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讀寫結合教學指導心得體會

讀寫結合教學指導心得體會

2024-08-01 閱讀 1446

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要適時適量適度

讀寫結合教學指導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其中學生的讀寫能力尤其重要。閱讀教學中滲透讀寫結合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在不同學段,根據不同地區孩子的不同生活積累開展適時、適量、適度的讀寫結合。

但在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基礎知識雖然掌握的非常扎實,卻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來。究其原因:讀寫各自孤立,不能緊密結合。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外,還注意從課文中選出讀寫結合點和模仿點,給于適當的指點,讓學生在讀中悟寫。真正落實讀寫結合,對于學生的習作水平提高很有幫助。現在就以我在執教的北師大版教材中,對于某些典型文章的處理為例,說說我是怎樣嘗試讀寫結合的。

一、從遣詞造句處學寫

張偉教授讀寫結合六個部分中韻詞、造句起到橋梁作用。語文教材中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那些描寫細致、精彩的語句,引導學生反復推敲,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別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

例如《一面五星紅旗》一文,作者描寫“我”解下國旗的一句中“我猶豫了一下,把國旗慢慢解下來......”。“猶豫”“慢慢”兩詞的準確運用,需要結合原文,層層剝皮,深入分析,再跳出原文拓展運用達到煉詞、韻句效果。又如《成吉思汗和鷹》一文,作者通過描寫成吉思汗的動作和語言,體現出了他錯殺鷹的懊悔心情。我在教學這兩段文章時隨文點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真切的感受到用詞的準確對于文章起很重要的渲染作用。然后引導學生將自己犯了錯誤后的后悔心情描寫下來。有的同學在寫自己因為沒有認真復習而考差了,看著試卷上的分數,我的臉一下子紅了,在凳子上如坐針氈,恨不得地上有一個洞,自己好鉆進去,我握緊了拳頭,自言自語:“下次一定要復習好功課。”同學們的習作真實生動,試想,這樣的學寫肯定比孤立的說教效果顯著。

二、從典型構段處仿寫

構段作為第二學段中核心點。在語文教學中,從教材中精選一些在寫作方法上具有典型構段方式的段落,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弄清每段分有幾句話,每句講什么,在看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構段的方式,進而把這種構段方式擴展和遷移到學生的習作練習中。適當時機構建讀寫結合支架,為閱讀教學難點牽線搭橋,搭石鋪路。

例如《玩具柜前的孩子》一文,全文可以“小男孩為什么不買玩具”展開。順推前文,找到不買的原因,孩子的喜歡等,緊接著引導學生總結寫作特點,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從時間順序上拓展,“孩子又一次來到柜臺前”或“小男孩離開之后”進行跟進延伸,也可以仿照此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學生的選材多種多樣,語言優美流暢,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三、從謀篇布局處練寫

張偉教授比較推崇第二學段在孩子們概括主要內容的時候遇到困難,可以根據故事情節搭建歸納支架。小學語文課文的題材、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每一類型課文、每一篇課文作者都精心的選材、組材,按照一定的順序,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去謀篇布局,是學生閱讀和習作的最好范文。在看課過程中,看到老師們教學中,把作者的謀篇布局方法作為讀寫結合的模仿點,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進而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例如學習《玩具柜臺前的孩子》一文,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揣摩作者把狀物、敘事、抒情緊密結合的寫作方法,而后又讓學生仿寫家鄉的一處景物。《魚游到了紙上》一文,讓學生仿照這課的記述順序寫回憶的一件事,仿寫后的作文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語言優美通順。《威尼斯的小艇》時,我就適時點撥,并引導學生體會課本在選材上的特點,懂得作文要圍繞中心,精心選材。然后,又結合學生去實踐基地這個活動,引導他們習作要有詳有略。一位同學他這樣寫:

別人在過高空獨木橋時,我的心像有十五個吊籃打水--七上八下,我恐高呀!輪到我自己時,我的心像有一百只兔子在跳,我不敢看地面,耳朵里聽不見任何聲音,嘴里小聲念著:“別怕。”慢慢地,我到達對面了,我成功了,原來只要戰勝自己,就能戰勝恐懼!

