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二期課改一點思考和建議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我授權教育資源使用我的稿件并擁有電子版權,如需轉載必須經過作者本人或者教育資源網同意
學習二期課改的一點思考和建議
一、建立幼兒行為觀察卡
1、設計觀察卡的內容(看、聽、說、記、想)
2、繪制幼兒智能結構圖,通過比較、改進,使幼兒全面發展。
3、不定期對特殊幼兒進行家訪,家長和老師共同收集幼兒詳細資料,制定相關方案。
二、拓展教研活動內容
1、組織教師研讀教材,熟悉教材,選擇和修改教材,做到心中有大目標,隨時接受新目標并有能力及時調整預設的課教計劃等,使之適應本班幼兒發展水平。
2、教師群體互動對話:“咬”尾巴活動、(A上課―B評課―C再上―……)、“八仙”活動(設計―試教―細節變化―……)、資源共享,資料巡回使用等。
3、開展“講故事”活動:講述問題―提煉問題―假設解決―實踐論證―提升經驗―反思―記錄存檔
4、研討公開課活動內容,記錄效果,提出改進方法。
三、生活和環境課程化
1、成語的生活化學習:每周(月)請幼兒查詢與自己姓名相關的成語,老師負責將相關成語打出并貼在幼兒椅背上,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
2、設立類似“我在長大”的空白欄,由幼兒每天用自己的方法(100種語言)記錄自己的心情、表現、學習等各個方面
3、可在下午開展區角活動,發展
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
學習二期課改的一點思考和建議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新課改下農村教師思考和困惑
淺談新課改下農村教師的思考和困惑
摘要:新課改給我帶來了什么呢?新課改的成敗關鍵還在于教師。新課程改革,對于學校、社會、教師都缺少足夠的準備,所以,農村中小學課改的帷幕剛一拉開,一些問題就凸現出來。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知識素質不夠,教師年齡老化,編制不足,新課改評價、考核制度相對滯后,國家對教師課改培訓時簡單化,功不到位,忽視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新課改,受益的是學生,有待提高的是教師。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思考,困惑
“新課程改革”應該是一個重建學校觀課堂觀、教師觀、學生觀、知識觀與學習觀的復雜過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新課程改革”的實際成效究竟如何?那么,新課改給我帶來了什么呢?我們認為,新一輪的課改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些理念、方法,更深層次的是多方面的“轉變”。避開課改復雜的社會各種體系關系,單純從對教師的要求來說,新課改對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做出了新的詮釋。
一個青年英語教師的困惑,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才算是一個好老師。八年前第一次站到講臺上,那時候,我對自己的定位很高:滿腔熱情地對待教育事業,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是八年過去了,我青春的熱情正被消耗殆盡,那份對教育事業的神圣感已越來越模糊,我感到困惑了。困惑之一:一節表演課夠嗎?我曾請教過一位小有名氣的老師,當時我正聽了他的一節示范課,心里很激動。雖然相比之下不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感到慚愧,可心里也有疑問。后來在一起吃飯時我以晚輩的身份很傻冒地問:“您平常上課也這樣嗎?”前輩倒也實在:“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都是吃這碗飯的,你也清楚,每天象這樣上課就是有十個我也早累倒了。”后來前輩看我態度還端正,又聊了一會,他告訴我這一節課光備課就用了半年多時間,講好一節課不容易啊,前輩說一個老師有一節成功的表演課就夠用了。我感謝前輩的推心置腹,可我卻始終沒有練出來一節成功的表演課。我哪里有那么多時間去練啊?現在的公開課就是表演課。尤其是賽講時表演更甚,這些經過彩排了的課就象吸了水的海綿一樣,能反映一個教師的真實水平嗎?我想充其量不過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假,如何討好領導。教育的造假是最大的腐敗,其危害遠甚于其它假冒商品。困惑之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素質教育嗎?時下里有種說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種提法本沒有錯,可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種做法卻值得思考。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種提法是針對過去應試教育下的滿堂灌而言的,可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學校甚至規定教師每節課講授不得超過15分鐘,并把此作為一項考核項目。有的教師因此而解放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可也有的教師出力不討好,違反規定被領導批評還被同行譏笑。我想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主要是指一種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而從時間上機械限制只能是一種可笑的作法,可又有多少人愿意與領導對立,被同行譏笑而堅持自己的主張呢?困惑之三:不當教書匠現實嗎?我敢說每一個吃教師飯的最初誰也不愿當教書匠,可是到后來卻都淪落為了教書匠。這不是哪個教師主觀愿意的,實在是現實所迫。初涉教壇誰都有一股子牛氣,為了把課備好,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甚至通宵達旦。為了嘗試教學改革,可以置個人考核于不顧,甘冒被人譏為另類之蜚語。為了教化學生,可以在講臺上忍不住熱淚長流。然而你能堅持多久,你能在別人怡然自得、幸災樂禍的神情中走多遠?那些有經驗的老師會很關心地告訴你,當老師嘛,就是那么回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崇高了。也確實是這么回事,崇高太累,走別人的路省勁,走自己的路費勁。