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七法
教育隨筆: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七法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的啟蒙時期,也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時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環節中,教師如何滲透多種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幼兒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呢?
我們針對不同的教育情景、不同的活動環節和不同的教育對象,嘗試通過多種教育途徑,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環境熏陶法:幼兒園、家庭以及幼兒生活的周邊環境是孕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精神土壤,教師、家長及其他成人的一言一行對幼兒有直接影響,因此,我們注重為幼兒營造積極向上、有條理有秩序的精神環境,發揮其隱性的教育價值。其次,我們緊緊圍繞“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目標,從色彩、造型、內容入手,創設整潔溫馨、輕松舒適的物質環境。如,在活動室,我們設置“我會做......”“特別的我”、“寶寶吃得香”等生動的主題墻飾;在室外,我們將“果皮扔在垃圾箱”、“不隨地吐痰”等好習慣的要求與幼兒喜愛的卡通形象結合起來,張貼在樓道和院子里,在賞心悅目的教育氛圍中,隨時隨地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情感體驗法: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我們根據幼兒好玩、愛模仿的心理特點,創設相關情境,讓幼兒在感知操作、情境模擬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培養小班幼兒“能獨立進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時,我們設計“給娃娃喂飯”的游戲,先以情感滲透引導幼兒愿意自己吃飯,知道挑食對身體有害,再通過游戲中的實際操作,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餐具。又如情境表演《漏嘴巴的大公雞》、《小豬變干凈了》等,活靈活現的角色,栩栩如生的情節,再現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幼兒在自覺行動中得到情感體驗,由“知”生“情”,由“情”促“行”,激發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實際動手能力得以內化。
實踐練習法:提供各種趣味性的活動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互動中獲取“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有益經驗。如:為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幫助幼兒掌握自我服務的基本技能技巧,不同年齡的班級創設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自我服務區”:小班有“小腳丫”、“給娃娃喂飯”、“蔬菜水果有營養”拼圖;中班有“快樂刷牙三分鐘”、“我會洗手了”、“講衛生”迷宮操作板;大班自制“良好生活習慣棋”等等,同時我們還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如小班“我不挑食”、中班“我會刷牙了”、大班“疊衣服競賽”等。在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和主題活動中,幼兒不斷地進行實踐操作、反復練習,積累了有益的生活經驗,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務技能。
目標轉化法:靈活采用有效方法,將“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適宜轉化,使幼兒在愿學、樂學中達到教育效果。如:在中班,午睡前幼兒不能自覺整理脫下的鞋,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將“自覺整理”這一教育目標在時間和形式上發生一定轉化,在午睡前巧妙設計“為鞋寶寶排隊”的游戲,起初幼兒只是擺一排,后來練習分類擺,嘗試擺各種圖案,這樣一來,幼兒不僅養成了自覺整理鞋的好習慣,而且在饒有興趣的擺鞋游戲中大膽創新,自我服務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均得到發展。又如,我們將“標識”巧妙融入“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習慣”的教育目標中:小班活動區“彩色小腳丫”暗示幼兒進入娃娃家要自覺脫鞋;中班盥洗室“卡通驚嘆號”提醒幼兒入廁后要隨手沖廁;大班活動區紅色袖章表示“做值日”等。諸如“標識”這樣的直觀、可操作的方法都可以做為“良好生活習慣培養”長期教育目標的依托,通過暗示、提醒、強化意識等手段幫助幼兒遵循規則,養成好習慣。
