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第一單元寫作教學心得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教學反思
本周聽了董*老師的一節作文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教學。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寫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針對初二的學生,可能這個要求比較簡單,所以就把寫作目標定位:用細節突出記敘文中的敘事重點。老師先給出命題作文《吾班樂事》,學生進行審題和選材。題目的限定、范圍是“吾班”。題目的關鍵詞是“樂”。學生輪流說的過程中搜集材料,同時篩選材料。同學們都列舉了很多,依次列舉了提綱。接著老師以課文《老山界》為例,學習圍繞中心突出記敘文的敘事要點。最后,以課文《老山界》、《草》為例,學習運用細節描寫突出敘事重點。學生根據提綱進行補充,老師則提示了細節描寫中可以注意環境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等。本節課,老師的寫作目標制定的很好,突出細節。學生在寫作中,記敘一件事沒問題,但很多是為了寫一件事而進行的記錄,其中蒼白的表述,讀之乏味。如能加入細節描寫文章則會鮮活很多。
文章的寫作要調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生活是寫作的觸發點,是寫作的源泉。要寫好作文,首先要寫好生活作文。生活是一座富礦,生活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但生活的精彩與平庸并陳,所以我們要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作文素材。就如今天的課,學生收集的素材有課本劇、同學之間的故事、課堂笑點、教師節的驚喜等,眾多的素材中我們就要進行篩選,把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成文章的框架。老師可以再放慢節奏,讓同學一起回顧他們覺得班內最值得寫的素材,進行內容擴充。同時要把一件平凡的事敘述的生動有趣,細節描寫則至關重要。單元作文教學中有一段話是“一花一世界”。不論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還是“一樹一菩提”,本都是佛教用語,本是禪的一種境界,在這里借用只是來表明細小之妙,這小中見大,可謂是“一枝一葉“總關情,于細微處見精神”?。∮纱丝梢?,細節描寫的重要性。
細節描寫是使作文生動感人的重要“推手”。把細節描寫訓練作為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關鍵環節,從細節入手,通過選點定位、勾勒形象、渲染情緒的步驟,借助發散思維法與模仿借鑒法來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訓練,以提高學生作文的逼真性、靈動性、飽滿性。
在作文中,細節描寫可以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它是作文常用的手法,運用細節描寫使人物描寫得有血有肉有靈魂,而且把人物與眾不同的個性凸顯出來,從而使人物形象更鮮活。在課文《背影》中,寫了父親過鐵道買橘子一段,簡單描述就會寫成“父親蹣跚地走過鐵道,艱難地爬上月臺,為我買一堆橘子。看著父親的背影,我感動得哭了”。朱自清則這樣寫到:“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庇捎诩氈氯胛⒌募毠澝鑼懀宰x者的淚會隨著那攀爬的動作而流下。一個心細如發,愛子情深的父親躍然于紙上。
寫清楚事件不難,難在如何把事件寫得生動、鮮活,所以記敘中的細節描寫是寫作中的一個關鍵點,把握好可以讓文章鮮活起來。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寫作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寫作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任務中的重點。但是,長期以來,寫作教科書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寫作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皩υ挕笔切抡n改的核心精神。寫作教學必須從傳統“授受范式樣”走向“對話范式”,寫作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必須重新定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寫作教學質量。
一、在與課程的關系上,由寫作課程的被動使用者變為寫作課程的主動開發者
傳統的寫作教學,寫作教師對課程沒有編寫的權利,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教師接受并教授課程內容,寫作教師成為寫作課程的被動使用者,這種傳統的強制性的教師角色定位,不利于寫作的有效教學,存在種種弊端。
(一)寫作課程的使用者和傳遞者角色的特點與弊端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實施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嚴密的“科層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教師無法參與課程的編訂,缺乏課程改革的權利,因此處于最底層的教師容易淪為消極、被動的課程使用者,大多數寫作教師只是把教學當作一種生存手段,很少有教師把教學工作當作一種事業追求,在這種體制下,教師只能扮演被動的使用者角色。
1、是專家編制的寫作課程的簡單搬運工,教學缺乏實際針對性
我國傳統的寫作課程一直沿襲中央集權模式,課程決策、設計與評價由政府主管部門和課程專家操作與控制,實行“上所定,下所行”的研究思路,一線教師不能參與其中。然而課程編訂者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甚至沒有實踐經驗,因此編制的課程與實際的教學存在較大差異。如:城區寫作課程與農村寫作課程在我國傳統寫作課程中沒有差異,但實際情況是,農村學生與城區學生在成長環境,認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按課程內容教學,往往不能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脫離了生活。
2、是陳述性寫作知識的單一“代言人”,無法進行教學創新
傳統的寫作教學無論是題目的確定體裁的選擇,還是表達的方式,多由教師指令,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寫作課程只是把傳遞和繼承已有的寫作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即要求學生認字寫字,掌握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等,關注學生寫作知識即題目、主題、材料、結構、語言、修改、表達方式、方法、文風和文體等的掌握,而這種陳述性知識又是建立在傳統的理性主義知識觀基礎之上的,從而造成學校寫作課程片面地強調接受而忽視發現,強調繼承而忽視創新,寫作教師成為寫作知識的“代言人”,只是注重現成寫作知識的生硬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導致學校寫作課程無法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針對寫作教學的這種忽視過程與方法,忽視對學生情感價值培養的現狀,新課改中,國家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針對課程改革國家放寬了對課程的編寫限制,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1]由以往單一的國家統一編寫,變為三級課程,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種改革所包涵的理念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并管理課程的權力,寫作教師也將成為寫作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從被動的課程使用者變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寫作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實施寫作教學。教師涉獵課程開發便于教師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才情,寫作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墒墙處熞樌瓿蛇@一任務需要許多條件,這要求教師轉變自身角色。
