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上半年某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上半年某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2024-08-01 閱讀 2091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上半年*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中課程結構八大學習領域之一,是國家規(guī)定的每個高中學生必修的一門獨立的課程,必須堅決執(zhí)行。它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三方面的內容,共23個必修學分,占最低必修學分的20%,占最低畢業(yè)學分的16%。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高中三年共15學分,屬計劃內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采用集中學習和分組研究的方式開展。高一(上)為準備階段;高一(下)、高二、各安排1個課題,高三(上)為反思、總結階段。

二、社會實踐

三年共6學分,每學年一周時間。高一集中進行國防教育,高二、高三安排以勞動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

三、社區(qū)服務

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必須分別參加不少于5個(共計10個)工作日社區(qū)服務,獲得2學分。

在學?;蚣彝ニ谏鐓^(qū)范圍內,以志愿者活動形式開展。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實施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亮點和難點,這已經(jīng)是教育界眾所周知的事實。下面是有20*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實施方案,歡迎參閱。

20*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實施方案范文1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必修課之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xiàn)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教育理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動態(tài)、開放、主動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獲取信息時代所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我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既是開展教育教學系列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貫徹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進一步推動我校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使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規(guī)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同時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意義

1.使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2.以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為依托,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科研能力;以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帶動學校辦學特色項目,完善校本課程體系。

3.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促使學校在教育教學質量、學校管理等方面不斷提升,帶動學校教科研和師資隊伍建設,并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4.以學校現(xiàn)階段的辦學思路和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為指導,通過不斷總結、提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校本課程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目標

1.以“體驗”為主的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活動

針對現(xiàn)時段我校學生實際,我們提出通過活動體驗,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和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即為人之道、為事之道。這是實施以“體驗”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目標,具體是引導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實現(xiàn)下列目標。

第一,學會認知。通過經(jīng)歷文本資料的搜集、調查、訪問、實驗等方法實踐,學會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從活動中總結經(jīng)驗,逐步養(yǎng)成方法論意識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關注自我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展自主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發(fā)展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品質。

第二,學會做事。通過對各種復雜的活動情景的體驗,學會合理地應對各種具體的、現(xiàn)實的沖突和問題,妥善地解決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逐步學會在現(xiàn)實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實踐能力。

第三,學會交往。綜合實踐活動一般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指導教師應引導初中生在活動中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學生自己應總結在活動過程中處理人際關系的得失,學會表達、交流與合作。

第四,學做完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心靈啟迪。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學會對自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我負責的責任感,關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方式。

2.以信息技術為主體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的活動

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總目標是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情況,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推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對學習和生活,對自我的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

2.1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2了解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些常識,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xié)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3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論證的方法;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jīng)驗。

2.4塑造完善人格,初步養(yǎng)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2.5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一支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需求的具有一專多能的教師隊伍。

2.6構建學校新型的課程體系。通過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時代特點、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校本教材體系。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每學年開學初至9月底)

1.1成立組織機構,制訂《黎里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規(guī)范落實各項管理制度;

1.2建立校園網(wǎng)綜合實踐活動專題網(wǎng)頁;

1.3落實柳亞子紀念館、黎里敬老院、社區(qū)活動中心三個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1.4準備好綜合實踐活動管理的各種表冊。

2.組織實施階段(第一學期10月~第二學期5月)

2.1以教務處、德育處、班團隊組織為主體逐步實施以“體驗”為主的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活動。

2.2以教務處、教研組為主體逐步實施以信息技術為主體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的活動。

2.3以綜合實踐活動組織機構為主體,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動態(tài)管理和調控;

2.4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工作交流和階段成果總結;

2.5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參觀學習和培訓活動;

2.6及時收集有關數(shù)據(jù),積累資料和活動經(jīng)驗。

3.總結階段(第二學期6月)

舉行綜合實踐活動會課評比及成果展示活動,進行總結交流活動,編印案例、學生子課題設計方案、學生心得,評選綜合實踐活動優(yōu)秀小組;完成有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結工作,確定下階段綜合實踐活動思路。

四、探索有本校特色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措施

1.根據(jù)學校現(xiàn)有條件,合理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其中,初一年級每周安排2課時信息技術課,初二安排1課時,在完成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根據(jù)綜合實踐活動情況,調配使用信息技術學科,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重點體驗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各學科的學習研究中去;初一年級每周單獨安排1課時勞技課,初二、初三每周在校本課程課中安排0.5課時,主要學習中國結的編織、折紙等技能,配以布藝、陶藝、雕刻等制作,學生人人動手參與,不斷提高發(fā)展;活動課安排與公益活動、社會服務、勞動課相結合,由學校德育處、班團隊組織根據(jù)德育工作安排,從小事出發(fā),以低起點為要求讓學生體驗為主體的公益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每月安排1次;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框架內,有分有合安排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課,由學校德育處、教務處、班團隊組織、思想品德老師負責,明確活動主題,利用節(jié)假日、寒、暑假安排社會綜合實踐活動。