四、從文章結尾處創寫

好的文章常常在讀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引起讀者的無限遐想。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在結尾處似乎話還未完,還應該有下句,但作者到此卻戛然而止,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張偉教授一直推崇,對教材留白處補白,起到圓潤全文,組成球形課文的目的。在教學中,我把文章的結尾處作為發展學生想象力練習寫作的切入點,讓學生續編沒有說完的話或故事。這樣,既體現了新課標中倡導的個性化閱讀,有提高了習作水平,實現了讀寫結合。

例如《窮人》一文的結尾處,當漁夫聽到妻子訴說鄰居西蒙死的故事后,決定再苦再難也要收養鄰居的兩個孩子。漁夫的決定出乎桑娜的預料,而桑娜“一動不動的坐著”,這個行動也出乎漁夫的意料,隨后桑娜拉“開了帳子”,故事就戛然而止,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此我設計了讓學生試編《窮人》的故事。學生的推想習作,想象力豐富,大膽求異但又合情合理,始終圍繞著漁夫和妻子具有勤勞、堅強、樂于助人的品格去續寫,并由此激發了對文中主人公的敬意,從而深入理解了文章主旨。再如《負荊請罪》一文我安排了補寫廉頗承認錯誤后的心理活動,上完《鞏乃斯的馬》這一課,讓學生寫想象作文《假如我是一匹馬》,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除了讓學生掌握一般的語文知識外,更應重視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表達思想內容的方法,適時、適量、適度地設計一些讀寫結合支架。讓學生讀一文得一法,練一項能力。這樣長期練習,定會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篇2: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如何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摘要:閱讀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書面表達,也就是“寫”。怎樣讓學生“寫”有方法,“寫”得精彩,我們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把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使讀寫之間相互溝通,綠水長流。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讀寫結合,讓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中國關鍵詞:悟情;精讀;想象;表達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句話道出了讀與寫的本質。也就是說,閱讀是作文基礎,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寫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落腳點與最終歸宿。我們教師要把這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兩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有效提高。

我認為“寫”要有生長點,準確把握寫的時機,激發學生情感,激活學生思維,才能“寫”出語文課的精彩。

一、寫在動情處,引領學生擁抱語言

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親近作者、擁抱語言,去感悟語言的意義內涵和情感內涵,這是閱讀教學中追求的一種境界。語文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盡情地笑、動情地哭,還必須在他們的情感受到感染震撼的同時,語言也得到發展。如能在學生情感升華處恰當地安排練筆,讓學生借助合適的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就既能促進情感化成涓涓細流,流進學生的血液,又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講述了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后悲憤交加,最終拋棄了個人的恥辱,發憤寫成史記的故事。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了一番深入品讀、感悟后,學生紛紛為司馬遷的不幸遭遇而憤慨,為他在厄運中堅持理想、矢志不渝地完成輝煌巨著《史記》的精神而感動。此時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此深刻,我抓住這個契機,巧妙地加以了引導:“同學們,讀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故事,此時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話要說,請你們拿出筆來,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吧!”學生紛紛揮筆疾書,有的三言兩語,有的洋洋灑灑。

適時安排的讀寫結合,引領學生全身心地擁抱了語言,為學生感悟語言情感提供了依托,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語言得到發展了,這樣的讀寫結合進入了理想的境界。

二、寫在空白處,加深教材感悟

很多課文常常在某些地方會留有空白,在藝術創作上會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也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好的機會,如果教者在閱讀教學中能具有一雙“慧眼”,挖掘出課文言已止而意未盡之處,從而創設情境,找準訓練點,進行課堂練筆的話,對學生學習課文是很有利的。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中,名曲《二泉映月》的誕生和阿炳那坎坷的經歷是緊密相關的,可課文對此描述得十分簡略,教學中,筆者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并感受阿炳“雙目失明”靠“賣藝度日”的艱辛,在學生的感悟十分膚淺時,筆者設置了相關情境,出示文字并讓學生想象寫話:“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雙目失明的阿炳坐在街頭賣藝……