教育滲透法: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各種教育契機,在觀察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小組、個別或集中的教育方法和多種教育形式,對幼兒進行適宜的教育。例如,在學習穿外衣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可以先通過故事《蘭蘭找紐扣》教育幼兒學會自己穿衣服,懂得保持儀表整潔;其次,在一段時間里,教師要在午睡起床后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幼兒隨機練習穿外衣,帶領幼兒邊說兒歌邊穿外衣:“抓領子,蓋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在《穿衣歌》中滲透穿外衣的要領;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小組實際練習,還可以進行個別指導,教師要在觀察中捕捉適宜的教育時機,及時引導,方可收效。
榜樣示范法:以他人的良好習慣、規范行為和所取得的成績影響幼兒,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觀察、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榜樣是無聲的語言”,通過具體化、人格化、典型化影響幼兒的心理,使教育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首先,教師和家長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旗幟”,要時時處處規范自己的生活習慣,為幼兒樹立正確榜樣,讓幼兒在模仿中習得好習慣。其次,發現幼兒中的典型正面案例及時樹立榜樣,鼓勵大家向他學習,幼兒之間的這種相互學習,以點帶面、以強帶弱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大班幼兒,以強帶弱學習整理書包;中班幼兒,以點帶面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等等。
評價糾錯法:幼兒沒有完全掌握自我評價的內部標準,總是通過成人的評價來界定自己、調整自己、發展自己。因此,成人的評價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例如;“你不挑食,身體就會越來越強壯了”,這樣的評價會增強幼兒的自尊與自信;面對幼兒的不良習慣,教師給予關心與期望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講衛生的好孩子,我們一起把香蕉皮扔進垃圾箱”,幼兒會在寬容、理解中自覺改正不良習慣。又如,在自制“生活習慣棋”、迷宮游戲中,我們蘊涵一定的評價指標,讓幼兒明白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區別,在積極的顯性評價中幫助幼兒不斷糾正壞習慣,逐步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這些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具體方法,各有千秋,側重不同,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師角色觀,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針對不同的教育情形、不同的教育對象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形成一套科學適宜的教育策略。
篇2:幼兒園教育隨筆《用心接納孩子》
幼兒園教育隨筆《用心接納孩子》
在我們幼兒園里第天都能看到家長接送時的身影,或急切,或匆匆,或悠閑┉┉但有一件事卻讓我一直不能忘記。那天早上,有位家長因孩子不愿來幼兒園,在的園子里對孩子又打又罵,甚至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最后竟揪著孩子的耳朵氣沖沖的把孩子送到班上,教師問孩子為什么不愿來時,孩子只不過是忘記帶他答應給小朋友的玩具了。到了下午離園時,這位上午還怒發沖冠的家長卻抱著孩子又親又哄,只一天時間,對孩子的態度出現截然不同的兩面,讓人啼笑皆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乏這樣的例子,愛孩子又常常受自己情緒的影響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打孩子,受痛的不僅僅是挨那幾下的孩子,更多的是成人在情緒低落時,感
篇3:幼兒園大班孩子越來越吵教育隨筆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越來越吵教育隨筆
眼看著孩子們即將畢業了,腦子了記憶著它們剛入園時哭鬧的樣子,到現在他們長高了,做事能力強,速度快了,孩子嗓門也大起來了,跑動的速度也快了,班里總是熙熙攘攘的。上課前我總是大聲的喊一聲,他們才靜下來。
一天一位實習老師幫我帶班,下午她向我反映:孩子們太吵了,喊破嗓子,叫他們安靜,可是總安靜不下來,該怎么辦?怎么兇他們呢?
聽完了實習老師的話,我陷入了思考,平時也有人說我不夠兇,可是我覺得出來兇應該還可以用別的方法來吸引幼兒,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或運動欲望。一味的兇,什么都不能,什么都不許,就安靜地坐那兒,像木頭人一樣,我覺得從幼兒身心方面來考慮都是不合適的。
于是我開始允許幼兒在活動中小聲交流,或小范圍活動。如音樂活動中自己找地方和同伴結伴跳舞做動作等,可是有時候,并沒有我想到的那么簡單,有個別幼兒會自由地穿梭,或故意搗亂,推擠邊上小朋友,引起告狀等等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我去向有經驗的一些教師那找到了一些辦法:1、加強幼兒常規方面2、讓幼兒有事情可做3、及時分析原因4、選派一些小隊長和值日生5、在孩子心里建立起威信。根據這些有經驗教師給的經驗相信我會一步一步加強認識對待大班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