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工作總結:幼兒園課堂教學提問存在問題與對策

工作總結:幼兒園課堂教學提問存在問題與對策

2024-08-01 閱讀 2182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工作總結:幼兒園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好的課堂提問,是打開幼兒思維之門的一把鑰匙,它能激疑啟思。然而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提問隨意、簡單、缺乏互動性的觀念,影響著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如:提問設計過于簡單,缺乏啟發性;提問不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深淺不適度;提問的創造思維較少,沒有圍繞教學的目的或重點來進行等。由于教師教學中對問題設計不當等因素,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低效或無效現象仍然存在。

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巧妙的提問不僅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表現,又能激勵幼兒專注于探究活動和思考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正如拉瓦特里所說,”教師在最為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問題,這樣就有可能推動兒童在較高的水平上進行活動。”有效的提問更有著點擊關鍵、一問傳神的效果。

教師在提問中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對策,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

1.提問要目的明確,環環相扣

有效的提問應指向明確,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探究,幫助幼兒把握重點,拓展思維,從而達成教育目標。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原有基礎、能力、教育活動的主題及目標,在設計問題時,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教學環節的銜接過渡處提問,使問題以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環環相扣。因此在提問上就要體現由此及彼,承上啟下。謝爾達科夫說:“思維以其固有的形式進行,謂之發展。”只有明確了整個教學內容的認識思維過程,才能明確自己的每一個提問,是旨在分析的還是要求綜合的,還是要求概括的,比較的,發現關系的等等。

2.提問要淺顯開放,讓幼兒“有話可說”

教師在提問時必須注意幼兒客觀存在的發展差異,特別要關注到幼兒個體學習方式的差異。不同的幼兒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所以,在活動中既要考慮全體,又要考慮個體。如果設計的提問比較開放就能引起幼兒共同關注,引起他們的興趣,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并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如:中班活動《有趣的昆蟲》教師的提問就比較開放,能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有動腦、動口的機會。如:教師在活動的第一部分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是什么小昆蟲?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幼兒對昆蟲的已有經驗各不相同,通過交流,每個幼兒都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回答,老師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以伙伴的身份和口吻與幼兒在同一平臺上交流、討論,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心情舒暢、愉悅,樂意打開心扉與教師自然地互動。

幼兒園課程指南中指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幼兒,著眼于最基本的經驗積累,使每個幼兒都能積累相應的體驗與感受”。所以,老師設計的問題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幼兒覺得“有話可說”,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獲得最基本的發展。

3.提問能引導比較,讓幼兒“有話能說”

在集體談話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要能引發幼兒對事物進行比較。比較是幼兒在了解和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的,通過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得出最終的結果。如:大班活動“我要上小學”,在活動中老師就運用了很多比較提問的方式。如:“小學的教室與幼兒園的教室有什么不同?”“小學生的課桌與我們的桌子有什么不同?”等等。老師通過帶領幼兒到小學里去參觀,幫助幼兒逐步了解小學生的生活,激發大班幼兒愿意上小學的愿望。因為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所以在集體活動時每個幼兒都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與大家進行交流,做到“有話能說”。

4.提問能引發討論,讓幼兒“有話敢說”

目前的提問模式化現象較重,有些問題對絕大多數幼兒來說沒有多少探究價值,不需要經過思考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幼兒也就沒有多大興趣。而引發討論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思維,使幼兒在相互討論中得出多種答案,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教師在活動中不斷變化著方式,從討論交流的形式到小組競賽的形式,老師把主動權給了每一個孩子,鼓勵孩子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在這里沒有對與錯,只要你有自己的理由,并能大膽的表述就行。因此,孩子們活躍了,你一言,我一句,想方設法要讓大家來認同自己的觀點,孩子們從沒有這樣自信過。在這里,老師放棄了“權威”,與和孩子一起表達自己的理由,更多的是傾聽、贊揚和恰當的引導。為孩子獨到的見解而歡呼,為孩子流暢的語言而驚嘆,抑或是為孩子不恰當的理由、不順暢的語言而疏導……在這樣的活動中,師生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讓每個幼兒“有話敢說”。

