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班新入園孩子工作幾步驟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做好小班新入園孩子工作幾步驟
每年九月一日我們都會迎來新的一批小班孩子,他們是最可愛的,但是,能讓小班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最不容易的。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難免會產生哭、鬧、依戀等情緒,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讓他們盡快適應幼兒園,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幫助。那么,怎樣縮短孩子對幼兒園的不適應,讓他們很快的融入到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來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一起聊聊。
一、做好環境準備。
首先我們在環境上要讓孩子覺得,這個地方不陌生,不害怕,消除對環境的恐懼感,怎樣布置呢?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在墻飾環境上應該突出可愛、有趣、好玩的特點,如,一些小動物的布置,或者小動物故事情節的布置,讓孩子在視覺上覺得這個地方很好玩。在物質材料的準備上,多準備一些適合小班年齡的玩具,如,搖來搖去騎的小馬、可以拉著走的毛毛蟲、會發出聲音的娃娃、可以擺動手腳頭的機器人等,讓孩子覺得,這里是一個好玩的樂園,從而喜歡這里。
二、老師熱情的接待。
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當然是非常信任老師的,老師應該讓幼兒把從依戀父母等家人的情節轉移到老師身上,從而讓孩子信任老師,喜歡老師,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孩子本來對陌生人有一種戒備或排斥心里,因此,老師對孩子的態度要格外的親切,才能讓孩子消除這種戒備,樂意接受你。當我們接過一個孩子,更甚哭鬧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他,并且用親切的口吻跟他說話,用鼓勵的語氣肯定他,而不是用訓斥的態度嚇住他,孩子就會覺得這個老師很好,自然而然會親近你。
三、給孩子創造一個心里溫馨的環境。
在平日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講話的語氣不要生硬,應該用親切的、兒童話的語言與他們交談,這樣可以拉近與孩子的心里距離,讓孩子覺得,我是可以與老師說話的,即便孩子有時犯了錯誤,或者沒有遵守規則,如孩子把玩具弄了一地,我們也不要用一些責備的話來訓斥孩子,如,你怎么可以這樣;誰叫你這樣做的等。小班的孩子不理解你這樣說話的意思,他們的感覺是直觀的、形象的,他們需要的是具體的指導,如,我們可以說:“哎呀,玩具寶寶怎么都掉地上去了,他們都在哭了,我們快點把他們送回家吧,以后可別讓玩具寶寶掉地上了”。這樣,孩子不僅知道怎么做了,而且也知道為什么要給這樣做。孩子就不會對老師說的話有一種抵觸情緒,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對老師的尊敬感。讓孩子的心里始終保持了一個良好的、自由的、寬松的、溫馨的氛圍。
只要我們老師能為孩子著想,多想適合幼兒的好方法,相信在你的引導下孩子會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并能愉快、快樂的成長!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總結:托班小班孩子入園前準備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托班、小班孩子入園前的準備
◆入園前的準備
一、心理準備:―――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①、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要上幼兒園,并注意作出正面的引導。例如告訴孩子:“上幼兒園是因為你已經長大了,要上學學知識。”“乖孩子、聰明的孩子都上幼兒園的。”千萬不要說:“你必須上幼兒園,我們太忙了,沒時間管你。”或嚇唬孩子說:“你不乖,我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聽了這樣的話,孩子不怕上幼兒園才怪!
