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感悟:做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教師工作感悟:做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教師”一個多么平凡又偉大的名字。自古以來,教師就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尤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一個文明的社會,如果失去了教育,失去了教師,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在教師素質中占重要地位的要數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要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首先應該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靠自己學術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感召力去塑造學生。高尚的師德是部好的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刻的,長遠的。
有資料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喜歡的老師是:理解同學心情;待人公平,樂于交談;幽默慈祥;熱心教學;熱心課外活動。同時,我還發現學生有明顯的“愛屋及烏”傾向,即對自己喜歡的老師所授科目總是比較感興趣,學得也比較好,而對于自己不喜歡的老師所授的科目則不感興趣,盡管他們明知道這門科目多么重要。這當然是錯誤的,但作為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學生,缺乏理智的是非判別觀念是在所難免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現象,卻給我們做老師的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做一位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古代軍事家帶兵作戰,都極其注重激勵士氣,為了讓士兵們能夠在戰場上舍生忘死殺敵立功,有將才的將軍都善于在平時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運用智慧贏得士兵們的尊敬和愛戴,做士兵們心目中的好將軍。歷史證明,只有這樣的將軍才能夠帶領士兵屢戰不貽。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老師不能夠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他就不可能有效地領導學生,出色地搞好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
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呢?
一、教師要以愛育愛,付出真愛
冰心老人說過:因為有了愛才有了世界。也曾經有人說:“沒有愛的教育不算真正的教育,沒有愛的教師不是真正的教師。”所以做一名好的教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教師必須放棄一切私心雜念真心的去愛孩子,要對孩子付出真愛。這就要求教師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要讓愛只圍繞著那些優秀的孩子,要知道那些默默無聞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和幫助。以教師的愛心來培育孩子的愛心,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以每個孩子的成長和進步為自己最大的收獲。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做到為人師表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位外地來的年輕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迎面走來,年輕學子以為他是一位校工,就上前去說:“您能不能幫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應了,那位年輕的學子就輕裝去辦理各種入學手續,一個多小時回來,那位老人還守在那里盡職盡責地幫他看包。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就坐的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間,這位年輕人的心里是怎樣的震撼啊!這位教授、國學大師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為我們廣大的教師和學生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教師不但要有人格魅力,還要注意自己的衣著、語言、舉止。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師的一切都應該是完美的,不僅要有美的心靈,還要有美的衣著,美的語言舉止。不要把衣著及語言舉止看作是小節,要知道“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衣著、語言及舉止反映出自己道德的高尚,以良好的教養,正確的審美,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
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大力提倡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師生平等。要想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改變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特別是我們的學生,他們正處在自我意識急劇發展的時候,具有非常強的自尊心,他們更需要家長和教師的賞識和尊重。從人格上來講學生和老師是完全平等的兩個獨立的人,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是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學習者;在課后,教師要走到學生的中間聽一聽學生的心聲,幫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以朋友的身份來賞識和尊重學生。不少調查表明和藹、熱情、寬容的教師最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
四、用魅力感染學生
對于教師而言,講臺就是教師表演的舞臺。一登上講臺,教師就是一位演員,而每一節課,都是正式上演的一出節目。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成功的演員,決不會隨便對待任何一次演出,他們總是在演出之前精心設計好自己在臺上的穿著打扮、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然后不厭其煩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排練,直至設計、布局非常完美,言語、動作非常嫻熟,然后才登臺演出,在臺上用嫻熟的演技把自己的個性展示出來,從而深深地吸引觀眾。有些老師往往不愿意認真準備教案,或者備好教案就不愿意再花時間去熟悉教案。他們認為“講這么簡單的知識,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殊不知,這小小一節課并不僅僅關系到你能不能把知識點講清楚的問題,還將極大地影響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無論多么熟悉的內容,我總是在課前認真地備好詳細的教案,然后盡可能把教案熟記,這樣就能流利、生動、自然地講解教學內容,從而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五、掌握批評的藝術,注意批評方式
在校,能表揚的地方盡可能表揚、鼓勵,學生回答對錯參半的可表揚對的部分。多用引導使學生從不懂到全懂。少批評或不批評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結果。有些情況下,可用“我建議”、“我認為”等語氣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而不是直接批評。批評一般用在對待不良學習態度的學生,但也應盡可能委婉表達,不宜使用訓斥、嘲笑、挖苦、看不起的語氣。沒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過于“公平、客觀”。如提出一個問題,或要求做一件事,做好了表揚,做壞了批評,做得不夠,表揚對的,批評或否定錯的,而且語氣、態度往往不正確。例如問一個問題,正確的答案有三個要點,學生只講出一點,后面沒有再講,教師往往會說:“嗯,這一點講得很正確,后面的就不會了嗎?”“哦,這樣就完了?”那種神氣,言下之意是你怎么搞的,只會一點,后兩點那么簡單的都不會?真沒用。好些教師在這種情況下的語氣、語調都顯得不成熟。反過來,大部分學生也已經習慣了教師這種高高在上,帶有官僚、家長式的語言。這里有兩層錯,首先是沒有民主氣氛。教師應該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人格的位置來說話,才不會在語言表達、語氣語調上流露出訓斥、嘲笑的不良表現。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呢?引導,只有引導才是教學的強有力的方法,用提示的方法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正確。其次學生是學者,對所教的知識往往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這正反映出他的缺陷,需要教師幫助他找到通向正確的方法。
六、教師要有健康的人格
進入21世紀,“健康”以成為一個人人關注的社會性話題。每個人都希望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做一個健健康康的人。作為一名好教師更應該有健康的人格,樂觀開朗,有自信,能善待學生的過錯,允許學生犯錯,寬容學生的無知,理解學生的心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能積極發現問題并不畏艱難,努力解決問題,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對于教師,受學生喜愛和歡迎是事業成功的起點。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受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篇2:教師成長感悟奇思妙想
我們的生活從不單調,其中的事物之間絕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總是充滿著無窮的奇思妙想。請問,您親手制作過豆漿嗎?
