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

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

2024-08-01 閱讀 3921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

-------------淺談學習新《綱要》后的認識

學習完新《綱要》后,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個教育理念的變化。舊《綱要》是注重教師的教,以教師為主體;新《綱要》是注重教師的導,以孩子為主體。真正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的創造性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就需要自身的提高和探索。可以說新《綱要》的實施,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大突破和飛躍!對幼教工作者來說,也是一項新的挑戰。

通過對新《綱要》的學習,使我對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綱要》總則的四、五條中都反映了“教育以兒童為中心”、“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的觀點。我想針對這一問題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兒童的心理是相當復雜,同時又是很單純的。準確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特點,從而正確的認識幼兒,這是幼兒教育的基本前提條件。只有深入的了解他們,深刻的理解他們,才能有效的教育好他們。通過一年的小班教學,我發現一般孩子都有好動、好奇、好說和喜歡模仿等特點。作為我們就應該保護孩子們的這些天性,利用他們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加以引導,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例如:有一次我拿出來兩張不同的信紙放在桌子上,然后自己坐在一邊。立刻,就有許多孩子圍了上來。他們有摸的、有說的、有的還拿起來看看,請聽聽他們的對話吧:“快看,這張紙上有花,這張紙上沒有。”“這都是寫信用的紙。”“這張大,這張小。”“哈哈,你們聞聞這張還有香味兒呢,這張就沒有。”“我姐姐告訴過我,這張是大人用的,這張是小孩用的。”“這張紙軟,這張紙硬。”……孩子們通過多種感官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對這兩張紙進行討論。說出了信紙的簡單用途及分類。而老師所要做的是糾正孩子的用詞不當,幫助幼兒總結一下他們的探究結果就行了。這樣看來,幼兒是可以以自身為主體,進行探究活動,從而達到不同層次的教育效果。

傾聽幼兒的講話,讓幼兒自己進行探究活動。看起來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贏得了時間!用這種探究式教育來代替以往的告訴式、灌輸式教育,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孩子真正做了教

育的主人!

但是要想讓幼兒自己去探究,就必須充實他們的大腦經驗,也就是豐富他們的環境范圍。幼兒的知識能力是由經驗而來的。環境越廣泛,知識就越多,能力也就越強。在新《綱要》中曾多次提出給孩子創設適宜他們發展的環境,而這種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究竟在哪里呢?當大自然漸漸被高墻、鐵欄、緊鎖的教室所代替的時候,盧梭便開始大聲疾呼:“讓孩子回到大自然吧!”

孩子一旦走進自然界,便完全恢復了自己的天性。再那里無拘無束,從那里他們會知道,松樹是會冒油的;小草是會變黃的;樹葉會掉下來的;泥土是可以壘城堡的……他們會用自己的身體來感知自然界中的律動,用自己的身體來傾聽自然界中的聲音。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去看農民伯伯收秋。孩子們各個興高采烈,他們會用棒皮當成翅膀,在田地里盡情飛舞;他們會指著粘有露珠的棒穗問我:“老師快看,他身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水珠呢?”就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國勝也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在那里,他們懂得了珍惜糧食,懂得了疼愛父母,認識了馬、拖拉機、大汽車,知道了蚱蜢是壞東西……回來后,他們自己動手畫了大大的玉米,用棒皮給小熊安上了翅膀……這些來自于自然的教育是最真實的、最本土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一、限制孩子

1、行為的限制

由于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使他們對什么都產生好奇,都想

去親身實踐一下,都想自己去摸一摸、碰一碰、試一試、嘗一嘗、問一問,對世界充滿了求知的欲望。而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效果,喜歡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認為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便在孩子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限制孩子的行為。就拿最簡單的上課發言來說,時常當孩子主動投入到學習的氛圍中時,往往是邊說邊舉手,或者屁股離凳子老高,邊舉手邊叫著:“老師,叫我,叫我!”更有甚者,干脆直接跑到老師跟前,急于說出自己的答案。遇到這種情況,有的老師為了穩住常規,一味的強調坐好、舉手、閉嘴,得到老師允許后方可回答問題。這樣做不僅限制了老師和更多孩子的交流機會,還淡化了課堂氣氛,最主要的是忽視了孩子好動的天性。天長日久會扼殺了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正是因為教師在行為上對孩子的限制,使孩子無法在第一時間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也使老師無法獲得孩子的第一手資料,同時無法得到孩子最原始的信息反饋,也就失去了很多對孩子隨機教育的契機。

2、思維的限制

有些教師認為孩子的學習就是應該靜靜的聽,忽視了幼兒自主探究和自己學習的特性。對幼兒實行思維“壟斷”。比如:戶外活動時,教師正在組織孩子們玩游戲,一架飛機從上空飛過。孩子們便停下游戲抬頭去看飛機。有的邊看邊叫,有的邊拍手邊跳,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致使當前游戲無法進行。然而,老師為了完成自己預期游戲內容,不顧孩子的興趣轉移,強迫孩子重新投入到游戲中。或者有些

