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結:放飛幼兒游戲回歸游戲本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教育小結:放飛幼兒游戲,回歸游戲本源
近期有幸去上海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培訓學習。聆聽了上海的幼教專家們圍繞“幼兒園區域游戲及自主游戲設計指導”這個主題而展開的講座。在各講座中,專家們分別以表演游戲、角色游戲、建構游戲,主題下的游戲開展為切入口,深入淺出的為我們講解了幼兒園區域游戲及自主游戲該如何設計和開展,讓我們都受益匪淺。
一、幼兒園自主性游戲的再認識
說到自主性游戲,很多老師覺得就是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玩,在玩的過程中體驗愉悅與發展。那么在這個自主性游戲開展的過程中,老師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老師要不要介入?要不要指導?滿足幼兒內在需要的同時要不要發展?教師追求發展是否會抑制幼兒的游戲快樂?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與幼兒的內在需要融合?帶著這些問題,專家們給出了解答:①愉悅是其它發展價值的基礎,先于發展。強調愉悅作為游戲的本質,讓孩子在游戲中先快樂后發展,不快樂則談不上自主發展,這是游戲課程改革的方向,也為幼兒園游戲課程的實施奠定了基調:先愉悅,后發展。②教師應將教育意識(從成人角度)轉化為發展意識(從幼兒角度),目標從發展性轉換到愉悅性,通過促進愉悅來達成發展。
反思:我們在進行游戲指導時老師不應急于達成心中的教育目標,而打斷或直接控制孩子的游戲,應該是基于觀察的基礎上來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后是否在學習,發現孩子在活動中的閃光點,再進行游戲材料的調整,這樣不但能讓幼兒真正感受到自主性游戲帶來的愉悅,更能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即滿足了幼兒的內在需要,也達成了發展目標。
二、自主性表演游戲
表演游戲是以故事、童話內容為依據,讓幼兒裝扮不同的角色,通過對話、動作,表演一定的情節而進行的游戲。這種表演游戲帶來了問題:這究竟是“表演”,還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能體驗到愉悅嗎?它能滿足幼兒的內在需求嗎?為何表演游戲總是女孩的天地,怎樣才能吸引男孩的加入呢?
反思:我們現在開展的表演游戲形式比較單一,主要內容就是唱歌、舞蹈、故事表演等,這些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內需,所以我們可以將表演游戲、音樂游戲及其它幼兒感興趣的、與藝術相關的活動內容相兼容,全部納入幼兒表演游戲范疇,劃分為四大模塊(戲劇類、歌舞類、“雜”技類、欣賞類),便于幼兒自主選擇、自由表演。
戲劇類:以自主或創編故事表演為主要內容,包括真人表演、手偶、紙偶、木偶等形式。課程中熟悉的內容:三只熊、狼和小羊、小紅帽;幼兒感興趣的故事:西游記、白雪公主幼兒自編故事。
歌舞類:以音樂活動為主要內容,包括歌曲、舞蹈、音樂劇等。如:森林音樂會、民族舞。
“雜”技類:除戲劇、歌舞以外,其它幼兒感興趣的表演內容,包括打擊樂、時裝表演、雜技與魔術、雙簧、武術及其它語言藝術等。
欣賞類:以欣賞經典、趣味作品為主,包括各類經典作品、相關主題作品、時尚作品,包括建議家長組織親子藝術欣賞等。
而對于小中大不同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他們在游戲中的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兒一般以個體游戲為主,在游戲情境中自選角色和道具、自主裝扮、自由游戲。中大班幼兒喜歡自由結伴、自選內容、自主游戲,從個體活動逐漸向合作活動演變。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老師在表演游戲的介入可以分為以下三種:①進入游戲:當幼兒需要時,如無法繼續游戲,教師以同伴的角色參與活動。②退出游戲:當幼兒自然游戲、或有困難能自行解決時,教師應退出游戲,旁觀欣賞。③變換角色:教師根據游戲進展、幼兒需要變換各種角色,如欣賞者、合作者、求助者、引領者等。
三、自主性建構游戲中的教師指導
幼兒的建構游戲能力需要大量時間成本投入;需要長時間對建構游戲材料的熟練操作,才能是看到幼兒在一段時間的自主建構游戲中獲得成長。而我們年輕教師在建構游戲師幼互動中經常會遇到:對于幼兒建構作品的優劣難以判斷;對于幼兒在建構游戲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不善于反饋;對于幼兒在建構游戲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沖突矛盾不懂得把控等,導致了面對在建構游戲中的師幼互動總是手足無措……那么在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究竟該怎么做呢?
