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的課題階段性小結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的課題階段性小結
一、課題的確立
我們組的子課題是“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我們選擇這個課題的本意就是實用,實際,每節課、每個老師都離不開的就是提問
二、前期工作
(一)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多途徑地理論知識學習,確保從根本上認識提問,研究提問。研討學習并總結出現階段我們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以及關于提問的理論知識和解決策略。
(二)找準根源,把握方向。
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和分析實際的語文課堂,我們全組老師討論研究發現我們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一些問題:
1、提問的目的不明確,不能準確把握知識本質。如這個知識點的知識基礎是什么,又能為后面哪個知識點的學習做服務?重難點是什么?
2、提問的個人主觀性太強,太隨意。在一節課中的提問多的可達幾十個問題,少的卻只有幾個問題。特別是在常態課上,這類問題非常嚴重。
3、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教師只注重自己問,忽視了讓學生提問。答案開放的問題比較少,不敢放手。
4、存在口頭語式提問。比如“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沒有任何思考過程,順水推舟就回答“是”“對”。在實際應用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三、依托課例進行實踐,努力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發現問題了,我們就來解決問題。首先,我們制定了嚴把課堂提問的三個環節:“課前備課中設問”、“課堂實踐中精問”、“課后總結中思問”。把課堂提問研究的意識滲透在每個環節,并落實行為。確立了這個教學行為的目標和要求,我們心里就有底了,研究起來也更有方向性了。那就是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為了提高語文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我們有計劃的開展了多節課堂教學聽、評課活動,主要從提問的數量要求少而精、提問的難易適度、提問要切中要害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我們在同講一堂課活動中,就特別留心了各節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同時觀察課堂中老師們的提問技巧,學生們的提問能力,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經驗和教訓,在評課中,每位老師也都針對課堂提問發表了看法。
在課堂中,我們首先轉變自己的觀點。努力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是這么做的:(1)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力,給予學生提問的機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反饋,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予表揚。(2)鼓勵學生大膽置疑。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疑惑和見解,即使學生的問題很幼稚,也應給予積極的肯定。(3)讓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設計。在預習、學習或復習階段,均須安排學生參與到課堂提問的設計中來,因為學生提出的問提才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四、總結課題研究的成果和今后的改進措施
(一)取得的成績。
1、通過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這一課題的自主學習研究,我們真正認識了課堂提問,明確了課堂提問對于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性,學習了提高課堂提問的策略,并通過實踐證明了真正有效的課堂提問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們撰寫了教學反思、案例分析、階段報告。
2、學生們則在老師精心設計的“精問”、“設問”中爭當學習小主人,改變了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探究課堂問題的興趣,思維得到鍛煉。
(二)今后的改進措施。
1、進一步落實教學研究。在課堂實踐中注意提問層次和梯度,并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的學生,使得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注意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2、進行多渠道的學習,注重平時積累。
3、繼續充實完善個人研究資料夾,裝載每次研究過程中的個人研究成果以及個人撰寫的案例分析、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心得體會、教學論文、優秀課例、等,便于隨時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不斷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研究素質。
以上是我們課題研究小組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們會本著“想到一點就做到一點”的課題研究作風,扎扎實實地做好課題研究工作,決不敷衍了事,一切本著課題研究的精神,實實在在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使課題研究成為日常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為推進實驗小學優質教學模式和方法研究總課題的進程添翼。
篇2: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一、課題研究目標
根據實驗方案擬出的實驗階段的時間表,以和目前教學改革中發現的問題,制定本學期的課題工作目標,圍繞課題研究重點,扎實、深入開展研究,通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時間分配等的研究,著眼于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促進學校、教師、學生一起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工作