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也得出去賣藝……

一天,阿炳生病了,高燒不退,渾身發抖,他還是不得不出去賣藝……”文學作品通常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展示人物品德性格。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讀更豐富、更深入,教師可以挖掘課文中空白之處,引導學生想象。

三、寫在情節延伸處,表達生命的精彩

許多課文學生讀完以后意猶未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總想探尋事情的進一步發展。閱讀教學中不妨讓學生沿著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師根據課文創設新的情境讓學生繼續寫下去,給課文畫上一個更為圓滿的句號。

如《最大的麥穗》的文尾“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弟子們從摘麥穗中感悟出這條人生哲理后,假如蘇格拉底給弟子們一個改過的機會,要求他們重新摘麥穗,故事會發生哪些戲劇性的變化,結果又會怎樣?引導學生以此次為話題,續編《第二次摘麥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四、寫在角色轉化處,培養語境意識

語境是伴隨著交際活動展開而出現的言語交際環境。自覺地利用語境,可以提高自己口頭和書面的表達技能,這就是語境意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語境來指導寫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讀寫結合是一種真實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務。

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根據文章中“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一個結尾,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吳王這一角色,想象吳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該如何向大臣們解釋。這一次練筆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進入角色去感受、體驗,大膽想象,還必須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完成這次言語交際。這種練筆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在語境中的對象意識、處境意識和角色意識。

五、寫在典型段落處,吸納表達方式

“讀文”是為了積累、吸收,“寫文”是為了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從“讀文”中吸收的思想觀點、表現手法、表達技巧,借鑒運用到“寫文”中去,實現讀寫知識技能的轉化和遷移。

“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這是五年級上冊《黃山奇松》里的一段,作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玉屏樓前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奇特姿態,在寫法上都是先描寫奇松的樣子或姿態,再展開聯想,用打比方或擬人的方法寫出黃山奇松的“奇”。在帶領學生賞讀之后,我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寫法并進行了歸納小結,然后出示姿態比較獨特的其他黃山名松的圖片(如探海松、龍爪松、連理松、接引松等),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一,模仿課文中三大名松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這樣的練筆設計靠船下篙,學生有了文本做拐棍,很快就能遷移運用。

總之,課堂處處是作文,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適時適度地進行讀寫結合,既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起著獨特作用,更對學生言語生命的成長發揮著持續的、潛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和文本發生著深層次的對話,將文本的言語表達不斷內化、創造;在寫的過程中,精神生命不斷得到新生。這些言語實踐所帶來的欣喜,定會令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葉圣陶,關鍵詞,落腳點,生長點,語文課

篇3: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如何找準課堂訓練點,落實讀寫結合

首先是要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來定,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讀寫的要求自然就高;而對于一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我們也要因材施教。其次是讀寫訓練要做到先“小”后“大”,先段后篇,先易后難,循序漸進。

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來定,就是根據學生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內心活動描寫的寫作能力情況來定。因為記事寫人的作文都離不開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內心活動描寫。如果學生這些寫作能力都具備了,那當然好辦,如果不行,最有效的辦法除了鼓勵學生多讀課內外書籍;更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是說教師要從平時的閱讀教學入手,找準課文讀寫訓練的結合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發現文中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比如,要讓學生寫一篇記事作文,除了寫好這件事的發生、發展、結果外,更主要的是要寫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那么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該怎么寫呢?這就要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動作、語文、內心活動描寫來呈現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因此,要讓學生寫好一件事,首先必須要讓學生掌握描寫人物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內心活動的方法。所以,對學生進行描寫人物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內心活動的單項和系列訓練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在細讀文本,找準讀寫訓練結合點上要下的功夫。

寫人的作文,表達方式,記事作文,課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