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哪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創新。所為匠,在我看來就是指側重于機械勞動的人,教師的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要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要應付學校的各項考核,稍一出格你就會在全校的量化排隊中名落孫山。面子且不說,獎金丟了你不在乎,可你老婆孩子在乎。當個稱職的教書匠都不容易,哪里還敢異想天開什么教育藝術家呢?困惑之四:因材施教現實嗎?誰都知道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的,絕對的,所以要面向全體學生,唯一的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才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可事實上有多少老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呢?不是教師不愿意,而是不現實。因為要做到“因材”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試想,一個普通的教學班,哪個沒有五、六十人呢,除了班主任老師之外,其它的任課教師幾乎沒有機會去接觸學生,對學生又能有多少了解呢?就是班主任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因為你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做。這一點只有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才真正理解,而那些站著說話的人是不知腰痛的。困惑之五:怎樣理解現在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在我國這個禮儀之邦曾被相當重視,古人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
篇3:由一次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談新課改幾點思考
由一次“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談新課改的幾點思考
朱嘉鼎高藝莊浪縣第四中學
摘要:
信息時代,語文課堂最大的變化是“白板”代替了“黑板”,即電子白板代替了傳統的黑板,以及由此而來的信息技術不斷的向課堂滲透。信息時代,新的課程標準對課堂的形式和內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實在語文課堂教學行為上,就是更加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弱化其政治傾向。語文課堂不僅有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利用多種教學資源,特別是網絡資源,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從各個側面開發學生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1]。語文課堂的主體是什么?應該是文本,是對文本里語言符號的解碼,是對文本的解讀。
關鍵詞:新課改傳統現代文本
“新課改”從口號提出到今天貫徹實施,這期間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分歧,有爭議,也有共識。伴隨著國家一輪接一輪的課改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的沖撞中,每位一線教師也自覺或不自覺的卷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中。今天,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課改絕不是一個時髦的話題,課改已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這個“必須”,不是領導的行政要求,而是教育發展的必然。
為了很好地貫徹和執行新課改精神,今年七月份市里專門組織了一次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
首先,這次“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聚焦的焦點是“課堂”,即通過一堂具體的教學實踐課,引發所有參與這次活動的老師的思考。這種以“實踐”為起點,從具體的“課堂”開始,通過課堂教學闡發和思考“新課改”理論的做法是科學的,這種做法避免了由“理論”到“理論”的局限,將參與者的理論基點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這種以“參與者”的視角踐行理論研究的作法改變了以前單純依靠理論說教的課改培訓模式,這種思維本身就是新課程理念上的一次超越,這種模式,從感性出發,從具體的“課堂”出發,讓每一位參與其中的教師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聽、去看,然后去思考,這種“新課程”培訓模式很接地氣,是所有老師的理論有了可以依托的基礎。
其次,從課堂呈現的范式來看,這堂公開課起到了“觀摩”的效果,給人以啟迪和反思。這次觀摩活動由市里一位老師上沈存文的名篇《邊城》[2],教學設計如下:
在學習目標上,設計了三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在這一大的目標下,又設計了三個小目標:
1.了解沈存文及其作品的特點。
2.把握作者在《邊城》中極力要表現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邊城》題目的含義,把握作者的創作目的。
在過程與方法上,設計了兩點,即:
1.美讀課文,咀嚼品味小說的一般意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2.啟發點撥,合作探究,完成文本中人物內心情感的挖掘。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設計上,設計了以下兩點: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愛世界、愛人類的情操。
2.了解古老民俗及其豐富內涵,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