1、確定并圍繞課題研究的偏重點進行研究。圍繞“課堂教學時間設置和布置”和“寫作能力的快速提升”開展研究,各人根據子課題課題實驗方案,結合總課題研究的偏重點,確定下階段子課題的研究重點,切實有效地開展實驗。在注重課題研究的課堂實踐外,注重進行進一步的理論提升,疏理、總結出較為幼稚的理論觀點。
2、以“扎實、效果”為核心價值觀,拓展課題組成員發展的空間,發現和培養優秀實驗教師,發揮帶動輻射作用,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3、以校本教研制度為依托,實現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的有效對接。實現校本培訓、校內教研、集體備課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的研究體系。
4、進一步發揮課題指導組的指導作用。課題指導組成員、負責人要加強對子課題研究的指導,協助子課題進行理論引導和理論提升,克服研究的不平衡現象,提高子課題研究水平。
5、加強“語文教學研究博客”的建設。目前博客的管理上存在一些問題:博客日志上傳數量少,參與評論少,活動報道少,圖像資料少,互動研討少。下階段除了繼續發揮博客的信息傳送、資源共享、課題展示的功能外,還要進一步發揮它的互動性。活動結束后和時將優秀教案、課后反思、活動相片、活動總結和時上傳。各人在輪值時間要注意博客的維護和管理。
6、加強教學交流。每次活動做到有主題,根據事先確定的主題組織活動,其他教師根據這個主題進行考慮,提前以書面形式上交、上傳到博客中,有時間可以在會上交流,會議有紀錄,有互動,有提升,有總結,有報道、有資料匯編。
7、加強課題研究資料的匯編、建檔。各課題研究教師應認真負責,進行建檔。本學期要匯編的資料有:課題方案,學期計劃、階段小結、優秀論文設計案例。每次活動的資料應包括簽到表、活動通知、活動布置、優秀教案、課后反思、研討紀錄、一學期一次以上活動總結報道、錄象光盤、活動剪影。資料一式2份,并將相關資料上傳博客。
三、月份活動布置(見活動布置表)
**年春語文教學研究月份活動布置
周次
研究形式
實踐研討內容
活動對象或負責人
一
講讀交流
各冊教材的解讀
總結上學期研究成果,提出希望。
全體教師
二
討論、學習
1、子課題的確定
2、舉行課題組工作會議
課題負責人、指導組成員
專題學習
下班調研“教學時間設置的合理性”
隨機聽課
教導處
三
實踐
教研課活動
校長室、教導處
四
專題研討、實踐
如何進行有效的時間設置(上交優秀教案片段)
教研組組長
六
專題學習、研討
學習優秀文章
習作課(說話)觀摩活動
下班調研“教學實踐設置”
全體教師
八
專題研討
1、優秀視頻觀摩
2、習作指導的有效性研究
3、作文競賽(全校學生)
實驗教師
于*生
十
專題研討
1、期中小練習情況交流
2、如何提高檢測質量
實驗教師
十二
專題學習
1、教研活動點評。
2、觀摩優秀教學光盤
實驗教師
姚*家
十四
專題研討
1、有效復習的研討與交流
實驗教師
十六
專題學習、總結
1、交流一學期的課題研究的收獲、困惑等
2、上交課題研究總結文章和研究記錄。
實驗教師
十八
總結
課題小結
制定下階段計劃
篇3:《良性預習是高中語文課堂和諧前提》課題實施中反思
關于《良性預習是高中語文課堂和諧的前提》課題實施中的反思
隨著課題實施的推進,腦中的問題會有越來越多。尤其是最近在與同行們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問題似乎含混不清如:什么是預習?預習是否必等。經過近階段的課堂反思,關于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也清晰了一些。
預習,簡單地說就是課前的準備。具體地說就是針對即將到來的授課,在內容理解、情感傳遞、心理接受上的課前的自我預備自我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根據具體的篇章,具體的內容,判斷出自己與文章的交互情況(作為讀者的你通過文章這個媒介,是否與文章背后的作者進行了簡單的交流,抑或是深入地溝通甚至是引起了心靈上的共鳴),從而確定出聽課的重點。這樣的一個課前試水是否必要,這個過程是否會沖擊學生在課堂上的求知欲?我的觀點是葉茂葫蘆大。
我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學到一篇寓言《我要的是葫蘆》,文中的主人公在院子里種了一棵葫蘆。有一天這棵葫蘆的葉子上生了蟲子,可是主人卻不管,鄰居奇怪地問他為什么不管,他說我要的是葫蘆又不是葉子。這個故事的結尾也是可想而知。課堂也許就是那個葫蘆,課前的準備就應是給予葫蘆充足營養的預習,課前預習充盈,課堂上生成才會多,教師的授課的價值,學生學習的意義才會體現出來。老師在授課前就做到了“備學生”“備知識”,在課堂上才能“塑學生”;學生呢,在課前做到了“讀己”,“知己”,“懂己”從而在課堂上“塑己”所以,這個試水過程是必要的。以小說題材的文章與文藝評論類的文章為例,在實際的調查中,我們會清晰地發現在預習中同學們的興趣點在小說上。從靈中的143班、144班的調查中發現,他們在小說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小說的曲折生動的情節上,而“人物形象”以及小說中透露的深邃的思想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他們認為于己無關。而“文藝評論”類文章如《說木葉》同學們幾乎是沒有任何的興趣點,甚至是能完整地讀一遍都成為障礙。有的同學即使能硬著頭皮去讀,但讀下來卻不知文章所云何事。究其原因,是語言太過晦澀嗎?同學們對此都否認。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及極強的理性思維讓同學們難以跟上。說到這我突然想起,西晉時期,張華問曾為蜀漢服務的李密說:諸葛孔明的教誨為什么那么細碎具體啊?李密回答說::過去舜、禹、皋陶相互談論時言辭較為簡潔而優雅,而《大誥》與普通人說話適宜細碎具體。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誰能和他相匹敵,因此他說話細碎一些。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人的認知水平,學識積累,看待世界的眼光及角度等方面都是有層級差別的。正如“文藝評論”它的專業性及其深度都要強過其他文體,所以,對于閱歷尚淺、學識積累不厚、理性思維不強、思想深度不夠、且尚未形成自我獨特思維角度的同學們來講,這類文章的確是沒有興趣點。
那么,通過預習交流,老師也就知道授課中教學的重心放在哪里。如,幫助同學們尋找閱讀的興趣點,欣賞文章中最動人的部分即,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欣賞其獨特的思維,深邃的思想,專業而嚴謹的用語等。從而,讓同學們感受到“理性思維”的光芒。而同學們在預習中的小組討論也會深刻感知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尤其欠缺,也會感覺到自己的文章為什么總是有“淺淡寡味”之感,是“感性過剩,理性不足”所致。
高中語文,求知欲,主人公,文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