②、給孩子講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趣事。父母是孩子最信賴、最親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不知不覺地對孩子產生強大的影響。給孩子講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趣事,他也會盼著上幼兒園。
③、告訴孩子所要上的幼兒園的名稱,有空可帶孩子到幼兒園看一看、玩一玩。這樣可以讓孩子熟悉環境,熟識感越多,對孩子適應新環境越有好處,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陌生、害怕而不愿上幼兒園。
④、家長要多帶孩子與人交往、與人交流,可以串串門,常到公園玩耍,認識更多的人,以消除由陌生感帶來的心理壓力。
⑤、與孩子一起做入園前的物品準備,這樣能加強孩子入園的期盼心理,同時也讓孩子感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參與決定自己的一些事情了。
二、生活技能的準備:―――讓孩子學會做自己的事情
首先就是說,讓孩子學一些日常生活用語,使孩子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如:餓了、渴了、熱了、上廁所等,并大膽地告訴老師。其次是做,要讓孩子學會漱口、洗手、睡覺、上廁所、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飯,認識自己的衣服、鞋子,穿脫鞋襪及簡單的衣服等。
三、時間的準備:
在家中,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科學規律的作息時間,要求孩子每天按時進餐、睡眠(特別是午睡)、盥洗、活動娛樂等等,并堅持執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四、物質的準備:
家長要為孩子選擇一些合適的衣服,既穿脫方便又不妨礙活動;鞋的大小要適宜,盡量選擇底子軟、跟腳、輕便的鞋子,適合跑跳活動,不穿背帶褲和系鞋帶的鞋子,衣褲上不要有過多的裝飾物(珠子、亮片)和系帶,(男孩不穿帶拉鏈褲子),不戴首飾。年齡較小的寶寶,在入園初期,家長可適當為孩子多準備1套衣褲(繡上孩子名字)帶到幼兒園教給老師,以備孩子弄臟時更換。對于依戀性強的寶寶,家長可讓孩子帶著最喜愛的玩具入園,(注意玩具的衛生和安全性)使寶寶產生安全感。
五、其他事宜:
入園前要幫孩子剪好指甲,避免孩子之間出現攻擊性行為,或哭鬧時對老師產生不必要的傷害,每天入園前一定檢查孩子是否帶小刀、玻璃球、打火機等危險品;孩子有特殊情況一定要提前告知老師(如先天性疾病、過敏史、習慣性脫臼等)
◆入園后的相關事宜
一、日常活動:
我們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包括:入園、晨檢、早間活動、早操、上課、喝水、游戲、戶外活動、午餐、午睡、起床、盥洗、吃點心、室內游戲、戶外活動、下午餐、離園準備、離園。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保育與教育相結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二、初入園時的家長配合:
第一天:早7:40――8:00入園,家長可陪同孩子在幼兒園待兩個半小時,看老師引導孩子喝水、入廁、游戲、進餐、吃點心等,中午10:30離園;
第二天:早7:40――8:00入園,家長送孩子入班后離開幼兒園,讓孩子獨自在幼兒園待到進餐后離園(11:30);
第三天:早7:40――8:00入園,午休后接走(下午3:30);
第四天:早7:40――8:00入園,下午6:00――6:30接走;
第五天:早7:40――8:00入園,下午5:30―6:00接,(周五提前半小時接孩子)。
第二周開始,全部正常入園,早7:40―8:00入園,下午6:00―6:30接。
三、幫助孩子認識新朋友:
家長可利用入園和離園時間,認識本班的一個或者幾個小朋友,互相介紹后,鼓勵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另外,老師也是孩子的新朋友,家長可利用離園時間和老師交談,老師會及時表揚你的孩子,增強孩子上幼兒園的信心。
四、新生入園宜早接:
剛入園的幼兒特別希望家長早點來接,體驗與家長團聚的欣慰,否則,孩子會產生孤獨、失落、甚至有被人遺忘的感覺,使孩子更怕上幼兒園。
五、家長的心理準備:
家長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克服自身的心理焦慮情緒。另外,在孩子初入園期間,下午接到孩子(特別是媽媽)不要表現的過于親昵,這樣更容易使孩子感受到媽媽親而幼兒園不好,致使孩子不愿意來幼兒園。
六、給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
幼兒園的食譜是考慮到營養的均衡經園醫的營養計算而制定的,但新入園幼兒可能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加上尚未適應幼兒園生活,可能會上火,所以要注意給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
◆孩子入園后反復生病啥原因
1、不愛吃菜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飲食結構不均衡,易引起貧血和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另外還容易反復感冒。
2、懼怕上幼兒園的孩子有些孩子對上幼兒園表現出明顯的懼怕和不適應,因為心理作用,孩子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甚至咳嗽等癥狀。這種情況去醫院檢查,一般不會發現病癥。
3、父母總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里吃不飽,傍晚回來后,不管孩子餓不餓,都要哄著孩子吃很多飯。這樣的飲食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間睡眠質量差,第二天的精力和食欲都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生病了。
4、下午接到孩子,感覺孩子來一天幼兒園很委屈,所以到街上吃啥買啥,特別是膨化食品吃多了,也容易生病。
5、有過敏體質的孩子,發生感冒、咳嗽的機會非常多,原因不一定是感染,有可能是穿了或碰了引起過敏的衣物,或吃了蝦、螃蟹以及其他引起過敏的食物。
6、睡眠充足是孩子發育的先決條件。一些孩子由于貪玩不愛睡覺,或者家長本身愛熬夜,沒有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孩子每次都玩得很累了才睡覺,第二天還要按時去幼兒園,久而久之,就會因疲乏過度而生病。
7、睡前抱奶瓶的孩子一些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睡前喝奶的習慣,喝完后也不刷牙或漱口。殊不知,細菌最喜歡牛奶,最喜歡在隱蔽的咽喉部繁殖,誘發孩子呼吸道反復感染。
◆正確對待孩子入園的哭鬧:“三個不要”
1、千萬不要自己胡亂猜測孩子拒絕入園的種種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負他了?是不是幼兒園的飯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師不喜歡他?......家長的擔心很正常,但一定要理智的對待。
2、千萬不能“心太軟”。有的孩子每天都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嗎?這時家長一定要態度堅決,今天逃一天課,明天逃半天課,這樣你不自覺中就在延長那個本身應該只有2個星期的過程,得不償失。
3、千萬不要“粘粘糊糊”。有的家長送孩子入園時表現的太依依不舍,一會親一下,一會抱一抱,就是走了還在門口偷看半小時,這樣對孩子的情緒其實非常不利,使老師的安慰穩定工作失效。
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是您的期待,也是我們的責任!