案例1:告訴老師“我不知道搭什么”或坐著發呆;開始搭了一會兒就拆掉,此行為反復,始終說不出自己搭的是什么;看其他幼兒的建構行為,試圖模仿,但很快失去興趣而放棄。
具體方法:1.通過和藹的交談了解該幼兒的前經驗中有哪些內容合適建構(對小班)。2.聯系往日該幼兒在主題環節下的興趣點。(需要日常的關注)3.可以利用語言誘導幼兒先自己說出接下來的操作: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做(主要針對對中大班)
案例2:有搭建的想法,面對材料無從下手;能說出接下來想要搭什么,但不知道選擇怎么樣的材料;搭建的結構由于不牢固反復倒塌,興趣降低,消極抱怨。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注重幼兒年齡特點的推進(以中大班為例):1.中班年齡階段幼兒的建構游戲水平處于“無意構造”――“想象構造”,中后期出現:“想象構造”+“模擬構造”。教師策略核心:把握該階段幼兒平行游戲的基本特征教師的指導是可以與幼兒一同進行“平行建構”。2.大班年齡階段的幼兒處于“模擬構造”+“自由構造”并存的時期,可能出現“照圖模擬”,教師策略核心:同伴學習。
案例3:作品建構完成,不知所錯;有繼續作品的想法,但無從下手;收到投放材料的限制無法繼續自己的想象;幼兒的想象過于天馬行空,不知所云。
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充足的材料投放和游戲的指導性語言來延伸幼兒的創意。
案例4:鮮有合作;出現矛盾不善解決;在合作團隊中一會兒就無所事事了。
這是我們就要引導幼兒的合作意識。在材料投放不充足的情況下,幼兒會產生由于使用材料不均導致的矛盾。在無法自行解決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互利交換”,“材料替代”的方法解決矛盾。在合作團隊中出現意見分歧,導致團隊合作的終止,教師可以合理評估分歧意見,引導開展團隊內部討論,使分歧意見產生折中辦法,促進問題的解決,推進合作行為的繼續。
在此次的講座中,專家們結合案例給予我們很多可行性的操作方法,相信在專家的引導和我們后續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在自主性游戲的開展和指導中將得心應手。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教育小結:別讓分享成為孩子另一種借口
教育小結:別讓“分享”成為孩子的另一種借口
雖說中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會略懂事些,但是“獨占行為”在我們班級中依然存在。無論是晨間活動
還是自由活動,經常能聽到小朋友的小報告:“老師,他拿我的玩具”“老師,他搶我的操作材料”等
等。由此可見,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為此我設計了主題社會教育活動――《我
愿意分享》。
所謂分享教育就是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它是
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整個活動我主要圍繞兩個目標來進行:1、讓幼兒理解朋
友之間好東西要分享的道理和學習分享的經驗。2、培養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顒娱_始時,我便
引導幼兒談一談自己的好朋友,并說一說和好朋友在一起要做些什么,孩子們急切地舉起小手都想來介
紹自己的好朋友。聽著孩子們細說他們曾經和好朋友發生過爭吵還有分享的經過,我心里一陣感動。接
著,我鼓勵幾名幼兒上來進行情境表演,讓其他幼兒來判斷對與錯,其實很多孩子已能初步是非,只是
有時自控能力還不夠。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分享活動,活動前一天我便鼓勵孩子們事先將自己的喜愛的玩
具和食品帶入園并在活動中與同伴進行分享,這一環節孩子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分享的樂趣,也將活
動推向了最高潮,直到活動結束后很多孩子還意猶未盡。
自從開展這一活動后,孩子們已形成初步的分享意識,發生爭吵的現象減少了,但是卻經常上演著“分
享”事件,不是偷偷帶點小零食就是攜帶一些小玩具。這是集中活動的時間,瑞斌小朋友旁若無人地拿
出小恐龍玩具與身邊的嘉穎小朋友開心地在玩。我輕輕地走過去并蹲下來想看個究竟,他卻抬起頭茫然
地望著我說:“老師,我和嘉穎在分享玩具!”啊,多么可愛的小朋友!“你知道現在是什么時間嗎?
