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老師新課改幾點思考
對農村的老師新課改的幾點思考
背景與思考:
近日在《小學教學參考》雜志上讀到這樣一篇文章──《農村教師如何搞新課改──由兩個教學片斷想到的》,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讀后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眼下正在進行的第二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少農村教師認為課改就是電腦多媒體,那是城里學校的事。農村條件差、學生素質低,雖然用上新教材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無法推行新課改。我不否認多媒體給教學帶來許多積極的因素,但不能片面夸大教育手段的作用。……
欣賞完全文后,筆者滿腦子里浮現的都是:農村教師用上新教材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嗎?現代教育技術相對落后的農村山區薄弱學校,怎樣運用新理念實施新課改?如何搞新課改?
沖動過后,留下更多的是思考。是啊,筆者非常贊同唐老師的觀點。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于我們農村教師來說,更多的改變是:理念的更新,教學行為的轉變。我們所期待的“新”農村教師是自身理念的“改朝換代”,而不是“同朝換帥”。教學中如何滲透新理念,轉變教學行為,筆者做了一些嘗試。下面把我在教研課上教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的幾個片斷寫出來與大家共析。
案例描述:
片斷一:學生在觀察中自主發現,重溫舊知
師:幻燈演示:小棒一根一根的出現,10根被絲帶捆成一捆。)
你們看見了什么?
生1:一根一根的數,數到十根捆起來。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誰還發現了,再來說說?
生2:一根一根的數,10根捆起來,一捆一捆的數,數到100根又捆起來了。
師:一捆一捆的數,就是幾根幾根的數?大家發現了嗎?你們真會觀察!誰能完整地說說10個一是多少?
小結:這是我們原來學習的知識,大家掌握得真好!
分析:通過親切自然的課前交流和幻燈演示,學生在觀察中自主發現,重溫舊知-20以內數的數數的方法:10個一是十。了解到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認知基礎,滲透數數方法,掌握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起點。
片斷二:親自經歷、自主構建的知識才是美
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
1.數小組的小棒。
師:大家都有小棒,試試你的眼力,估一估自己小組的小棒有多少根?
生:我們小組大約100根。
生:大約90根。
……
師:(大部分同學估計的在100根左右。)板書:100
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辦呢?(生:數一數)小組合作快來數數看吧。
師:你們小組有多少個小棒?
生:我們小組有92根。
生:我們小組有112根。
……
師:哦,我們一起來數數看。(投影展示,大家一起數。)10.20.21.22…
到底多少根?你們會數了嗎?
師:大家真不簡單,會數100以內的數了!
……
4.感知100
師:100是多少個十了?十個十怎么辦?
生:捆起來!
師:為什么?
群生:老師,這樣大家很容易看出來是100。
師:剛才我們把幾個十放在黃色的盒子里,幾個一放在藍色的盒子里,(師出示紅色盒子)該放哪?
生:放前面。
師:哪是前面?
生:放在黃盒子的左邊!
師:是這樣嗎?(對!)
師:好,就照大家說的放。
師:這是100根小棒,比劃一下,多大一捆啊?(生動手體驗)給其他的小朋友比比看。
師:100里面有多少個十?多少個十是一百?
板書:10個一十是一百。
分析: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估數和數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和理解100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數數過程中,運用20以內數數的方法,學生自主構建起滿十打捆、滿10個十再打捆的知識體系,體現了數是數出來的,使學生的數感得到了發展。體會到10個一十是一百,從而在興趣盎然之中輕松地突破了知識難點:能準確地數接近整百、整千時拐彎處的數,體會多位數中的數位意義以及相鄰數位之間的10進關系。
片斷三: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
聯系生活,感知100以內的數。
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100以內的數。(圖片演示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
(1)看書:小明是個“小書迷”,3天時間就可以看完一本書,看一看今年她已經看了多少本書了?(生讀:245本。)
(2)動物園是個好玩的地方,動物的種類可多了,自己讀讀這句話。
(3)小朋友們,每天老師都要求大家背一首古詩,這首古詩有多少個字。這個數你會寫嗎?(生寫在練習紙上,一位同學板演,反饋。)
師:這節課你們上的很好,有這么多老師來聽課,每排大約可以座12人,你們估一估大約有多少位老師呀?
生1:大約60人。
生2:大約40人。
生3:30多人。
......
師:小朋友,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用到100以內的數,今后大家只要多留意,就會發現身邊會有很多數學知識。有這么多老師來聽課,你們上的這么好,我為你們感到自豪!