5.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同年齡段課堂提問的方法不一樣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幼兒,設計不同的層次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要求幼兒重新組合所獲得的信息來創造答案,這類問題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過思考回答,有助于啟發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相對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思考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可以幫助這些幼兒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幼兒年齡不同,提問的側重點不同。小班的幼兒年齡小,不善于表達,思維具有很大的直觀形象性,因此設計活動應從激發幼兒的情感入手,提出的問題要能貼近幼兒的生活,提問設計應簡單具體,具有啟發性、趣味性。

中班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也在不斷的發展,教師除了繼續激發幼兒的情感外,還要通過有效的開放提問來逐漸擴大幼兒的思維空間,使幼兒的認知結構更加清晰,也就能從中培養幼兒敢想、敢說的嘗試精神。激發幼兒豐富的聯想。

大班幼兒的主體意識很強,教師在組織提問時,要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條件。在設計提問時,要引導幼兒去積極探求真理,鼓勵幼兒發現和提出問題,從根本上改變提問中“生從師問”的被動局面。如:大班嘗試活動《看云說天氣》,在了解了云的部分知識后,教師提問“關于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幼兒就互相提問“云為什么會有變化?”“為什么到了暴風雪的時候云就走的特別快?”,幼兒紛紛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進行了交流。教師把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變成生生互動的環節,把“我”和“你”這樣一個垂直性的問題變成平行性的問題,通過幼兒直接參與提問設計,激發幼兒的獨立思考、大膽的探索,有助于對幼兒邏輯思維、判斷、推理能力的培養,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

三、取得的成效

教師巧用提問藝術,不僅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將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而且能不斷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引發幼兒思考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極大的提高幼兒思維能力、想象、創造力的發展。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同學課題研究總結

新《英語課程規范》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樹立以同學為本的指導思想。提倡同學參與、體驗、親身實踐、獨立考慮、合作探究。把英語課程定位在一個開放的體系上,讓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趨勢。作為小同學學習英語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同學,掌握好課堂教學,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實現培養同學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具有重大意義。

現將實施課題研究過程中措施、收獲與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提升素質

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優秀的教學方式和實用的管理方法互相借鑒,一起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學校特別注重英語教師內涵的不時提升,為此,學校積極發明條件,為教師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臺、交流平臺和實踐平臺,分期分批選派教師參與省、市級英語教育培訓,借鑒名校開展英語教學的先進經驗,積極參與外籍教師講授的英語語言知識培訓。多次聘請專業外籍教師來校講課,拓寬教師的視野,培養教師課堂自我調控的能力,教師將學到的東西和時用于實踐,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水平和同學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反復鉆研,辯證中學習,學習中優化,優化中提升。提升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同學的深度和力度。

二、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同學,注重素質道德教育

現代課程價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個同學的個性得到充沛的發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做到面向全體同學,正確實施素質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整體目標上不只僅是關注小同學知識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同學能夠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擁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要讓小同學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形成適合自身的學習戰略。換句話說小學英語教師一定要關注同學健康人格的發展,既要從事教學活動,又要從事教育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和時的給以道德教育。

三、多元化課堂評價,激勵每個同學發展。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確立以同學為中心和以學習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以同學為中心就是要求小學英語教師在教材選用和教法設計時,密切結合同學的生活實際,考慮小同學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考慮不同年齡段同學的學習要求與個體差別。這實際上就是按教育規律辦事,使不同的同學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英語學習的樂趣、自信,具有不同的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以學習為中心,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英語課上成知識傳授課,不要以教師的教代替同學的學。小學英語課一定要讓同學在活動中去學習英語,通過說說、聽聽、唱唱、玩玩等形式,讓小同學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

每月一次的主題活動,將同學所學知識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適合每個同學的個人特點,有的被評為歌唱小百靈,有的被評為單詞大王,有的被評為聽力小標兵等。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整體設計教學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英語課程目標依照能力水平分成3個級別。同時,英語課程規范又將課程目標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戰略、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描述。也就是每個級別都要以同學在上述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示作為發展目標。我們根據自身同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確定各年級的教學要求,每個學段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如優秀,良好,合格。這樣的設置有利于對各層次教學的指導,又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

五、打造和諧課堂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氛圍在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時比教法更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小同學的朋友、協助者的身份出現。尊重每一個同學,特別是關愛那些在英語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同學,要盡可能多地為小同學提供實踐英語的機會,鼓勵他們所做的嘗試,維護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活動中,增強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參與性,培養合作意識。