咱們的孩子,咱們的幼兒園,咱們一起努力!
讓我們的孩子快樂的走向陽光,走向明天……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3:總結:指導初入園小班幼兒進行早期閱讀幾點感悟
總結:指導初入園小班幼兒進行早期閱讀的幾點感悟
本學期,我又接手剛從家庭走向集體的小班孩子,由于我們木瀆處于城鄉結合地帶,家長素質參差不齊,在早期閱讀方面,與上海、北京或蘇州市區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這方面能力明顯低下。記得剛開學時,我們要求家長為孩子帶一本寶寶最喜歡的圖書園時,竟然有少部分孩子之前從沒有專門的低幼書籍;在班級書架上為孩子們準備的一些書籍,也沒過幾天就被撕得面目全非……種種跡象都讓我產生了對小班初期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的強烈欲望。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知道,讓年幼的孩子進行與閱讀有關的活動,并不在于讓他們在閱讀中學到多少知識,而是讓他掌握一些與閱讀有關的準備技能,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興趣與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今后的正式閱讀。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小班上學期中指導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幾點實踐體會:
一、結合圖書,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使幼兒在傾聽中逐漸產生早期閱讀的興趣。
老師們普遍反應,小班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自己講故事,其實這也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我們知道,他們在聽的同時也是積累詞匯、豐富語句的過程,為今后的“講”作準備。因此,從一開學還有孩子哭鬧之時起,我就從結合圖書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著手,使幼兒在傾聽中逐漸產生早期閱讀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我堅持每天都能利用餐前餐后或放學前的一段時間,結合班中現有圖書,如《娃娃畫報》、《幼兒智力世界》、《幼兒園》等,給他們講述其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在講述的時候,我一方面要求孩子認真聽并仔細看,另一方面,我在講述故事時注重示范正確的閱讀技能,如先和孩子一起觀察封面,用手指指著封面上的字把書的題目念一念,引導幼兒說說封面上有什么圖案;再在幼兒的關注下翻到目錄頁,給幼兒介紹書里有些什么內容,最后在征得幼兒的同意下,翻到要講述的一頁,給幼兒講述。每次講的時間不長,講完后我都對孩子們提出一個小要求:我把這個故事(或某張圖片)放在我們的書架上,以后看誰能自己找到它,并且也來學著老師的樣子講一講呢?這樣的活動日復一日的進行,當有的孩子第一個吃完點心找到老師當天講述的圖書時,臉上不由樂開了花,然后也有模有樣的模仿老師的樣子邊翻邊講起來。時間一久,隨著老師講述內容的增多,他們選擇的圖書也在增多,課間飯后主動翻閱圖書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們早期閱讀的初淺興趣也一點點的被激發出來了。
二、通過集體早期閱讀活動,引導幼兒逐漸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能。
在孩子們自主取閱圖書時,我們時常會看到有的孩子書是倒看的,并且似乎很投入的樣子,嘴巴還在煞有介事的一邊講述呢;有的孩子翻書時幾頁一翻,或者從后往前、或者忽前忽后顯得很無序;而有的孩子翻書則是用手掌抓翻,不會用兩個手指配合著用精細動作翻閱,使頁面弄得皺巴巴的;有的孩子會拿書卻不會放圖書,往往是把封底朝上隨手一擺……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我們經常結合課程需要,保證每周一次的集體閱讀活動,引導并幫助部分幼兒學習從前到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仔細觀察講述的方法,從而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能。同時也關注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如安靜講述、有序整齊取放圖書等。