要想在清晨起來喝一杯自己親手制作的濃香四溢的豆漿是有前提條件的:頭一天臨睡之前將干黃豆洗凈后,放入有清水的小盆中浸泡,水一定要沒過黃豆。早上起來,將浸泡了一夜、吸足了水分后變得飽滿圓潤的黃豆撈出,放入加了清水的機器里進行打磨、熬煮。一定的時間后,經過過濾倒入杯中,或原味或加糖,皆有個人喜好決定。至此,一杯散發著清香、沁人肺腑的豆漿就大功告成了。這簡直就是剔除糟粕,留其精華的過程。哈哈!你不覺得這打磨豆漿的過程與“磨課”之間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嗎?
其實,我們每次的“磨課”亦如打磨豆漿一般。你大概會驚奇地質問:你怎么會有“磨”課呢?只有要上觀摩課的老師才有機會“磨課”!“磨課”不僅配有大量的、連續性的時間,還配有一個智囊團。咱們天天上的都是再平淡不過的常態課,怎么會有“磨課”呢?又哪兒來的時間“磨課”?誰又跟你“磨課”呢?請問你有智囊團嗎?小團隊也行!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偏離教學的航道了。我們平時的常態課,較之觀摩課,的確沒有強大的氣勢,但也絕不平淡無奇,它也時時有著精彩,閃爍著師者智慧的光芒。不僅我有“磨課”,你也有“磨課”,大家都有“磨課”,只是我們沒有主動意識到罷了,因為它在于無聲處。
每到寒暑假期,我們拿到教材便開始細細翻閱,在欣賞篇篇精彩的課文和注視棘手的知識點時,大家的腦海里一定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這冊書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有什么聯系?我該采用哪些方法和怎樣有效的手段去引導學生,化解難點?這正是你我在為備好課而進行的第一次的總“磨”!繼而,當將要開始一個單元的授課時,我們打開教案,再次翻開課文、查閱教參,我想我們正在為高效率地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而細“磨”!此時,先前的備課已不令人滿意,我們發現了“糟粕”開始剔除、修改,興許這個過程進行中還要與其他老師交流討論。于是,你“磨”出了“二次備課”。馬上要進行一篇課文的講授時,再次翻開教案,“磨”又開始,甚至將學生的情況再次考慮一遍……這樣一路“磨”來,留下了精華。咱們各位的隨堂課上得也是得心應手,精彩紛呈。我們講授、引導得輕松自如,學生學得也滋滋有味。這“磨課”難道不是與打磨豆漿有異曲同工之處嗎?可見,常態課的“磨課”是自己跟自己的較勁,在于無聲處。如果不仔細回味,還真是不易覺察出我們平時都在磨課。的確,為了一節成功的觀摩課而進行的“磨課”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升華的過程,誰又能說為常態課所做的不顯山露水的“磨課”過程不是呢?
前兩天又看了孔雀公主楊麗萍的《雀之靈》,禁不住在想她那頎長柔美的雙臂、雙手,還有那留了四十年的指甲
篇3:《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自從事教師這一行業,愿望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老師,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夠獨當一面,受到學生喜愛、家長認可的優秀的教師。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學修養,這與愛讀書、常讀書是分不開的。有句話說的好,“讀書學習是教師永遠的備課”。同時,言傳身教,我們教學生讀書,當然自己要先讀書。在這個學期,我閱讀了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彬福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這本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優秀的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許多素質:熱愛語文教育,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職業信念和追求,視語文課堂教學為一種生活,教書育人;自覺提升專業素養,具備足以從事教學活動的專業技能;善于借助教學科研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努力使學生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收獲;有面對問題和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有敢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的膽識;有善于運用智慧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追求;有堅持真理、不斷創新的品格等等。要想都做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起碼對于此時此刻的我來說還需要歷練。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首先,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師。所謂有思想,就是有自己的信念,有語文教學追求目標。任何一種教學行為都體現著一種理論或理念,不管行為者自覺不自覺。我需要不斷提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中自我學習,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次,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善于積累、習慣自我反思的教師。這里的“善于”和“習慣”兩個詞不容易做到,都需要下些功夫,而這正是優秀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所謂“善于”,指不僅注重積累,而且“會”積累,會用自己的眼光識別有價值的東西,并將之熟記在腦海中。所謂“習慣”,就是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只要上課,之后都會“回想”“總結”其中的優劣得失,堅持那些合理、有效的行為,修正那些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做法。
書中對于語文教師應該讀的書給出了一些指導意見。語文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要讀六類書。第一類是語文教育史,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了解自己所教的這個學科的歷史,以史為鑒,才能更加清楚哪些是需要傳承的精華,什么是要剔除的糟粕。第二類是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一些學習理論足以引導我們去探尋語文學習的規律,去回答“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語文”的問題。第三類是文學作品,它們是語文教師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愛讀書,不僅要反復讀名著,也要關注文學創作的發展和文學研究的動態,還要閱讀新的文學創作,吸納多元的文學作品。第四類是語文學科教學論,選一種比較具有權威性的進行精讀,以便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形成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第五類是專業雜志,關注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第六類是雜書,雖然不直接與語文教學相關,但是觸類旁通,讀得多了也會受到啟迪,同時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開闊見識。
這本書給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在我未來的教學生活中,我會一如既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遨游,爭取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