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
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
10月16日到18日,非常榮幸的隨組長參加了在南京中華中學舉辦的第三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會議由江蘇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朱芒芒老師主持。在會上聽取了楊九俊、王棟生、曹勇軍、方鈞鶴、金正平、鞠人兵等教育專家的報告,觀摩學習了袁源、袁愛國、周穎三位特級教師精彩的示范課。
其中楊九俊和王棟生兩位老師的講座,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楊九俊院長指出蘇派語文主要呈現出厚重、靈動和精致等特點。他提醒青年教師不要滿足于一味的模仿,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斷進行反思調整,他認為教學風格具有時代的印記,風土的記憶,心靈的音樂這三個標志,是具有豐富性的。
楊院長還特別提出了審美的語文課堂的樣態。
首先,他主張主體的自由
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勞動,是主體自由的創造”。課堂也是一樣,所有參與者都應該是自由的,如果帶著壓力、目的走進課堂,那么整個課堂中,教者和學生是沒有思想的自由的,課堂也是沒有美感的。
其次,內容的融通
課堂所有的內容都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之間是可以變通的,教者需要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知性,不能割裂知識的體系。就好比木心曾說過的,紅樓夢中的詩,像是水中靈動的水草,自在飄搖,若單把水草打撈起來,置于岸上,則毫無詩意可言,更無美感。所以,要將整體的知識置身與合適的、融通的意境中。
再次,語文是生活的鮮活
楊院長提出,語文應該是熱氣騰騰的,充滿著人間煙火的感覺才好。語文是一種審美,是一種生活的創造,一種感受。脫離了生活的語文,就像離開土壤的植物,有些可能夢幻迷離,但是終究不牢靠。
最后,應該是學生的發展、升騰和躍進
語文既要有作為知識的學習的事實,又要有使用的價值,才不會變成可有可無的學科和課堂。
緊接著,楊院長用非常詩意的語言,指導我們如何去創造審美的課堂:
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的美學定位
教師自己要成為審美的主體,不僅審視教材,還要審視這個大千世界的美、審視我們的學生;教師也要成為審美的客體,教師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都要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同時,教師非常關鍵的要做好審美中介,要正確的引導我們的學生去審視教材、課文和知識的美,乃至自然、世界的魅力。歸根到底,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優秀的美學工作者。
其次,老師的課堂要向四面八方打開。
要解放老師的心靈,讓老師不再為了知識而教,而是為智慧而教。同時,要解放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學的舒服。課堂不是為難學生,而應是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打破各種制度規定對孩子的約束,要讓孩子從苦學變為樂學。
再次,同時要重視情感教育。
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真摯,讓學生學會體驗。語文老師要不斷的把學生引向輝煌,這就是情感的開始,高峰的體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課堂的舞臺應該是交給學生的,要讓學生充分的探究、體驗、合作、表演。
第四,強調創造
這種創造,應該是有規則的創造,是基于語文的實踐、漢語的思維模式、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以及學生互動的基礎上的。
只有具備了以上的要素之后,才能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這也正如王棟生所言,他認為,教材固然重要,但教師比教材更重要。
作為教者,我們要關注課堂,關注課堂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他強調,目前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不讀書,教師也不讀書。優秀的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讀書讀出來的。所謂“培養”“培訓”,本質是思想被馴化,教師千萬不要等著被培養,而應該是非功利的閱讀,自覺的學習。這樣才可能保持一種學術興趣,這樣才能導致自己的能力真正提高。王棟生強調“學生和教師的閱讀量不夠是當前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薄罢Z文素養也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自己讀書、研究、思考、鍛煉、學習?!苯處熑后w需要啟蒙??傊嘧x書,多學習。
再來說說三堂課
雖然各人對于三堂課的評判不一,但是,我卻從中學到了一個共性,就是大膽,大氣。
大膽在于,袁源老師敢做,利用課堂帶著學生在學校里轉悠,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落到實處,然后讓學生用執教的文字,描摹下自己美麗的校園。袁愛國老師敢想,對龍應臺的《目送》,理解的鞭辟入里,從人生的成長,再到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把所有的階段和所有的目送,都當成了人生的常態,對于沒有多少生活經歷的初中生而言,這是一種人生的提煉。周穎老師敢放手,在學習《臺階》這篇文章時,周老師讓孩子們自己來擬問題,自己再針對性的分析解決問題,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這些,在我今后的課堂上,都是可以放手一試的。而且,來到常大快兩個月了,老師和同學們都多少覺得有些拘束和壓抑,何不借著作文課的機會,我也帶著孩子們到校園里走走呢?