2.團結協(xié)作,分塊到位,職責明確。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是“探索與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在這基礎上分塊到各處室,并各負其責。

2.1組織保障:由教務處、德育處、教科室、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組成綜合實踐活動管理小組,指導并督促每個教師、每個班級學生,積極參與并完成活動任務。從下學期起,在初一年級各學科組先挑選一名教師開出綜合實踐活動指導課,以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面開展。

2.2資源保障:學校建立綜合實踐活動素材信息庫,并經(jīng)常性地、有意識地補充資料,以確保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所需的信息來源,定期開放綜合實踐成果展覽室和信息中心資料室及實驗室。校電視臺及時報道綜合實踐活動的熱點、亮點課題,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20*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實施方案范文2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開設的一門實踐性課程,是基礎課程改革中的一顆明珠,璀璨奪目。它給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直接體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在實踐操作中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然而現(xiàn)實中,小學生的年齡小、知識面狹窄、抽象思維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決定了,在這一課程實施中要統(tǒng)籌設計,周密計劃。

二、課程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了具有嚴密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各種經(jīng)驗、社會實踐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以主題(課題或項目)的形式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實踐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改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強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的親歷和體驗?;谝陨侠碚摻Y合我校的生本理念,確立校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

(一)知識目標

利用各種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社會知識,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在勞動技術中學會花卉的種植與管理,制作折紙花卉、小動物。在研究性學習中,了解研究內容知識,學會制作活動方案、多種研究方法、策劃各種展示活動。在濕地文化節(jié)中,孩子們走進大自然、了解濕地、觀察濕地、保護濕地;在學生課堂中,學習各類課外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方案設計更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實踐情景中運用并掌握各種實踐的方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經(jīng)驗。在各活動載體中,發(fā)展學生的多方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綜合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要養(yǎng)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學生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以及三者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發(fā)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自我的責任感。

三、年段分目標

四、課程內容

五、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保障

1、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學校校長為組長,教務處、級部長共同參與的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統(tǒng)籌安排各年級各階段活動策劃負責人,落實相關的責任任務。

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領導小組,組長:胡順利副組長:張?zhí)m英李雪梅三到六年級的級部主任組員:三到六年級的綜合實踐任課教師和班主任。

2、課時設置

根據(jù)學校特點,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時安排采用固定課時每周2課時。根據(jù)需要可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的辦法。

3、師資力量

我校特別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在我區(qū)率先實現(xiàn)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專職化,將年輕、求知欲、上進心強的三名教師來擔任綜合實踐老師。三名教師,在區(qū)內優(yōu)質課評選中都獲得一等獎,兩名獲得市一、二等獎。其中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省市創(chuàng)新大賽中紛紛獲獎

(二)課程實施措施

1、準備階段

(1)成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織學習專項理論。

(2)召開教師會議,通過學校綜合實踐方案。

(3)以年級為單位,選擇子課題內容,撰寫年級活動計劃。

(4)對教師進行案例撰寫和實踐操作等方面的培訓。

(5)分析學情,確立主題,設計教案。

2、實施階段

(1)制定學校實施計劃。

(2)分年級組按計劃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記錄活動過程,建立綜合實踐活動過程檔案,收集記錄學生體驗、反應。

(3)定期召開綜合實踐老師碰頭會,對活動進行交流、探討,對案例進行反思和評價。

(4)開展學生評價指導、探索并制定具有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評價指導體系。

3、成果展示階段

(1)積累資料,創(chuàng)造性地編寫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2)舉行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

(3)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進行反思和總結,以進一步提高質量,完善機制,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六、課程評價

1、評價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應以主體性、過程性、形成性和發(fā)展性評價為主,它應根據(jù)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現(xiàn)狀況,對其優(yōu)點、學習態(tài)度和進步情況進行多樣性地評價。堅持量化與質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表現(xiàn)進行評定、鑒賞。

2、對學生的評價

采用:成果匯報式、作品評價式、展示與交流式。

3、對教師的評價

側重于對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組織、規(guī)劃、管理、指導并方面的能力和實效。

20*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實施方案范文3

為全面貫徹落實課程計劃,大力推進我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根據(j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意見》、《浙江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綱要(試行)》、《浙江省義務教育段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建議(試行)》及《溫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意見》(溫教中〔20*〕33號)等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以建設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及良好個性品質為目標,以形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資源充足、學段銜接的課程體系和培養(yǎng)專、兼職相結合的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課程教師隊伍為重點,規(guī)范課程實施與管理,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項要求的全面落實。

