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寫作教學論文就地取材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現象
小學寫作教學論文就地取材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的現象
甘肅省通渭縣碧玉鄉石灘小學冉艷強
一,問題的提出:
在目前偏遠山區的小學教學點中,因為經濟的制約,教學用具極度匱乏,但是因小學生直觀性思維較強,抽象能力較弱,教學中,教具是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有許多教師常常因沒有教具而感到頭疼,難教。因此,如何開發和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教具的開發,便是一個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二,理論依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他反對教師“教死書、死教書”和學生“讀死書、死讀書”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論。
三,主要內容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若能機智地發掘并靈活運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教學的創造性,根據實際需要就地取材來彌補教具尤其是農村山區學校教具的缺乏,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并且,自制教具靈活方便,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培養,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制作出切合實際的教具。整個制作過程對教師是一種幸福的創造體驗,對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在教學北師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時,提前讓學生采集春天的蒲公英,然后把他們拿到課堂上進行觀察,以便理解課文,通過學生把采集的蒲公英進行聚攏和分散觀察,讓學生明白了“散開”的反義詞是“合攏”,讓學生真正理解了“金色的草地”的含義。并且讓學生深入細致的觀察。采用小組說,全班匯報的方式反饋觀察結果,再把觀察的過程用文字寫出來,展示交流,從而實現了從學到用的轉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了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語文素養。
在作文教學中,寫景狀物的作文是難點。在學了北師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特產》中的《我愛故鄉的楊梅》這一課后,我讓學生采摘自己家中的杏子,拿到課堂上交流,觀察,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再進行仿寫,就不會出現空話套話了。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我盡量讓學生親自拿著杏子看、摸、嘗、對比,從而寫出自己拿的杏子的獨特性。這樣,就改變了學生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的頭疼現象。
本人在教二年級數學除法時,上課前,就讓學生采集秋風掃落的樹葉,然后在課上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把樹葉拿成4,6,8等數,再把這些數擺分成相等的幾份,試試有幾種分法,從而引進除法概念,讓學生真正認識理解除法;最后,用看看哪位同學擺得漂亮,哪組同學擺的種數多,想的多,列式多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如僅8學生可列出8÷2=4、8÷4=2、8÷8=1、8÷1=8等式子,這就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提高了解題的靈活性。課后,我安排了讓學生回家后親自給家人分筷子吃飯,事后列成算式的作業。這樣,有效地鞏固了課堂教學,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數學真正走進了自己的生活。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學生可以拿著自己家中的小竹棒來拼做三角形,可以通過學生的親自量、拼,讓學生感知體驗三角形三邊的關系,如A棒減去B棒的長一定要小于C棒的長或兩邊的長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邊才能構成三角形,教師要分別引導學生親自去嘗試,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只有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才能記憶猶新,深刻理解。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中,學生完全可以把家中的廢舊藥盒,包裝盒等拿到課堂上,親自數數有幾個面,數數它們的棱長數和頂點數,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分別量出各自的長寬高,因為學生所拿的長方體各不相同,所以算出的結果也就不同。教師可以靈活地把學生帶的盒子分類講解,學生就能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各種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了。
篇2:小學寫作教學論文多媒體是激活作文教學有效途徑
小學寫作教學論文多媒體是激活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內容摘要:
多媒體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給作文課堂注入了新的生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為他們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全方位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一個便捷的展示平臺,調動小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小學生寫作的能力,從而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效率,使學生品嘗學習成功的樂趣。
關鍵詞:
多媒體激趣素材觀察想象評改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卻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多媒體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為我們解決這一難題增添了新的色彩,注入了新鮮血液。利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而且可以彌補小學生知識面窄的不足,把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展現在五彩斑斕的畫面之中,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對陌生事物有較詳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作文變得聲情并茂、生動活潑,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想象空間,讓學生作文鮮活、豐富起來。
一、激發興趣,打開思路。
作文本應是學生吐露心聲,表達真情實感的一種形式,可是有不少學生,一提到作文就頭疼,關鍵是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而借助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有助于解決這個難題。教育家贊可夫曾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要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兒童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素材的積累離不開生活體驗。但現在的學生受生活環境的局限,他們很少有空閑去體驗生活。偶爾有,也存在范圍少,內容單調的弊端。利用多媒體,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有一次,我布置學生回家觀察一個小動物,準備寫一篇有關動物的作文,有一部分學生就喊,他們沒養過小動物,從他們的聲音表情可以斷定,他們對這篇習作沒興趣。的確,沒養過小動物,沒仔細觀察過,怎么能寫出好的作文呢?我當時決定暫時取消這項作業。我想,如何彌補學生生活的這一缺憾呢?利用多媒體。課余我用數碼相機拍攝了小狗的生活錄像,把它時而嬉戲、時而吃食、時而睡覺的真實情景接成一個短片。還在網上搜到了小雞、小貓、小山羊、小兔子、鴨子、鵝、小鴿子、小麻雀等常見的小動物的活動短片。第二天,利用電腦先把小狗的生活錄像播放出來,學生特別興奮,個個瞪大雙眼,興趣盎然地觀察著,全體學生都格外投入。在觀察了小狗之后,叫幾位同學說說小狗的外形。他們個個神采飛揚、信心十足。就連平時作文特差的同學也舉手發言了,而且說的還比較有條理。這時我繼續點擊課件,十幾種常見的動物們躍然于屏幕上,鮮明生動的畫面,一下子就將學生的視線、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了。多媒體聲圖色光相融的特點,不僅使他們進入情境,還激發他們用語言文字來表達這種情感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情景教學就把“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