案例反思:
借助上述一節課的幾個教學片斷,再結合自己使用新教材一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對農村教師搞新課改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獲取知識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當前課改中教師們努力追求的。一年級教材設計了富有童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例如上述的片斷一,設計時,我大膽對復習舊知這一環節進行嘗試教學,用教師無聲的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生動的情境創設,主動獲取有意義的數學知識,既避免了傳統單調的復習舊知教學形式,又能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復習舊知,數學思想得到培養。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中,要本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知識。又如上述的片斷二: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中,創設數數的情境“自己的小組大約有多少根?能數出小組里有多少根小棒嗎?”“能數出全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嗎?”在數數過程中,學生會自然產生“要把10根捆起來……”“夠10個十了就是100,可以把100根捆起來……”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估計的能力,又使學生通過小組里的合作,培養了學生團體合作的意識。通過這樣的教學組織,使學生自己經歷了知識的產生過程,主動獲取了知識。
二、讓數學走進生活,是架設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三、數學日記──讓數學走進生活的好方式
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的無處不在,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我認為應該讓學生走進我們的生活,所以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個數學日記本,要求學生每日寫一篇數學日記,記錄生活中的有關數據和相關的數學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我們只有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體驗數學帶來的快樂。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增強他們的數學意識,提高數學能力。
最后,我也想用唐老師在他的《農村教師如何搞新課改──由兩個教學片斷想到的》一文中所寫的話來結束這則案例:實質上新的課程理念才是新課改的靈魂,最重要的是樹立起新的教學理念,利用新理念創造性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只要我們時刻用新理念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創新教學,農村教師照樣可以成為新課改的成功者!
農村
篇2:新課改下農村教師思考和困惑
淺談新課改下農村教師的思考和困惑
摘要:新課改給我帶來了什么呢?新課改的成敗關鍵還在于教師。新課程改革,對于學校、社會、教師都缺少足夠的準備,所以,農村中小學課改的帷幕剛一拉開,一些問題就凸現出來。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知識素質不夠,教師年齡老化,編制不足,新課改評價、考核制度相對滯后,國家對教師課改培訓時簡單化,功不到位,忽視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新課改,受益的是學生,有待提高的是教師。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思考,困惑
“新課程改革”應該是一個重建學校觀課堂觀、教師觀、學生觀、知識觀與學習觀的復雜過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新課程改革”的實際成效究竟如何?那么,新課改給我帶來了什么呢?我們認為,新一輪的課改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些理念、方法,更深層次的是多方面的“轉變”。避開課改復雜的社會各種體系關系,單純從對教師的要求來說,新課改對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做出了新的詮釋。
一個青年英語教師的困惑,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才算是一個好老師。八年前第一次站到講臺上,那時候,我對自己的定位很高:滿腔熱情地對待教育事業,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是八年過去了,我青春的熱情正被消耗殆盡,那份對教育事業的神圣感已越來越模糊,我感到困惑了。困惑之一:一節表演課夠嗎?我曾請教過一位小有名氣的老師,當時我正聽了他的一節示范課,心里很激動。雖然相比之下不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感到慚愧,可心里也有疑問。后來在一起吃飯時我以晚輩的身份很傻冒地問:“您平常上課也這樣嗎?”前輩倒也實在:“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都是吃這碗飯的,你也清楚,每天象這樣上課就是有十個我也早累倒了。”后來前輩看我態度還端正,又聊了一會,他告訴我這一節課光備課就用了半年多時間,講好一節課不容易啊,前輩說一個老師有一節成功的表演課就夠用了。我感謝前輩的推心置腹,可我卻始終沒有練出來一節成功的表演課。我哪里有那么多時間去練啊?現在的公開課就是表演課。尤其是賽講時表演更甚,這些經過彩排了的課就象吸了水的海綿一樣,能反映一個教師的真實水平嗎?我想充其量不過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假,如何討好領導。教育的造假是最大的腐敗,其危害遠甚于其它假冒商品。困惑之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素質教育嗎?時下里有種說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種提法本沒有錯,可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種做法卻值得思考。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種提法是針對過去應試教育下的滿堂灌而言的,可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學校甚至規定教師每節課講授不得超過15分鐘,并把此作為一項考核項目。有的教師因此而解放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可也有的教師出力不討好,違反規定被領導批評還被同行譏笑。