在集體早期閱讀活動中,我們注重設計開放、有趣的問題,引導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細致觀察、大膽想象,并敢于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豐富與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集體閱讀“番茄紅了”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逐一討論:畫面上是什么水果?番茄和蘋果有什么不一樣呢?再引導幼兒左右兩幅圖片對比觀察:兩個番茄有什么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一個是綠色一個是紅色的)人們采番茄時會采什么顏色的番茄呢?從而也自然引導幼兒在看書時先看左邊再看右邊的習慣。另外,結合書中的文字特點,為引導孩子認識紅色,整首兒歌中的紅色的“紅”字還把字體色彩也變成紅色。因此,我還引導孩子在活動中進行找字的游戲:找找紅色的“紅”字在哪里?這樣無疑也激發了孩子對文字的認讀興趣。
當然,對孩子早期閱讀技能與習慣的培養,不是靠僅限的幾次集體早期閱讀活動就能完成的。良好閱讀技能與習慣的養成,貴在教師與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引導與教育培養,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兒閱讀中隨時關注孩子們的閱讀狀況,發現問題及時鼓勵和指導,久而久之,才能促進幼兒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技能。
三、通過指導親子閱讀活動,培養幼兒從單純聽到參與閱讀講述的興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班中幼兒的家庭背景以及家長對孩子早期閱讀的關注程度有了一定了解。據初步統計,在上幼兒園之前,就能有意識和孩子經常共同進行親子閱讀的僅有一人,其他孩子的爸爸或媽媽都是偶爾和孩子講述故事,而且大都照本宣讀,方式單一,并且家長只把孩子當作是一個傾聽者。其實,我們深知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同時家長也是幼兒園教育的合作伙伴。因此,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培養幼兒的早期閱讀能力,是我們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途徑。
了解到這些現狀后,我首先利用家長開放活動的機會,專門抽一段時間和家長們談論孩子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其重要性已不必再說,我們著重談論了在親子閱讀中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從單純聽到參與閱讀講述的興趣激發問題。并請班中堅持親子閱讀已經有一年多時間的楊心宇爸爸現身說法,介紹他每天陪女兒閱讀的一些方法,包括問題的設計和對女兒閱讀技能的指導等經驗等。結合現場,我還以圖書“誰在敲大鼓”為例,更深入更實際的作了詳細的實例指導,給家長在親子閱讀中的互動提問以及隨機語言指導作了示范,使家長獲益匪淺。在家長會過后的時間里,我還不定期的和個別家長交流,鼓勵他們堅持每天陪孩子閱讀。同時,我還利用家校通等途徑,給家長提供親子閱讀的多種指導方法,使家長不斷更新理念,積極的從讓孩子單純的看書聽故事到能自主設計簡單有效的問題來引導自己的孩子參與閱讀講述活動。后來,隨著課程中“講故事高手“的活動展開,更進一步地把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的指導活動推向了高潮。
四、創設溫馨的閱讀環境,書的品種與數量隨幼兒閱讀需求而增多,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良好的閱讀環境能激發幼兒快樂閱讀的情緒,因此,本學期我在班級的閱讀區域中投放了相當多的精力。首先在環境設置上,我選擇了一塊相對固定、相對安靜的區域,并在地上鋪了色彩鮮艷的地墊,使閱讀區域在色彩上、空間上給人感覺很溫馨。其次,在書架、書盒的設置中,我選擇了質地很硬的男士襯衫盒子,十幾個盒子敞開平鋪在櫥上,每個盒子只放3――5本小書;墻上還用卡紙制作了色彩鮮艷的大小不等的立體書架;同時在靠墻邊還有家長為我們精心制作的雙層立體書架。這樣即滿足了幼兒不同取放圖書的愛好,也為幼兒選擇和取放圖書提供了方便,避免了以往取放圖書時擁擠并把書弄得亂七八糟的情形,使閱讀區域始終保持安靜與整潔有序。
在我們班級的閱讀區域中,書的品種和數量是隨幼兒閱讀需求而不斷增多的。在剛開學時,孩子們在家長配合下帶來的大多是一些撕不壞的果蔬書、數字書、小故事書等。家長活動過后,孩子們紛紛自發地從家中又帶來了一批新書,在課余飯后,他們不僅僅選擇老師講述過的圖書,還能選擇家中新帶的圖書進行閱讀。自“故事啊故事”單元中,我們組織了“好看的小書”這個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了解了幼兒常見圖書的品種后,孩子們對更多種類的圖書感興趣了,隔三差五有孩子為我們帶來不同的小書,不斷為我們的閱讀區域注入新的資源,同時,我們也由原來的每天教師看圖書講故事變為幼兒介紹自己的小圖書。現在,我們班級的孩子一有空就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自主閱讀了,閱讀的技能、閱讀的興趣正處于飛速提高階段。我相信,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朝著目標有計劃的組織與引導,孩子們的早期閱讀水平定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