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責任感

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責任感

2024-08-01 閱讀 7515

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責任感

責任感是道德情感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責任感是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所屬的群體、生活的環境所承擔的責任,應盡的義務的自覺態度,是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等關系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學生如果缺乏責任感,必然會影響集體交給的任務的完成,必然會對個人的品德的健康發展造成嚴重障礙,影響其全面發展。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沒有責任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工作。”可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告訴我,一個集體中,如果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責任感,那么這個集體一定是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反之,則會變成一盤散沙,很難形成良好的班風。

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責任感呢?我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以愛育愛,在愛的氛圍中孕育責任感

情感因素的核心是“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培養學生對家庭,學習的責任心,每當一年級新生入校時便在校門口掛上這樣的標語:“熱愛你的媽媽吧”。可見,“愛”是責任感的基礎。一個熱愛自己、他人、家庭、國家、學習的學生自然就會對這些產生責任感。

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愛的教育,以愛育愛,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孕育責任感。實踐中能體會到,教師是影響學生責任感形成的主要人物,要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溫柔、激情都凝聚成對學生的愛,去關注每一個學生,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用這種細致而高尚的愛,激勵學生去拼搏,去愛我們這個世界。孩子們在“被愛”中學會“愛”,便會在愛的氛圍中奠定責任感的良好基礎。

二.相機誘導,在具體實例中引導學生感知責任感

學生在具體可感的實例中弄清什么是責任感。在具體操作中,我考察到低段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的年齡特點,避免詞語解釋式的生硬講述,而是列舉出許多具體事例來說明,如農民辛勤勞動,種好莊稼是他們責任感的表現、工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是責任感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啟發引導學生自己舉例,學生發言踴躍。最后,我問“學生的責任是什么”?學生都能回答出“認真學習”,進而我又問:在我們這個集體中,你認為還應盡哪些責任?學生們紛紛答出“關心集體”、“為集體爭光”,“幫助同學”等。接著,我又問:在家里你又該盡哪些責任呢?學生又能答出“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等,由此可見,學生理解了什么是責任感,并且知道自己有哪些責任。

第二,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責任感評價量表》,讓學生明白自己在不同年段所要達到的責任感目標。在這些目標導向下,規范自己的言行,加深對責任感的理解。

三.榜樣激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責任感

美國心理學家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的品德行為往往是通過觀察,模仿示范者榜樣而學習得來的。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年齡越小,他的生活經驗越有限,那么生活鮮明的形象對他的影響就越強烈”。因此,榜樣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最終外化為一種行為表現出來。教育者是第一榜樣,自身的行為往往比語言對學生有更強的感染力,因而,必須以身作則,榜樣示范,用自己高度的責任感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即“以性格培養性格,以心靈塑造心靈”。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身教和言教,做好學生的表率。以一種榜樣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覺到“我們教師責任感真強”從而產生我們也應該這樣的念頭。

其次,注意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大力表揚班上富于責任心的人和事,組織榜樣者向全班介紹各自的動人事例,還給他們記上光榮冊,以激發全體學生向先進學習的思想感情。

四.因勢利導,讓學生在件件小事中形成責任感

馬卡連柯說:“無論在生產上,課堂上或學校里,無論在混合小隊里,都需要有責任心,這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覺得對小事的責任心是對大事的責任心的基礎,即強烈的責任感是在小的責任心基礎上逐步積累起來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培養學生責任感就得抓緊小事不放松,以便日積月累,瓜熟蒂落取得成果。

在學生明白了什么是責任感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平常的學習、活動中發現閃光點,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如班上一張椅子倒在地上,擋在路中間,上課鈴聲響了,很多同學都繞它而過,沒想到把它放好。這時一個女生主動把椅子移開擺正,我抓住這一件小事,在班上熱情表揚了這位同學,稱贊她有極強的責任感。又如,班上每天的值日生,在工作完成優秀的情況下,我總要及時夸贊他們責任心強,能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之后,班上出現了很多喜人的現象,關心集體,關心同學的人越來越多。

五.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現責任感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的責任感在具體的行為情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在良好的班級氛圍形成之后,學生產生出一種表現的欲望,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行為情景。在班上我推行了“班級自動化管理”方案,設了常務班長、值周班長、值日班長(全班同學輪流任值日班長),還設了其他如學習委員、中隊長.......崗位,這些崗位,都可通過競選上任。幾乎班上所有學生都表現出了參與競選的意向。競選之時,很多學生克服了自身膽小、怕羞的弱點,勇敢地走到講臺前朗讀了自己簡短的甚至不大通順的演講稿,我對所有登臺的學生都給予了肯定,大多數學生都進入了班委會,在后來的工作中,也表現出認真、主動、負責的特點。此外,推行各種委員負責制度,如“五分鐘崗位勞動”,做到人人有崗位。我把教室按空間分劃到每位同學身上,讓教室的每個地方有人管,每個人有事管,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班級工作實行小隊輪換制,以小隊為單位,定期出黑板報,班級小報,各自有分工。

根據班級工作需要設科代表,報刊發行員、圖書管理員等,學生在具體行為情景之中,責任感得到良好培養。如:班上林曉君同學,聰明、好動,父母離異,無人管教,極不守紀律,還愛打架,曾被老師單獨列一個位置坐在講臺旁。開學設崗后,他主動找到我,說他想負責承包講桌的清潔衛生,并說不愿再坐第一排的特殊位置。望著他眼里的真誠、渴盼,我允諾了他的要求。于是,他變了,對自己的工作極其負責,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講桌擦得一塵不染。

