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結:讓主題墻說話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教育小結:讓主題墻說話
案例背景:
主題教育活動是當前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主題墻飾是記錄孩子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載體;是幼兒與同伴、幼兒與教師之間近距離接觸、交流的平臺;更是主題得以順利開展的媒介。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主題墻創設存在著方方面面的缺陷,如:主題脈絡不清晰,內容缺乏層次性,往往是上了什么課就把課的內容呈現在主題墻上,內容之間相互重疊、跳躍,沒有體現主題內容由淺入深的過程,或大幅幼兒作品粘貼,既沒小標題,也沒文字介紹,或大小標題字體一樣大小,主題不突出,零零散散既不美觀,也沒發揮墻飾功能。
為加強對主題教育活動的研究,提升教師在主題墻創設上的選題、構圖布局等能力,為孩子呈現更加完美的學習生活空間,期初我園就確定了“如何創設主題墻飾”這一專題研討活動。因此,我們小班教研組也就相繼進行了此內容的實踐研究,以下是本次研討活動開展的全過程。
一、活動主題:如何創設主題墻飾
二、活動目標:
1.探尋教研新模式,追尋教研實效性
2.通過理論學習及實踐交流反思,幫助教師理解小班主題墻創設的內在蘊意和價值所在,從而為教師提升理論依據。
3.通過理論指導實踐的創設評優活動,提高教師創設主題墻的能力。
三、活動組織:教研組長
四、活動參與:小班全體教師
五、活動方式:理論學習實踐反思相結合
六、活動流程:
1.理論學習:在三月份,我們針對主題墻創設中的一些問題,利用理論學習的時間組織全體教師學習王明珠老師的文章――《主題墻飾:推動活動開展的載體》以及《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中的第二單元――“創設互動墻飾,選擇和投放適宜的材料與資源”中的的相關理論知識,并把相關理論學習的內容放到了幼兒園的FTP上,供大家細細研讀。
2.理論運用實踐:在研究初期,各班老師在學習的基礎上按照主題墻創設要點積極創設主題墻飾,采用個別觀摩、人人交流主題墻創設中的一些做法和困惑,相互說說亮點與不足,通過零距離的探討,讓老師們更加了解了各班主題墻的創設情況,相互學習別班老師在創設中的長處。
3.理論回歸實踐:在10月,如期開展了主題墻創設評優活動,活動中,老師們認真聆聽各班教師對主題墻飾的講解以及設計的理念,進一步相互學習其它班的長處。
4.活動反思:評比活動結束后,我們老師針對主題墻創設的系列研討活動談了自己的收獲與感想。
七、活動反思:
1.理論學習促成長
經過本次系列教研活動的第一步:“主題墻”的理論學習,老師們對如何布置主題墻有了新的思路,比如主題活動開展前、主題活動進行中、主題活動結束后三個階段墻飾創設的要點,知道了三階段的墻飾功能、內容和形式、指導要點等等。從第二步主題墻創設實踐活動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已學以致用了。各班的進步是明顯的:尤其是小一班和小三班的主題墻,無論從整體布局上還是內容的豐富上,都有明顯進步,如圖文并用,板塊新穎,色彩美觀。小一班層次清晰,小二班調查表的利用很好的達到了主題活動開展前的墻飾功能:即了解了幼兒的現有經驗;喚醒和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激發幼兒參與主題活動的興趣。但是從整體來看,還是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比如小四班缺少圖文說明。小二班盡管內容比較豐富,但在布局上就顯得比較散、亂。
2.創設評比再提高
隨著“主題墻”教研活動地不斷開展與深化,老師們越來越認識到主題墻在幼兒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如何正確把握主題的進程,設計和創設與主題活動互動的多元文化主題墻,讓主題墻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平臺已成為我組教師最關注的話題。
如何幫助教師理解小班主題墻創設的內在蘊意和價值所在,從而為教師提升理論依據。我認為:唯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理論學習才能讓老師們從理論的角度去提高認識;唯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觀摩、探討,老師們才能從他人身上看到自身的不足;唯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創設評優活動,才能讓老師們將新接收的理論信息不斷地運用到實踐中,并從中得到驗證;也唯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交流,才能讓老師們的思維得到碰撞,從而達到共鳴。
在本次評比中,小班組的每個班級的主題墻面都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主題脈絡都比較清晰,墻面內容也豐富多樣,注重孩子的參與性及師幼互動這些環節,真正讓主題墻成為老師與孩子對話的一個場所,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回顧反思重實效
開展“主題墻”系列教研活動已經一個月了,這一個月來,我們經歷了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在實踐中遇到了困惑立即到理論中尋求答案;再將理論中獲得的新的認知回歸到實踐中去具體實施,并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與反思中得到碰撞,從而對如何更好地進行主題墻的創設得到共鳴。
