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隨筆教師不應止步于教材本身
在看了干國祥老師的《生命中最好的語文課》中的教學片斷中,感受到無論是《巨人的花園》還是《凡卡》干老師都將原著補充到了課堂之中。也許有人會說:讓這些只有十歲的孩子去面對這些巨人的死去和小男孩的傷痕未免太殘酷了一些。但原典的5227個字刪改到了457個字,缺少了原著中的情節豐富和主題多元,這縱然也使我們的孩子只會接受一些角色溫和、線索單一、內容簡單的閱讀材料。
今天又看了王鋼老師的公眾號中所倡導的《請帶著孩子讀讀原著》讓我更加感受到了,作為老師的我們不只是簡單地帶著孩子讀讀手中的教材,體會體會其中的情感,我們更應該立足于語文課程之上,立足于將孩子們培養成為文學的鑒賞家,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引進更多教材的原著,讓他們走進課堂、走近學生。
雖然,學好教材就已足夠考試的出類拔萃了,但,我們所需要的是帶領我們的孩子走向更為廣闊、看向更為高遠的整個世界。
我,將不會止步于教材本身;你呢?
篇2:小學語文老師板書作用隨筆讓學生感受教師板書美
現在有一種傾向,好像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觀賞性,通常要各種電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沒必要再在黑板上板書。我以為,黑板不僅僅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的,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教師適時地把有關內容板書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是電教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美觀的板書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審美的享受。教師的板書要文字精練,搶眼美觀。教師可以用色彩鮮明的文字、簡筆畫、圖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達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應是不同的。美觀的板書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效果,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書寫產生影響。學生跟一個教師學習時間長了,他的學生寫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師的字。這說明了學生都有“向師性”。另外,良好的板書還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例如,筆者在上課時,一般把重點內容用紅色粉筆圈上,用黃色粉筆圈上學生易錯的地方,用藍色的粉筆寫出知識拓展及延伸的地方。這樣的板書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傳達著知識和美感。
篇3: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