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術(shù)為載體促進小班幼兒生活習慣養(yǎng)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以信息技術(shù)為載體,促進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
中國有句老話“先入為主”,所以對剛?cè)雸@的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是幼兒從家庭生活過度到幼兒園生活的“必修課”,也是教師對幼兒進行教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小班是幼兒踏入集體生活的轉(zhuǎn)折點,也是進行常規(guī)教育的關(guān)鍵期。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確實,幼兒園的許多活動都是在生活中進行。因此,培養(yǎng)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本學期我們在上學期的環(huán)境暗示、兒歌引導、表揚鼓勵、反復練習等方法的基礎(chǔ)上,重點以信息技術(shù)為載體,對幼兒進行了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運用了兩種信息資源:網(wǎng)絡(luò)信息資源和自制信息資源。下面就來介紹兩種信息在在習慣培養(yǎng)中的運用。
一、洗漱
(一)洗手
我們班的孩子到了冬天就不愛洗手,每次都用水沖一下幾個手指就好了,有的幼兒就干脆不洗手了。但是天氣變暖后,孩子們就特別喜歡洗手,每次都要在水池前待上好幾分鐘,走進一看,卻發(fā)現(xiàn)他們在玩水,玩泡沫等等。于是,我借助孩子們喜歡看的巧虎動畫――小手洗干凈,讓幼兒知道洗手的步驟,洗手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動畫片在藝術(shù)形式上融視覺、聽覺、動覺于一體,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以濃縮的方式給幼兒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并以其兒童的畫面、音樂、語言緊緊地抓住幼兒的心。此動畫中不僅有洗手的過程,而且還將洗手的步驟編成了歌曲,巧虎邊唱歌邊洗手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在之后的洗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有的邊唱洗手歌邊洗手,有的邊看步驟圖邊洗手,動作快了許多,小手也洗得比平時干凈了。
(二)漱口
平時孩子們漱口時,總是會把自己的衣服、地面弄濕,有的甚至會將漱口水吐到他人的頭上,根據(jù)這個情況,于是我請了一名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好的幼兒拍攝了漱口步驟的照片做成了PPT,讓幼兒直觀的了解漱口的步驟,并且也起到了榜樣示范的作用,最后我還將漱口的步驟和方法編成了歌曲,幫助幼兒掌握和記憶。
二、如廁
在平時的一日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在平時上廁所的時候,會把小便弄出來,特別是男孩子會把小便弄在自己的褲子上,并且上好廁所之后個別幼兒不洗手;而女孩子上了廁所之后,盡管會用便紙來擦,但是擦拭的方法不對,而且她們會用很多的便紙,造成了一定的浪費,上好廁所之后也不沖掉。考慮到擦屁股這一動作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所以我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平時愛看動畫片,所以我給他們播放了巧虎的“我會擦屁股”,既滿足了他們的興趣愛好,又生動形象地播放和講解了如何擦屁股。在看完動畫之后,我對男女小便的步驟進行了總結(jié)歸納,男孩小便:脫下褲子至膝蓋處,面對便池,兩腿分開站立,肚子略向前挺,對準便池小便,便后提好褲子,沖凈馬桶,再去洗手。女孩小便:脫下褲子至膝蓋處,蹲在蹲坑上,便后拿衛(wèi)生紙擦拭前部后扔進蹲坑里,便后提好褲子,沖凈蹲坑,再去洗手。
三、進餐
(一)挑食
我們班大部分幼兒能明白吃飯不挑食的道理,部分幼兒表示以后再也不挑食了。但是飲食習慣不是很容易改變的,不挑食不是靠語言來證明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意志力不強,因此還是需要教師在進餐時不斷的督促,所以我將各種顏色鮮艷的蔬菜制成了PPT,并且結(jié)合兒歌《寶寶不挑食》鼓勵幼兒樣樣菜都要吃。在之后的就餐中,個別幼兒將不愛吃的蔬菜挑出來,旁邊的小朋友就會用兒歌來提醒他不應該挑食。
(二)掉米粒
午餐時,幼兒飯粒灑落在桌上、地上的現(xiàn)象較多。“大公雞和漏嘴巴”是很經(jīng)典的兒童故事,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所以我通過故事教學,讓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進餐習慣。這樣,平時在午餐時也能運用這個故事經(jīng)常提醒幼兒注意不做漏嘴巴。
四、穿脫衣服
(一)塞衣服
冬天的時候,衣服不塞進褲子里,露出肚臍眼,孩子很容易著涼,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在便后把秋衣塞進褲子里,我們發(fā)現(xiàn)個別能力強的幼兒基本可以自己塞衣服了,但是大部分幼兒由于衣服比較多或者動手能力比較薄弱還不會塞衣服。于是我們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小肚子露在外面會著涼的,并且通過示范和兒歌,引導幼兒如何塞衣服。并且在之后的一日活動中,將進步的孩子塞衣服的過程拍成視頻,讓幼兒觀看,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
(二)疊衣服
冬天孩子們穿得衣服比較多,睡覺前我們讓幼兒先把外套脫掉疊好放在小椅子上,在疊放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好多孩子不會疊衣服,有的孩子脫衣服的時候把袖子反過來了,所以她不會翻正;有的幼兒疊的不整齊所以放在椅子上就掉下來了。在生活活動中,我出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疊的整齊的衣服,一張是團得亂糟糟的衣服,讓幼兒感受和比較哪一張照片上的衣服看上去整齊。然后通過播放疊衣服的視頻,幫助幼兒掌握和鞏固疊衣服的方法。
當然,光靠幼兒園和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園配合。家庭是幼兒第一學校,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需要成人在教育上要求一致,特別是幾代同堂的家庭。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后,在老師的教育和同伴的影響下,生活已基本上能自理了,但一回到家卻又“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個小寶兩個樣,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難養(yǎng)成。為此,我們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了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意義、計劃及家長需要配合的事項,希望家長盡量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使我們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養(yǎng)成勤勞生活習慣對于提高學習成績非常有幫助
談談養(yǎng)成勤勞的生活習慣,對于提高學習成績非常有幫助
周冬秀
影響孩子成績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如:勤勞的習慣、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一心不能二用的習慣等等。在這些習慣中,感覺勤勞的習慣非常重要。我們教師普遍有個感覺:跟著父母生活的孩子獨立思考能力、自理能力、閱讀能力、組織能力比較強。而從小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生活的孩子,這些方面都比較差,相對學習成績也弱一些。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隔輩溺愛,爺爺奶奶一輩,因沒有了什么工作壓力,一心撲在一個小孩身上,怕小孩碰著、傷著,不讓動這個,不讓動那個,什么都要幫著孩子做,吃飯喂著吃,衣服幫著穿,作業(yè)幫著做......,造成這些孩子大多數(shù)比較懶惰:嘴不想多說,手不想多動,腦不想思考,學習用品不想、也不會整理,桌洞內(nèi)成天亂七八糟。因而也影響了這部分小孩的成績。相反,跟著父母的孩子,父母比較忙,每天與孩子一起起床,起床之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孩子的事情,往往照顧不全面。并且基本每天都在督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慢慢孩子不會依賴父母,自理能力越來越強。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做事勤快、速度快、效率高,在學習上這樣的孩子也是走在其他懶惰孩子的前面。所以,小孩子養(yǎng)成勤勞的生活習慣,對于提高學習成績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