”他小聲地回答:“上課時間!”“那上課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做?顧著玩還能學到本領嗎?”他搖了搖
頭。我決定先把小玩具收起來,找個合適的機會再跟他好好溝通一下。放學后,我馬上向他媽媽了解一
下這個玩具是怎么帶進來的,因為我們晨檢時會檢查小朋友是否有攜帶零食、玩具或者尖利物品,如果
不是教師組織的活動需要一般是不允許小朋友帶入園的。跟他媽媽溝通后才得知原來自從分享活動結束
后,瑞斌小朋友每天都吵著要帶玩具或者零食帶入園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剛開始他媽媽是不同意的,
但是拗不過他的性子便妥協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將“分享時應注意什么”這一話題放在早談中,讓孩
子們來討論與交流。在一番討論中,孩子們意識到分享不應只是分享實物,還可以分享經驗或趣事。此
外,我和孩子們也一起建立了分享規則:不能私自攜帶小物品入園,不能在上課或者睡覺時分享。規則
明確后,孩子們的安全意識也能隨之提高。
這一事件的發生為作為幼兒老師的我敲了一下警鐘,在培養幼兒分享意識的過程中,除了要幼兒真正認
識到“分享”的意義,還應注意發揮榜樣作用的力量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別讓“分享”成為孩
子的另一種借口!
篇3:教育小結:讓民主和尊重融入幼兒生活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教育小結:讓民主和尊重融入幼兒生活
排練班級童話劇《大肚子河馬》時,我們進行演員的海選。
首先是主角河馬的海選。“誰愿意來當河馬的?”我料想定有一大波孩子報名,誰知只有3個孩子稀稀疏疏地舉手?!盀槭裁茨銈儾辉敢猱敽玉R呢?”“因為河馬是壞的,他搶別人的東西,我們不喜歡他!”當面對無人參演的尷尬局面,我們進行了一番思想溝通,從表演的角度告訴孩子們什么是一個好演員,并從故事文本出發,告訴孩子們,雖然小河馬一開始喜歡搶別人的東西,沒有禮貌,但是他知錯就改,還是一個好孩子!再次問道誰愿意參加時,多數孩子還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此環境下,有個小女生舉起了手:“我愿意當小河馬!”事后幫她梳頭發時,她告訴我:“老師,我喜歡小河馬,因為她最后改好了!”事后證明在這樣的民主氛圍下,她的自薦成就了童話劇精彩的表演!
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蛟S我們可以利用教師的權利,高效率地直接為幼兒選好角色。然而獨裁是人類態度上的極端,面對幼兒與我們的意見相左,或讓我們感覺困惑時,還能以一種關懷、支持的態度來運用對幼兒的“權力”,向幼兒說明原因,并且尊重幼兒的意見、感覺和想法,這著實不易,卻才是教師專業真正的表現。要相信家庭和教師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孩子一生的基礎,讓民主和尊重從小根植在孩子心中。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