此次南京之行,整體的感覺是,讓長期沉悶的心得到解脫,出來走走,看看別的城市的發展,聽聽專家的想法,感受大家的課堂,心豁然開朗了,也有一種知不足而欲后進的態勢,靜下來,自覺地想多看點書了。
篇2:教育論壇基礎教育能慕課嗎?
轉載資料“慕課”,即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風暴。這股浪潮已從高等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
“慕課”適合中小學教育嗎?洶涌的“慕課”風潮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日前,在“第三屆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家沙龍”上,這些話題成為專家、學者談論的焦點。
優勢是開放,不足是無根
華東師范大學“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將“慕課”的出現理解為:繼班級授課制以后的新嘗試,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束縛,使得優勢教育資源能全民共享。
“不同于一般的在線課程,只是簡單地將四五十分鐘的課程放到網上?!秸n’的創新在于:每個視頻大約保持在10分鐘左右,恰好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在視頻結束時,會出現檢測與反饋,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完成一系列小測試,來確定他們是否精準地理解了課程中的概念。無論同步還是異步,最終都會獲得來自教師、其他學習伙伴的解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現實?!标愑耒f,不僅如此,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是移動的,我們可以走到哪學到哪,還可以反復學,十年二十年后再學。
對“慕課”的出現,北京光明小學校長廖文勝顯得很冷靜:“慕課”的網絡化,既有天然的開放優勢,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先天不足。一是網絡的虛擬化狀態無法改變。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教書育人需要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其次,“慕課”教程系統還不完善。同時還缺乏相應的系統的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開放的“慕課”就像無歸宿的風一樣,沒有根。
毋庸諱言,“慕課”在基礎教育上的應用還存在一些現實難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認為,僅就目前的中小學教育而言,還不存在單純的“慕課”。因為基礎教育除了基礎知識傳授以外,還有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切感這一點,“慕課”很難做到。
為優質教育資源分配提供一種新選擇
“無論處于什么階段,不能忘記的是教育的兩大問題,一個是公平,一個是質量,沒有質量的公平算不上真正的公平。這兩大問題如何用信息化的辦法加以解決,是值得冷靜思考的?!敝袊逃龑W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王本中表示。
“我國現在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不高,很有可能造成貧困傳代問題,解決貧困不傳代這個扶貧的根本問題,就要使貧困地區教育比其他地區早走一步,多走一步,‘慕課’將為我國基礎教育帶來一定的變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感受到了“慕課”的影響,“我們現在正在做一個實驗,把人大附中初中一年級的數學課直接傳送到全國的12個鄉村學校去,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享有同等的教育。”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無論“公平”如何定義,“慕課”的出現,至少增加了一種選擇的機會,增加了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至于“慕課”能否真正解決地區貧富差距的問題,又會否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問題,還需要時間去證明。
篇3: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
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
10月16日到18日,非常榮幸的隨組長參加了在南京中華中學舉辦的第三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會議由江蘇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朱芒芒老師主持。在會上聽取了楊九俊、王棟生、曹勇軍、方鈞鶴、金正平、鞠人兵等教育專家的報告,觀摩學習了袁源、袁愛國、周穎三位特級教師精彩的示范課。
其中楊九俊和王棟生兩位老師的講座,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楊九俊院長指出蘇派語文主要呈現出厚重、靈動和精致等特點。他提醒青年教師不要滿足于一味的模仿,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斷進行反思調整,他認為教學風格具有時代的印記,風土的記憶,心靈的音樂這三個標志,是具有豐富性的。