教師愛說:“不許說話,好好聽我說。”“照我的做,和我學。”“記住了。”“不對。”等話,使孩子們按老師禁錮的模式模擬學習,來限制他們思維的擴展。這些都無形中抹煞了孩子們活潑、好奇的天性。

3、教學計劃的限制

我們的備課是事先準備好的,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幼兒的思維靈活,跳越性比較大,不拘于教師的擬定計劃范圍之內,萬一遇上意外,教師便千方百計的讓幼兒向已定計劃走。幼兒源自其經驗的感興趣的話題常常被忽視制止,為計劃“讓路”。比如:教師要通過一輛有兩種顏色的汽車教幼兒認識顏色,而幼兒卻講起了回家路上看見的汽車。教師則讓幼兒停止思路,來和他認識顏色。把學習限制于計劃之內,卻對這種來自幼兒生活事件的計劃之外的學習相對忽視,這就使教育脫離了幼兒親身體驗,也使幼兒遠離了自己的世界。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項目教學法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孩子的談話和平時的觀察中尋找興趣點,從中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既符合了幼兒的身心發展,又滿足了他們多方面的需要,從而使他們得到各種發展。

4、環境的限制

前一段時間我們開展了一個關于環境話題的討論,目的就是想還給孩子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讓孩子在這種環境中自我創設、自我欣賞、自我啟迪、自我發展。可是實際中我們往往在主觀和客觀上給自己找一些理由,變相的在環境創設中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例如:“把你的貼在這。”“你畫片葉子,你畫個小人。”“你把它涂成紅色。”……類似的話便在我們的美術

活動、活動區中悄然崛起。當你正在追求還給孩子空間的同時,不正是變相的限制了他們嗎?孩子們上墻的東西只拘泥于老師所指派的任務,他們所完成的東西要貼到老師所指派的位置。的確,這樣既美觀,又照顧到有孩子的作品參與。但是你可否想到,孩子這時成為了你手中的一項工具,工具可以思維嗎?答案是否定的。也許此時會有人提出隨著孩子的意愿隨便貼畫,那教室還怎么看呢?其實,我覺得孩子的世界本是無時空、無規律、無秩序的。然而在他們的世界中又滲透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毫無雕琢的、原汁原味的美!

我們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所以那些理由便不再是理由了。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高低先給他們一片墻,讓他們來做主人。當他們有奇特的想法,會畫在上面;當他們有滿意的作品,會貼在上面;當他們有新奇的玩法會體現在上面。當我們把墻面真正的還給孩子,讓他們來設計時,你會發現他們才是真正的設計者。他們的作品是那么的美麗、生動!

一、放縱孩子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有些老師盲目的追求“以孩子為中心”。

尊重孩子的一切。才是一個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老師。認為只要是孩子提出的都是正確的;只要是孩子做的,都應該發揚的。往往跟著孩子感覺走,忽略了自身所起到的作用。因為孩子的行為中有很多是盲目的,隨即的,不一定有價值的,或有價值自身卻不能感覺到的。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用油畫棒畫動物,但要注意不要弄臟衣服。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孩子在衣服上做起畫來,教師不僅不加以制止,反而給予鼓勵。認為這樣就是給了孩子想象的空間,給孩子插上了創作的翅膀。卻忽略了孩子這樣做的弊端,即不良習慣的產生。

過分的放縱孩子,不僅對孩子有所影響,也可以助長部分教師不求上進、懶惰的習慣養成。使得對孩子的教育失去導向。例如:一次我和一位教師一起帶孩子到樹林中進行教育活動,偶然遇到其他幼兒園的老師也帶孩子到樹林玩,我一看那位老師拿了一個墊兒坐在樹下,而他的孩子們在樹林中追逐嬉戲,當個別幼兒有出格動作時,該教師會大喊一聲:“*你會玩不?、、、、、、”可以看出這位老師已失去了一個老師應盡的“導”的作用,而讓孩子純粹的放縱。這不正是我們所摒棄的“放羊式”教育嗎?看這那些可愛的“小羊”亂蹦亂跳,看似是給了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和活動范圍,讓他們最大程度的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實際上卻走入了教育的誤區。全放任的教育會導致茫然,而這種茫然會導致無趣,無趣自然會發展為無聊,無聊就會走向壓抑,恰恰是這種壓抑會致使興奮擴散,使原本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育時機丟失。從而“殊途同歸”!所以,在提倡“以孩子為中心”、“尊重孩子的主導作用”的今天,教師應如何進行引導,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教師既不能限制孩子,也不能放縱孩子。可以說限制和放縱是一個事態的兩個極端。如何把握兩者的教學尺度,讓孩子真正的作為教育的主人,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幼教工作者所深思的問題!