下課,放學時也要去“護理”一番。見他做事那么認真負責,我抓住時機表揚他,鼓勵他,他的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他對班級的責任感,也從這件事中得到了增強。而且,他對學習的責任心也得到了激發,愛學習、守紀律,他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連那不常管教他的媽媽也發現了他的可喜變化。看著他明顯轉變,班上的其余學生,也紛紛以他為榜樣,努力把自己的崗位管理得井井有條。

學生的責任感不是通過一件、兩件事就能形成,它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逐漸形成一種意識和行為的定勢。為了讓學生懂得怎樣做才是對工作認真負責,就必須對兒童加強行為實踐的指導。我組織學生開展很多活動,朝會、班會、隊會放手讓學生主持,結合活動進行實踐的指導。如在班隊活動、朝會上指導學生“怎樣做好值日”“怎樣做好崗位勞動”等。每期版報,班級小報,讓學生來進行自評和互評。若班里出現責任感不強的人和事時,組織大家進行討論、辨析,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提高認識,讓他們在行為實踐中逐步培養做事認真負責的方法和態度。

事實證明,要使學生真正養成一種做事負責的習慣,應不斷練習道德行為規范的正確做法和重復道德行為的實踐指導,對學生的教育不僅需要認識的反復提高,更應重視行為的反復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責任感。

六.建立反饋機制,讓學生在評價中強化責任感。

學生責任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就應當做到及時反饋,經常評估,以便讓學生及時了解情況,鞏固成績,克服缺點和錯誤。學生責任感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積累起來的。如果及時反饋,便于積累;同時,經常評估,有利于鞏固責任行為,消除不負責的作風。

實踐中,我結合本班實際制訂學生責任感評比制度,進行全員,全程、全面的評價,及時反饋,對優秀者進行適度的獎勵,以鞏固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以及對學習的責任感。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師必須要以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在具體實例中引導學生理解責任感,以身示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責任感,在件件小事中實踐責任感,在活動中強化學生的責任感,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篇2:小學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表揚比責備更有力量

劉昊的字在我們班寫的是最不好的,每次改到他的作業我就頭疼,不改呢,怕傷了他的自尊心,改呢,實在是太傷腦筋了,我簡直就是猜。就連我做夢都是都在批改他的作業,竟然夢見他寫的字非常漂亮。

今天又做作業了,組長在發作業本,我無疑中看見了劉昊,一下想起來昨天做的夢,于是,我說:“昨天呀,我做了一個夢,我都笑醒了。”嘴快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啥夢?快告訴我們。”這時班里鴉雀無聲。我神秘地說:“真想聽?”學生們一個個點著頭。“好吧!我夢見劉昊的字寫得很漂亮!”學生們驚奇地問:“哇!老師,真的?”“真的呀!”我認真地說。有些學生說:“他真能寫好嗎?”我邊說邊看著劉昊說:“當然行,不信你們看看劉昊以后的作業,我相信劉昊一定能做到。”劉昊慢慢地點了點頭,什么也沒說。

下午,作業本交上來了,我連忙找著劉昊的作業翻開看,“啊,他的字果然有進步了”。第二天,他的作業在班中得到了表揚。從那以后,他的臉上有了笑容,課堂上也有他回答問題的聲音了。

后來,我經過反思,深深體會到:有時一句話能喚醒孩子的學習熱情,也能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學習的自信,更能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表揚比責備更有力量。

篇3:學習《班主任基本工作常規》心得體會

學習《班主任基本工作常規》心得體會

通過《班主任基本工作常規》的學習,我對班主任的角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對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的幾點認識:

一、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

想要做好某項工作,首先就得熱愛這個工作。如果對這項工作都不熱愛,那么工作的時候就容易變成簡單的應付,無法深入地把工作做好。班主任是和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老師,要想把班級管理好,首先得有一顆愛生如子的心。有了愛,才能把班級這個大家庭變得和諧。

二、掌握班主任的業務。

班主任工作項目繁多,包括:集體談話、確立班委、安排座位、組織班會、組織家長會等。要通過實際工作中的不斷積累來提高這些基本業務的能力。只有班主任業務能力的提高,班級管理才能變得輕松,快樂。

三、營造優良學風塑造學生

優良的學風,是班集體的生命線。身為班主任,抓好班級學風,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班集體是否優秀,首先要看他在學習上的表現,勤奮的學風是促進班級不斷發展的動力,可以有效增進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要當好班主任還應發展他們的動力,對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在班級管理中鼓勵學生多問,使學生養成善思好問的習慣。在學習中“問”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鑰匙,讓學生主動發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落實,教學也相長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善思好問的習慣。

四、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定的人格,為一定的社會服務。人格是人的素質的核心。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核心就是優良人格的教育,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務。而要培養優良的人格就得要求班主任具有優良的人格。因為人格欠缺的班主任可能會出現難以一視同仁、對學生認知偏差、影響師生關系等不良現象。所以班主任要從道德修養、個性品質、思想觀念、人文素養四個人格的基本因素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以實現優良人格的教育。工作,學習,心得體會,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