在英語課堂中,為了讓每個小朋友都有參與表達自身的機會,我們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和練習方式,例如,分組討論,同桌對話,一人對多人問答,搶答,我說你猜等。讓同學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學習,展示應用英語只是。讓學習發生在課堂上。國外的實踐已證明,合作教學已被廣泛應用于世界上幾十個大中小學課堂,對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同學的學業成果,促進同學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的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其實效令世人矚目。我們通過實驗也看到了教學效果的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小朋友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每個小朋友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六、發展自我積極發展

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的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發上都要突出以同學為主體的思想。面向全體同學,把課堂還給同學,讓同學把課堂變成真正學習知識的課堂自我展現的平臺。不要讓小同學在課堂上被動地學習。針對各個層次的同學制定合理的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兒童的天性才干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只有在活動中各個層次的同學才會獲得學習的成績感,才會鞏固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師生互動,讓同學主動學習,滿足各個層次小同學英語學習的需要。

篇3:《同學主體性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階段總結

新課程規范的基本理念是“以同學發展為本”,同學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讓同學有合作交流、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充沛體現出同學學習主人翁精神,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

“主體”只一而無二,“一”指的是同學,而保守模式的課堂教學,一是課堂上教師都是“一言堂”,牽著同學走,削奪了同學自主進行知識探索的權力,讓他們機械地獲取知識,容易使他們發生依賴的思想;二是教和學的方法由教師設定。教學是“滿堂灌”或“問答式”,課堂中只讓局部同學發表“高見”,多數同學是“視而不見”等。而主體性教學突破了保守的教學觀念,徹底轉變了課堂中教師和同學的角色,同學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指

導者和參與者。同學在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中自行獲取知識,不知不覺就增強了同學的勝利感、自信心,培養同學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發明性。

實驗又近一年,回顧進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以同學探索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能讓同學自主地、合作地、發明性地獲取知識,鞏固知識,促進全體同學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同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例如:教學“9加幾”的實際問題時,先通過合作動手擺小花,第一行擺了藍花9朵,第二行擺的黃花是5朵,再組織同學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黃花里有幾個?紅花有幾個?紅花的朵數是藍花朵數的幾倍?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探索中得出計算方法。

2、重視同學個性

在主體性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需尊重同學的個性,重視同學的學習興趣,允許不同的同學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同學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使每一個同學都獲得勝利感。例如:教學“5、4、3、2加幾”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紅花5朵,藍花4朵,黃花3朵,白花2朵。讓同學說出它們個是幾朵?再分別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培養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離不開實踐操作。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讓同學操作實踐。在教學中用實物、教具、學具讓同學通過拼一拼、折一折、畫一畫,同學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認識直角”時組織小組合作用兩個相同的三角板拼出直角,用不同形狀的紙片折出直角,再在點子圖上畫出直角,在這讓同學通過拼、折、畫中去掌握知識。

4、培養同學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1)引導同學主動地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在主體性教學把課堂還給了同學,鼓勵同學多問個為什么,有充沛的考慮時間,有自主探索的空間,能從各種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學乘法的有關應用題時,有道題是這樣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長是400米,在這讓同學通過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身想要知道的問題。這時同學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問題。

通過提問題的形式,激勵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2)培養同學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為同學搭建適當的自主探索學習的平臺。在教學中盡量讓同學在解決問題中獨立探索或小組合作尋求方法。例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以合作研討的形式來教學,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一起發現問題,培養起主動學習的能力。首先設計了一項分類活動,在分類活動中同學發現像44+38這樣的進位加法有困難,從而發生學習進位加法的興趣。然后研討44+38的算法有哪些?在研討后,同學交流算法時,出現了許多精彩回答,他們想出了好多種方法,以下是他們想到的方法:

生1:40+30=704+8=1270+12=82

生2:44+30=7474+8=82

生3:44+40=8484-2=82

生4:44+8=5252+30=82等……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完全把課堂交給同學,讓同學充沛體現出主體地位。

實驗只進行了二年,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大家一起的努力,已初見效果。我的教學觀念轉變了,同學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許多缺乏,相信在今后的不時努力和學習中會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