教育網-幼兒教育頻道()摘錄,版權歸作者所有,謝絕采集。

讓孩子做教育的主人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2:教育走向生本帶給孩子變化

淺談教育走向生本帶給孩子的變化

廣元市利州區寶輪第一小學何靜

教育家郭思樂先生把“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之為生本教育,與之相對的是教育教學都圍繞教師的好教而設計,以教師為中心的師本教育。因為生本教育其課堂上由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各自或分組發表個人、小組的意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想不表達意見都不行了。在我們這個城鎮小學,當生本教育的改革實驗落實下來后,一開始,作為教師多年的我有很多擔憂,因為我怕誤認子弟。甚至有點抗拒心理,后來經過多次培訓觀摩和實踐,慢慢的發覺生本教育越來越適合孩子,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慢慢成長了。生本教育實驗以來,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我來匯報、我評價質疑、我有新方法、我有問題,構成了“生本課堂主旋律”。這種教育教學模式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呢?我在實踐中慢慢見證了生本教育帶給孩子的變化,孩子在生本教育中慢慢創造了奇跡。

奇跡一

篇3:農村教育不讓一個孩子做掉隊孤燕

關于農村教育不讓一個孩子做掉隊的孤燕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唯盡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長而后能收人之長”.在我走上教育的三尺講臺之前,我的恩師曾對我們說過這么一番教育真諦,也正是因為這些話影響了我今后的教育理念,從中我受益非淺,感觸頗深。學高僅能為師,身正方能為范,作為老師,就如修理園子的花草,若養活它們很容易,但要有欣賞藝術則看園丁的本領。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人們所賦予我們神圣而又艱巨的責任,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楷模,翻手可以使人進步,覆手可以使人退步。所以我們不能讓在大家心中認為的差生掉隊,每一只燕子都應該有它自己飛行的路線,不讓一個孩子做掉隊的孤燕。

敘事案例:

在**年秋季學期,學校讓我擔任六年級班主任,剛聽到宣布時,心中既喜又憂,喜的是自己的努力換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憂的是面對六年級心智在成熟與懵懂之間的學生們我該如何實施教育,何種教育方式是他們愿意接受而又能起到效果,諸多的疑問還是要面對面交談。剛開始可能是對新老師的新奇感,他們表現得還算聽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荷就不止是只露尖尖角了,開始如雨后的春筍般顯現出來:上課不聽講、和同學講話、偷吃東西、看小說、不按時完成作業等屢見不鮮了,科任老師一個個向我訴苦水,奇怪的是在我的課堂上并沒有發現,這就是他們這些小鬼精靈們聰明的地方。隨著幾次的班會活動,上訴情況得以好轉,我已是身心疲憊了。查閱很多資料來對付他們一個個給我出的難題,明處的問題好醫治,但學生的心一旦出了問題就不是一時半刻能解決的。山區的農村是個特殊的地方,這里的年輕家長們為了下代能更好的生活,都遠離自己的孩子去了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留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家帶孫子外孫,這也給如今的山區教育留下了艱難的問題:留守學生該如何引導去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為典型的莫過于李東,他一出生母親就走了,還沒有吃過母親一滴奶水,更不知道自己的母親長什么樣子,父親為此離家出走再沒有回來過,連一通電話也沒有。他從小就由爺爺奶奶帶大,缺乏管教,為所欲為,兩年前他的爺爺由于沒有醫治及時,含淚離開了他和奶奶,從此他們相依為命,以為這次變故他會成長不少,相反他對生活失去了方向,學習馬馬虎虎,生活隨心所欲,對人苛刻古板,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對他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他是班上問題最嚴重的學生。為此我和他交談很多次,他似乎左耳進右耳出。問題最為嚴重的莫過于有一個星期他火同其他外面的人找比他小的同學要生活費,然后用“搶”來的錢去上網玩游戲。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我怎么也沒想到他會愈演愈烈,發展到“搶”。把他叫到辦公室,因為這次事情的嚴重性,我打電話通知他的奶奶。在我看來家長和學校一起教育可能效果會更好,但我想法有點天真。當他看到他奶奶時,他好像對他奶奶的到來感到生氣。他眼睛有著不該他這個年紀的眼神。那眼神看著讓人很害怕,充滿著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或許應該叫憤世嫉俗。他又看看我,眼睛有些游離。或許我以前的說服教育對他來說是失敗的,又或許他知道我下一步要干什么吧。別的學生來我這里都會感到一絲絲的害怕,但他相反很鎮定,昂首挺胸,目空一切。首先打破這種沉寂的是他的奶奶:“孩子,你又干什么事情了,你知道嗎?我最怕接到學校老師打來的電話,肯定你在學校又犯什么事了,你說是什么事?”他只是斜斜地望了他奶奶一眼,仍就是一言不發。我知道再讓他奶奶說下去也只是浪費了時間,我逐一向他奶奶說明了事情的整個經過。他奶奶已是淚流滿面。哭著對我說:“老師啊,千萬別開除他,他從小就沒有父母,是我和他爺爺把他拉扯大的,我們老倆口個字不識,我們不會教育啊,請求班主任老師能管管他吧,他本性不壞,他小時候真的很聽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爺爺的死對他打擊大,他從那以后就一個人發呆不愿和任何人講話,過了一段時間,他出去了就不愿意回家,每次我都上街到處找。我也70將近了,我沒有這種能力養好他,你們能幫我教育他,他其實以前讀書還是優了。他就是父母不在身邊,他其實挺可憐的,這孩子命苦啊,他媽生下來就沒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