞廬山瀑布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產生了也隨游人一同前往的興趣。接著,學生點擊進入“畫面欣賞”,學生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幅幅動態畫面: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香爐峰上的云霧像紫色的云煙裊裊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掛在山腰的江河,飛瀉而下。學生在流水的“嘩嘩”聲中仿佛已來到廬山腳下,與詩人共賞這壯麗的景色。他們激情高漲,思維活躍,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古詩的描繪當中。當教師板書課題“望廬山瀑布”時,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廬山瀑布好壯觀,值得我們去歌頌、贊美。”
二、入境悟情,品味朗讀
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學遠離現代生活,難度較大的古詩時,借助網絡媒體,能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領會詩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以教學《獨坐敬亭山》為例。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對自我現實的不滿和處境孤寂的心境。詩人表達含蓄,單從字里行間讓學生領悟詩人的內心情感非常困難。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點擊進入“情境再現”,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山頭,天上的鳥兒飛得失去蹤跡,空中僅有的幾朵云也飄走了。加之耳邊回蕩著低沉、哀怨的樂曲,使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心境融為一體。在這特定氛圍中引導學生品味出古詩的韻味,有感情地朗讀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學生點擊進入“配樂朗讀",當他們在眾多樂曲中選擇好合適的配樂后,反復品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