二、實施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設置、地方管理、學校開發(fā)的課程領域,是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重大改革,是促進新形勢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措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有利于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改善學校教育的課程結構;有利于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課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有利于擴展德育的空間和視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學校開展特色辦學,深化課程文化的內涵。

三、課程目標

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jīng)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體驗并初步學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具有問題意識,發(fā)展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課時安排

根據(jù)浙教基〔20*〕120號精神調整后的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規(guī)定:3―6年級每周3課時,7―8年級每周2課時,9年級每周1課時。上述課時均不含信息技術課程,其中各年級的勞動與技術每周均為1課時。所有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科教學均不得擠占綜合實踐活動課時。

各校在安排課時時,在確保落實綜合實踐活動學期總課時并不超過周總課時數(shù)、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可以隨活動需要采取靈活的彈性課時,可集中幾天或一周時間搞一項主題活動。全市各類學校每年級每學期至少要設計和指導3個以上的主題活動,每個主題活動不少于3課時。建議周四或周五安排2節(jié),以充分利用雙休日開展活動,周一或周二安排1課時,用于交流、小結或提出下一階段的活動要求等。

五、活動內容

在我省課程設置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領域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和社區(qū)服務,也包括班團隊活動、校傳統(tǒng)活動(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游戲節(jié)等)、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科技教育、“綠色證書教育”等活動內容。

各??砂凑沼H近與探索自然(人與自然)、體驗與融入社會(人與社會)、認識與完善自我(人與自我)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和組織,以主題活動形式開展,具體如:

(一)文化藝術類主題:如各地的傳統(tǒng)文化、家鄉(xiāng)風情、家鄉(xiāng)名人、運動會標志設計、板報設計、我心中的居室、剪紙藝術、插花藝術欣賞等。

(二)社會生活類主題:如飲食與健康、樂清方言、本地特產(chǎn)、零花錢壓歲錢的去向、學做小記者(節(jié)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貧困學生失學問題、關注外來人口等。

(三)科學技術類主題:如環(huán)境污染及其保護、校園環(huán)境調查、垃圾問題、城市與綠化、身邊的科學等。

(四)科技制作發(fā)明類主題:如模型制作、發(fā)明創(chuàng)作、插花藝術設計、雕刻工藝、電腦設計、紙工、泥工等加工工藝等。

(五)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如敬老服務、法制宣傳、環(huán)保衛(wèi)生、領養(yǎng)綠地、科普活動、軍訓、社會生產(chǎn)勞動、郊游、參觀等。

各校組織的校班(班團、班隊)活動課符合主題的,可視作綜合實踐活動課時。

九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可整合學校課程與地方課程進行(3-8年級地方課程《人

篇3: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一、設計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點。它既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人自然社會、水的綜合利用等指定領域,也包括班隊活動、科技周、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等非指定領域。它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合作意識,以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協(xié)作能力。因而在開發(fā)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注意了結合學校特色、學生特點、教育資源、教師特長等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開發(fā)、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達到學科間內容間整合優(yōu)化的效應。我們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在《九年一貫制學校課程整合與校本化實施研究》主課題引領下,提出了“以整合的思想及方法來重新規(guī)劃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提高全體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校辦學特色”的設想。

二、主題的提出:

華南實驗學校是一所寄宿制的學校,學生在校的閑暇時間比較充裕,這就給我們集中開展各類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春天來了,語文老師帶領學生“寫春天”,音樂老師帶領學生“唱春天”,美術老師則帶領學生“畫春天”,我從他們身上受到啟發(fā),決定帶領學生開展以“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迷人和萬物的蓬勃生命力。

、資源的利用:

1、離學校不遠處的丹陽花王公司是我們的校外綜合實踐基地之一,學生公寓后面有一塊5畝見方的“紅領巾種植園”,這是我們的校內綜合實踐基地。

2、學校的一大批生活老師勤勞樸實,有著豐富的種植經(jīng)驗,他們很樂意指導孩子們進行勞動實踐。

3、學校圖書館藏書量豐富,設兒童文學館、國學館、外國文學館等各一個,便于學生閱讀查找各類資料。

四、課程目標設計

1、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走進自然、研究自然的系列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活力,激發(fā)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熱情,了解保護植物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他們生態(tài)意識、生態(tài)責任感的提高,更好地建立熱愛生活、奮發(fā)向上的高尚情操。

2、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了解校內外和居住地的植物種類、形態(tài)結構及其生長規(guī)律,初步認識植物的豐富與精彩。

3、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開展調查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②通過制作植物標本、繁殖植物,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歸納、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活動準備:

1、分組落實:教師把按活動要求進行分組,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小組;

2、制訂計劃:各組長負責,小組討論共同制訂活動計劃、調查提綱、活動記錄表等;

3、物質準備:自制花盆等器具、放大鏡、記錄本、尺子、照相機等;