楊院長還特別提出了審美的語文課堂的樣態。
首先,他主張主體的自由
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勞動,是主體自由的創造”。課堂也是一樣,所有參與者都應該是自由的,如果帶著壓力、目的走進課堂,那么整個課堂中,教者和學生是沒有思想的自由的,課堂也是沒有美感的。
其次,內容的融通
課堂所有的內容都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之間是可以變通的,教者需要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知性,不能割裂知識的體系。就好比木心曾說過的,紅樓夢中的詩,像是水中靈動的水草,自在飄搖,若單把水草打撈起來,置于岸上,則毫無詩意可言,更無美感。所以,要將整體的知識置身與合適的、融通的意境中。
再次,語文是生活的鮮活
楊院長提出,語文應該是熱氣騰騰的,充滿著人間煙火的感覺才好。語文是一種審美,是一種生活的創造,一種感受。脫離了生活的語文,就像離開土壤的植物,有些可能夢幻迷離,但是終究不牢靠。
最后,應該是學生的發展、升騰和躍進
語文既要有作為知識的學習的事實,又要有使用的價值,才不會變成可有可無的學科和課堂。
緊接著,楊院長用非常詩意的語言,指導我們如何去創造審美的課堂:
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的美學定位
教師自己要成為審美的主體,不僅審視教材,還要審視這個大千世界的美、審視我們的學生;教師也要成為審美的客體,教師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都要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同時,教師非常關鍵的要做好審美中介,要正確的引導我們的學生去審視教材、課文和知識的美,乃至自然、世界的魅力。歸根到底,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優秀的美學工作者。
其次,老師的課堂要向四面八方打開。
要解放老師的心靈,讓老師不再為了知識而教,而是為智慧而教。同時,要解放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學的舒服。課堂不是為難學生,而應是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打破各種制度規定對孩子的約束,要讓孩子從苦學變為樂學。
再次,同時要重視情感教育。
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真摯,讓學生學會體驗。語文老師要不斷的把學生引向輝煌,這就是情感的開始,高峰的體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課堂的舞臺應該是交給學生的,要讓學生充分的探究、體驗、合作、表演。
第四,強調創造
這種創造,應該是有規則的創造,是基于語文的實踐、漢語的思維模式、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以及學生互動的基礎上的。
只有具備了以上的要素之后,才能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這也正如王棟生所言,他認為,教材固然重要,但教師比教材更重要。
作為教者,我們要關注課堂,關注課堂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他強調,目前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不讀書,教師也不讀書。優秀的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讀書讀出來的。所謂“培養”“培訓”,本質是思想被馴化,教師千萬不要等著被培養,而應該是非功利的閱讀,自覺的學習。這樣才可能保持一種學術興趣,這樣才能導致自己的能力真正提高。王棟生強調“學生和教師的閱讀量不夠是當前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薄罢Z文素養也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自己讀書、研究、思考、鍛煉、學習?!苯處熑后w需要啟蒙??傊?,要多讀書,多學習。
再來說說三堂課
雖然各人對于三堂課的評判不一,但是,我卻從中學到了一個共性,就是大膽,大氣。
大膽在于,袁源老師敢做,利用課堂帶著學生在學校里轉悠,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落到實處,然后讓學生用執教的文字,描摹下自己美麗的校園。袁愛國老師敢想,對龍應臺的《目送》,理解的鞭辟入里,從人生的成長,再到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把所有的階段和所有的目送,都當成了人生的常態,對于沒有多少生活經歷的初中生而言,這是一種人生的提煉。周穎老師敢放手,在學習《臺階》這篇文章時,周老師讓孩子們自己來擬問題,自己再針對性的分析解決問題,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這些,在我今后的課堂上,都是可以放手一試的。而且,來到常大快兩個月了,老師和同學們都多少覺得有些拘束和壓抑,何不借著作文課的機會,我也帶著孩子們到校園里走走呢?
此次南京之行,整體的感覺是,讓長期沉悶的心得到解脫,出來走走,看看別的城市的發展,聽聽專家的想法,感受大家的課堂,心豁然開朗了,也有一種知不足而欲后進的態勢,靜下來,自覺地想多看點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