我想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主要是指一種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而從時間上機械限制只能是一種可笑的作法,可又有多少人愿意與領導對立,被同行譏笑而堅持自己的主張呢?困惑之三:不當教書匠現實嗎?我敢說每一個吃教師飯的最初誰也不愿當教書匠,可是到后來卻都淪落為了教書匠。這不是哪個教師主觀愿意的,實在是現實所迫。初涉教壇誰都有一股子牛氣,為了把課備好,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甚至通宵達旦。為了嘗試教學改革,可以置個人考核于不顧,甘冒被人譏為另類之蜚語。為了教化學生,可以在講臺上忍不住熱淚長流。然而你能堅持多久,你能在別人怡然自得、幸災樂禍的神情中走多遠?那些有經驗的老師會很關心地告訴你,當老師嘛,就是那么回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崇高了。也確實是這么回事,崇高太累,走別人的路省勁,走自己的路費勁。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哪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創新。所為匠,在我看來就是指側重于機械勞動的人,教師的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要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要應付學校的各項考核,稍一出格你就會在全校的量化排隊中名落孫山。面子且不說,獎金丟了你不在乎,可你老婆孩子在乎。當個稱職的教書匠都不容易,哪里還敢異想天開什么教育藝術家呢?困惑之四:因材施教現實嗎?誰都知道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的,絕對的,所以要面向全體學生,唯一的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才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可事實上有多少老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呢?不是教師不愿意,而是不現實。因為要做到“因材”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試想,一個普通的教學班,哪個沒有五、六十人呢,除了班主任老師之外,其它的任課教師幾乎沒有機會去接觸學生,對學生又能有多少了解呢?就是班主任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因為你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做。這一點只有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才真正理解,而那些站著說話的人是不知腰痛的。困惑之五:怎樣理解現在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在我國這個禮儀之邦曾被相當重視,古人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
篇3:由一次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談新課改幾點思考
由一次“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談新課改的幾點思考
朱嘉鼎高藝莊浪縣第四中學
摘要:
信息時代,語文課堂最大的變化是“白板”代替了“黑板”,即電子白板代替了傳統的黑板,以及由此而來的信息技術不斷的向課堂滲透。信息時代,新的課程標準對課堂的形式和內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實在語文課堂教學行為上,就是更加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弱化其政治傾向。語文課堂不僅有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利用多種教學資源,特別是網絡資源,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從各個側面開發學生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1]。語文課堂的主體是什么?應該是文本,是對文本里語言符號的解碼,是對文本的解讀。
關鍵詞:新課改傳統現代文本
“新課改”從口號提出到今天貫徹實施,這期間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分歧,有爭議,也有共識。伴隨著國家一輪接一輪的課改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的沖撞中,每位一線教師也自覺或不自覺的卷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中。今天,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課改絕不是一個時髦的話題,課改已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這個“必須”,不是領導的行政要求,而是教育發展的必然。
為了很好地貫徹和執行新課改精神,今年七月份市里專門組織了一次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
首先,這次“名師講堂”教學觀摩活動聚焦的焦點是“課堂”,即通過一堂具體的教學實踐課,引發所有參與這次活動的老師的思考。這種以“實踐”為起點,從具體的“課堂”開始,通過課堂教學闡發和思考“新課改”理論的做法是科學的,這種做法避免了由“理論”到“理論”的局限,將參與者的理論基點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這種以“參與者”的視角踐行理論研究的作法改變了以前單純依靠理論說教的課改培訓模式,這種思維本身就是新課程理念上的一次超越,這種模式,從感性出發,從具體的“課堂”出發,讓每一位參與其中的教師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聽、去看,然后去思考,這種“新課程”培訓模式很接地氣,是所有老師的理論有了可以依托的基礎。
其次,從課堂呈現的范式來看,這堂公開課起到了“觀摩”的效果,給人以啟迪和反思。這次觀摩活動由市里一位老師上沈存文的名篇《邊城》[2],教學設計如下:
在學習目標上,設計了三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在這一大的目標下,又設計了三個小目標:
1.了解沈存文及其作品的特點。
2.把握作者在《邊城》中極力要表現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邊城》題目的含義,把握作者的創作目的。
在過程與方法上,設計了兩點,即:
1.美讀課文,咀嚼品味小說的一般意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2.啟發點撥,合作探究,完成文本中人物內心情感的挖掘。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設計上,設計了以下兩點: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愛世界、愛人類的情操。
2.了解古老民俗及其豐富內涵,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