4、思想教育:在實踐過程中注意安全,調查訪問及與家長、生活老師等的交流過程中注意文明禮貌,講究方式方法,獲取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獲得真切的實踐體驗。

六、探究方法:

1、資料分析法:以個人獨立研究為主,要求每個同學從圖書館、網(wǎng)絡上查閱有關身邊的植物的相關資料(圖片),了解在身邊的植物種類、生長特點等;

2、實地考察、實驗觀測法:在個人觀察、動手移栽培植植物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研究;還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到校內外和居住地實地拓展觀察,做好有關植物觀察記錄。

3、訪問調查法:了解同學和家長對于植物的認識和保護植物的建議,了解植物的培植及保護措施。

七、內容要點:

(一)、基本活動:初步認識植物

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查詢、搜集植物的相關資料,通過觀察進一步了解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生長規(guī)律。

(二)、延伸活動:嘗試繁殖植物和藝術再現(xiàn)植物

1、在園藝師、科學老師的指導下嘗試不同品種的野草、花卉栽培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利用各種材料進行工藝創(chuàng)作,藝術再現(xiàn)植物,以植物為材料的賀卡、紀念卡、書簽、葉脈畫及小工藝品的制作。特別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廢舊材料制作花盆等,確立“變廢為寶”的藝術觀。

(三)、探究活動:我們的綠色行動

通過了解植物的種類和生長規(guī)律,通過多樣的活動加深“愛植物,保護植物”的生態(tài)意識。采用調查分析和采訪有關技術部門、負責部門,對校園及身邊的植物保護提出自己的“金點子”。

八、實踐過程:

整個活動分為四個步驟:走近春天、撫摸春天、走進春天、享受春天。

(一)走近春天。

1、參觀花王公司。

通過參觀,從花王公司及其園藝師、工作人員的介紹中,了解各種花木的名稱、生長習性等相關知識。

2、調查校園花木。

布置同學們對校園里的花木進行調查、識別,做好相關記錄。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我們通過兩種途徑來解決:

(1)聘請花王公司工作人員做現(xiàn)場講解;

(2)鼓勵學生去圖書館或上網(wǎng)查找資料。

3、制作校園植物名片。

指導學生每人精心制作校園植物名片2-3張,并選擇其中優(yōu)秀的名片封塑后給植物們掛上名片。

4、學生及時寫下感悟。

(二)、撫摸春天。

為了增強孩子們關愛生命的意識,使它們深刻感受到生命孕育過程中的艱辛,我們緊接著開展種子發(fā)芽觀察活動。

1、自制種子發(fā)芽觀察盒。

鼓勵學生在美術課上自己動手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制作種子發(fā)芽觀察盒。

2、種子發(fā)芽觀察。

指導學生在自制的觀察盒里種上豌豆和黃豆種子,定期適量澆水、施肥,觀察它們的發(fā)芽過程。

3、舉辦“種子發(fā)芽觀察展”。

等到大家的種子都發(fā)芽成功了,我們舉辦“種子發(fā)芽觀察展”。

4、學生及時寫下感悟。

(三)、走進春天。

1、自制花盆。

2、移栽野花野草。

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放假時間,在家長的帶領下去野外找一找、認一認各種野花野草,并選擇1-2種移栽進花盆里帶到學校。

(為了避免太多重復,鼓勵他們選擇那些比較特別、少見的進行移栽。)

3、調查認識花草。

⑴開展班級“移栽作品交流會”,同學們爭相介紹自己的“作品”;

⑵提出了問題;

⑶上網(wǎng)或到閱覽室查找有關野花野草的知識。

4、舉辦“移栽作品”展。

在學校圖書樓下面布置展覽,讓老師和同學前來參觀。

5、學生感悟展示。

(四)、享受春天。

1、開展種植園種植活動。

⑴在經(jīng)驗豐富的生活老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選種了青菜、黃瓜、蠶豆、莧菜、四季豆、玉米等多個品種,利用勞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課余時間翻地、下種、栽苗、澆水、鋤草、下肥;

⑵成立了種植園跟蹤觀察記錄研究小組,研究觀察、記錄情況。

2、開展豐富多彩的收獲活動。

在蔬菜等成熟后,組織同學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實踐體驗。

(如用自己種的綠色青菜下面條、包餃子,為老師送上一根鮮嫩的黃瓜,把蔬菜賣給食堂,用掙來的錢支援貧困學生……)

3、學生記錄感悟,教師撰寫論文等。

九、活動反思研究。

就“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的系統(tǒng)建構,充分發(fā)揮它的課程張力?”等問題作專題研究。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走近印刷》活動方案

“輕叩詩歌大門”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我與經(jīng)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小學寒假“過快樂文化年”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海濱三小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我愛我家》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20**年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方案

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綜合實踐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