3、是缺乏激情的重復勞動者,教學方法單一
多年教授單一重復的知識導致教師缺乏教學的積極性,從而很少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創新。同時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也不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施展自身優勢與特點。最終導致教師上課無熱情,無激情,學生聽課無動機,無興趣。長此惡性循環,使寫作教學任務無法有效落實,寫作教學成效低。
(二)寫作課程的開發者和組織者角色要求分析
新課程改革中,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這為寫作教師走進課程、參與課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所涵蓋的內容較多,這就對寫作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站在新課程的制高點,對寫作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寫作教師要融入整個課程編寫過程
首先,校本課程的開發為教師逐漸發展成為課程方面的專家提供了條件,教師可以利用校本課程開發這一領域,大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把自己的經驗、探索和思考融合進去,同時注意把學生的經驗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里。
其次,寫作教師要主動加強與課程專家、學者之間的合作。通過利用專家學者的理論素養來熏陶自己。同時還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學習和研究共同體。
2、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自主編排課程
寫作教師往往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經驗,在長期的工作中能夠真正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能在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把握上再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教材。但這也要求寫作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因為課程的編寫對理論素養要求較高,教師應加強自身理論修養,學習課程心理學、課程社會學、課程原理等,提高自身課程理論基礎。教師必須通過持續不斷的終身學習和探究來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教師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一樣,不可能憑借一次教育就能適應迅速變化而且節奏不斷加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寫作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理論來充實自己。未來寫作教師的權威不僅來自于擁有知識量的多少,而且更來自于教師自身不懈追求真知的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來自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顯現的對于學習的需要、信心和能力,一種讓學習者從教師言傳身教中感受到的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寫作教師也只有從自己終身學習體驗中領悟到生命價值,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影響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和濃烈的求知欲望。
篇3:聽王士祥教授講座學生寫作教學心得
周末在聽王士祥先生的講座時,我對先生“寫作需要真誠”的講座主題深表贊同。因為近期在批改作文時,除了時不時會出現的語病問題,我發現學生的文章經常會帶給我“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為了寫作文而強湊字數、強行抒發所舉事例根本無法表現出的情感,有時會為很小的一件事而過度抒情,令人哭笑不得。因此我在講作文時特別跟學生強調:語言華麗、引經據典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將自己心中的真情實感寫出來,讓讀者能夠感你所感、嘆你所嘆,能夠感覺到你寫的東西是真實、真摯的,這正是王教授強調的。
王先生從“寫作為何要真誠”、“寫作怎樣能真誠”、“真誠作品的魅力”三個方面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說明,其中“寫作怎樣能真誠”這一部分給予我很大的啟發,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可以運用到日常教學中的。
首先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細心、用心體味生活的習慣和能力?!吧钪胁⒉蝗狈γ?,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近來學生習作時有一個題目為“寫寫你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普通人”,有的學生愁眉苦臉地來找我:“老師,我身邊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可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夠留心,似乎身邊發生的一切都平淡如白水,沒有任何亮點。我可以做的是在日常教學中做好表率、同時多多提醒,也可以通過適時布置相關的像日記、周記、隨筆等作業,挑出用心觀察生活的好作品在課堂上分享,從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慢慢留心自己身邊的人和生活。
其次王士祥先生還強調了“閱讀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他還舉了魏書生帶領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寫作水平的事例。“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其中的道理放在寫作中也照樣適用。對于學生的閱讀,要有方法上的指導,這一點可以體現在平時的閱讀課教學中;然而僅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閱讀量上的積累,學生對的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很難有大的突破。因此我們可以在平時抽出早讀或作文課上的幾分鐘時間,多給學生們分享一些好文章、好作品,同時利用好摘抄作業,可以讓學生在摘抄后面加上自己的評析,日積月累語文素養必然會有提高。
還有讓我非常贊同的一點就是王先生說到的“用真誠改出好文章”?!昂梦恼率歉某鰜淼摹?,平時的作文課,老師們讓學生寫作文、分享好作文的多,而對文章的修改卻少聽到有老師要求。我認為同一個內容的作文課至少要兩次:第一次對將要寫的作文做一個大體思路上的指導,然后讓學生自主寫;而第二次則尤為重要,將學生的作文批改過后,在班里讀一讀比較好的作品,同時將本次習作中出現的比較大的問題集中提出并講解對應的解決方法,之后就應要求學生依據老師的講解將第一次的習作再認認真真改一遍或重新寫一遍。我嘗試了這樣的方式,學生前后兩次的作品進步還是比較大的,將第二詞的修改做好監督,學生通過修改自己的作品更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相信積累下來會有不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