回顧其中的點點滴滴,也許,我們的做法還很幼稚,也許,我們的觀念還不夠前沿,但是,我們在一次次的學習、研討過程中,確確實實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正如王影所說的:“這樣的一個活動是成功的,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光是學到了其他老師的經驗,從思想上也進行了轉變。在以后的主題墻布置上我想我會做的更好?!?/p>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教育小結:別讓分享成為孩子另一種借口
教育小結:別讓“分享”成為孩子的另一種借口
雖說中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會略懂事些,但是“獨占行為”在我們班級中依然存在。無論是晨間活動
還是自由活動,經常能聽到小朋友的小報告:“老師,他拿我的玩具”“老師,他搶我的操作材料”等
等。由此可見,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為此我設計了主題社會教育活動――《我
愿意分享》。
所謂分享教育就是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它是
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整個活動我主要圍繞兩個目標來進行:1、讓幼兒理解朋
友之間好東西要分享的道理和學習分享的經驗。2、培養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顒娱_始時,我便
引導幼兒談一談自己的好朋友,并說一說和好朋友在一起要做些什么,孩子們急切地舉起小手都想來介
紹自己的好朋友。聽著孩子們細說他們曾經和好朋友發生過爭吵還有分享的經過,我心里一陣感動。接
著,我鼓勵幾名幼兒上來進行情境表演,讓其他幼兒來判斷對與錯,其實很多孩子已能初步是非,只是
有時自控能力還不夠。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分享活動,活動前一天我便鼓勵孩子們事先將自己的喜愛的玩
具和食品帶入園并在活動中與同伴進行分享,這一環節孩子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分享的樂趣,也將活
動推向了最高潮,直到活動結束后很多孩子還意猶未盡。
自從開展這一活動后,孩子們已形成初步的分享意識,發生爭吵的現象減少了,但是卻經常上演著“分
享”事件,不是偷偷帶點小零食就是攜帶一些小玩具。這是集中活動的時間,瑞斌小朋友旁若無人地拿
出小恐龍玩具與身邊的嘉穎小朋友開心地在玩。我輕輕地走過去并蹲下來想看個究竟,他卻抬起頭茫然
地望著我說:“老師,我和嘉穎在分享玩具!”啊,多么可愛的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么時間嗎?
”他小聲地回答:“上課時間!”“那上課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做?顧著玩還能學到本領嗎?”他搖了搖
頭。我決定先把小玩具收起來,找個合適的機會再跟他好好溝通一下。放學后,我馬上向他媽媽了解一
下這個玩具是怎么帶進來的,因為我們晨檢時會檢查小朋友是否有攜帶零食、玩具或者尖利物品,如果
不是教師組織的活動需要一般是不允許小朋友帶入園的。跟他媽媽溝通后才得知原來自從分享活動結束
后,瑞斌小朋友每天都吵著要帶玩具或者零食帶入園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剛開始他媽媽是不同意的,
但是拗不過他的性子便妥協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將“分享時應注意什么”這一話題放在早談中,讓孩
子們來討論與交流。在一番討論中,孩子們意識到分享不應只是分享實物,還可以分享經驗或趣事。此
外,我和孩子們也一起建立了分享規則:不能私自攜帶小物品入園,不能在上課或者睡覺時分享。規則
明確后,孩子們的安全意識也能隨之提高。
這一事件的發生為作為幼兒老師的我敲了一下警鐘,在培養幼兒分享意識的過程中,除了要幼兒真正認
識到“分享”的意義,還應注意發揮榜樣作用的力量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別讓“分享”成為孩
子的另一種借口!
篇3:教育小結:讓民主和尊重融入幼兒生活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教育小結:讓民主和尊重融入幼兒生活
排練班級童話劇《大肚子河馬》時,我們進行演員的海選。
首先是主角河馬的海選。“誰愿意來當河馬的?”我料想定有一大波孩子報名,誰知只有3個孩子稀稀疏疏地舉手。“為什么你們不愿意當河馬呢?”“因為河馬是壞的,他搶別人的東西,我們不喜歡他!”當面對無人參演的尷尬局面,我們進行了一番思想溝通,從表演的角度告訴孩子們什么是一個好演員,并從故事文本出發,告訴孩子們,雖然小河馬一開始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沒有禮貌,但是他知錯就改,還是一個好孩子!再次問道誰愿意參加時,多數孩子還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此環境下,有個小女生舉起了手:“我愿意當小河馬!”事后幫她梳頭發時,她告訴我:“老師,我喜歡小河馬,因為她最后改好了!”事后證明在這樣的民主氛圍下,她的自薦成就了童話劇精彩的表演!
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蛟S我們可以利用教師的權利,高效率地直接為幼兒選好角色。然而獨裁是人類態度上的極端,面對幼兒與我們的意見相左,或讓我們感覺困惑時,還能以一種關懷、支持的態度來運用對幼兒的“權力”,向幼兒說明原因,并且尊重幼兒的意見、感覺和想法,這著實不易,卻才是教師專業真正的表現。要相信家庭和教師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孩子一生的基礎,讓民主和尊重從小根植在孩子心中。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