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旋轉教學案例反思
“平移旋轉”教學案例反思
一、緣起:
20**年4月,我執教了一節“平移旋轉”的研討課。研討課結束了,但是有些知識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很多學生仍然沒有很好建構“平移”與“旋轉”的概念。筆者只能補充課時及時跟進。我不時翻看備課資料和學生的生成作品,一直在思考研討課的成功得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突破學生認知上的瓶頸。最近看了《小學數學教師》20**年7、8月合刊上《引導三年級兒童建構“平移”概念新探》(下稱《新探》)一文,收益良多,很多困惑豁然開朗。
二:回顧:
1、教學時間上的把握:
教材把“平移”與“旋轉”放在同一課時里,涉及到平移的定義、平移的判別、平移的距離、平移的方向、簡單的平移作圖、旋轉定義、旋轉的方向、旋轉的角度、旋轉的中心點、簡單的旋轉作圖以及正誤判斷等大大小小十幾個概念。要在40分鐘里面踏踏實實地落實上述眾多概念,筆者確實感到為難。實踐也表明教學過程時間相當緊張,或許時間上的緊迫也是學生未能透徹掌握平移與旋轉兩個概念的重要影響因素吧。
2、兩個情景的改進:
情境一:多媒體動畫演示電梯、風車、摩天輪、觀光纜車的運動,請學生根據運動方式的不同將上述運動現象分類。
筆者試圖引導學生體會平移與旋轉兩種運動,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生活中的運動千變萬化,老師特意抽取這兩種運動形式是否過于刻意?教師“幫扶”的痕跡確實太明顯了,這樣的“幫助”并沒有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你讓我分類那我就分類羅”(學生語),并沒有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稊祵W課程標準》(下稱《標準》)一再強調要“選取來源于生活中活潑生動的素材”,“體現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此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配圖新聞)上海音樂廳平移100米旋轉180°。學生看到如此新鮮的材料,思維活躍起來,紛紛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什么是平移?音樂廳怎樣平移?平移的距離怎樣測量?這么大的建筑物怎樣旋轉?。?.....他們所提的問題正好是本節課所要落實的關鍵知識點。教學的出發點和學生的求知點相吻合了,教與學并駕齊驅了。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平移的本質特征,我借鑒了《小學數學教師》20**年1、2月合刊上《三年級兒童對“平移、旋轉”概念的初步建構》(下稱《建構》)一文的一個情境(動畫展示)。
情境二:小船平移過程中,紅鳥與藍鳥的位置不改變,誰經過的路程長呢?
討論交流后,學生(但是只是寥寥可數的三五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教師概括學生的觀點后總結:看一個圖形移動了多少格,只需要看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
對此,《新探》作者產生了疑問:直接讓學生去思考整體中的某個點平移了多少格是否合理?從認知心理學上看,學生在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時,是很難想到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就可以了,而一般是去看整體的移動。筆者教學實踐中盡管多次引導學生(也可以說是暗示):平移時物體各個點移動的距離相等。但學生在填寫房子平移了幾格時,全班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誤把房子前后的中間間隔看作了房子平移的距離。學生的認知仍然是整體的。由此可見“紅鳥與藍鳥”的情境并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建構平移與旋轉的概念。
筆者欣賞贊同《新探》中“頭像”情境的創設,它以“故意出錯”的形式(頭像的五官移動的方向或者距離不同步導致頭像變形)形象生動活潑有趣地引導學生準確地解讀了平移的本質特征:平移時,整體的任何一個部分都要向同一個方向移動,而且距離相等。
3、計算機網絡技術輔助教學
《標準》指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而幾何教學如果借助于計算機將更為直觀生動。為此,筆者嘗試在網絡環境下讓學生充分搜索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資源庫和網頁(包括生活中的平移旋轉實例、平移旋轉技術在房屋整體移動中的應用),并且借助圖形設計軟件進行圖案的平移旋轉設計(如奧運五環、香港紫荊花區薇、國旗五星等)。實踐表明,這樣開放交互式的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有針對性地尋找自己感到困惑或好奇的資源,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要讓每個學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術并且充分地讓學生設計圖片搜索資源必然占用大量時間,非數學過程的時間大大增加。
三、反思:
1、教材的再度開發。
教材把“平移”與“旋轉”放在了同一課時進行教學,只是面向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教學方案。教師是否要全盆接受這樣的方案呢?“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標準》),教師完全可以針對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開設“平移”與“旋轉”兩個課時,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充分地討論探究。特別要提出,“平移與旋轉”是小學階段幾何保距變換中為數不多的兩個形式(另兩個是“鏡射”和“滑動鏡射”),我們不能隨隨便便浪費掉這樣的開發學生空間變換思維的寶貴機會。
2、什么樣的情境是有利于開展教學的?
《標準》一再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绷己玫那榫碂o疑有助于教學順利展開,但是什么樣的情境是有利于開展教學的呢?是否國家重點刊物上刊登的情境就可以完全照搬,應用于自己本人的教學活動中去呢?還是要提倡“拿來主義”,不要崇拜權威,關鍵看它是否符合學生的現有的認知水平,是否深刻地刻畫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否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是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
3、數學和其他課程的整合:
建立“平移旋轉”資源庫,豐富學生對于相關概念的把握,并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這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但是這樣的活動不應該占用本來就不太寬裕的數學課堂時間。筆者認為比較理想的方式是聯合計算機教師,開設“平移旋轉”專題,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圖案設計,并訪問教師資源庫或網頁。
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靈活地安排課時,選擇能深刻刻畫概念本質特征的情境,讓我們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或許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會更實在點,學生學得也更扎實點。
篇2:創設情境和新課導入法教學案例反思
創設情境和新課導入法教學案例反思
通過改行兩年多的教學和觀摩市級優質課,我對“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通過復習舊知識來導入新課
從復習舊知識來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并且在發現新問題時就讓學生明白要探究的目標。這種方式是很多老師常用的導入法,讓學生自己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鞏固了舊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明確了新受內容的重點和任務,從而學生們也會在懂與不懂之間積極尋找問題、探索答案,這種方式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導入新課
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運用了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就能讓學生通過觀察引發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利用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都要通過觀察操作、合作探究來讓學生們交流和完善。利用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導入新課,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在動手的同時積極動腦,即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增強了他們的學習欲。
四、聯系實際生活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熟悉的實例或身邊的某一現象導入新課,讓他們在學習新受知識前就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師問:這是什么?生:手機。師:你見過和老師一樣的手機嗎?你怎樣才能看到老師手機背面的圖案?……學生頓時會情緒激昂,搶著回答……
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來解決怎樣觀察物體這一問題。
五、用提問題方式導入新課
提問是我們課堂教學中通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啟發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我們有的教師就喜歡通過提出問題來導入新課,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我就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從鏡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怎么會是一樣的呢?為什么?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就會積極的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六、利用故事或謎語來導入新課
利用故事或猜謎語來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的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如在教學鏡面對稱時,我先讓學生來猜謎語:你走他也走,你笑他也笑……猜猜看,這是什么?生搶答:是鏡子。那么,鏡子和數學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知識,由此引出新課。
七、利用多媒體、插圖導入新課
在我們所用的新教材中,大多數的內容與練習都體現了圖文并茂的這一特點。那么,在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插圖來導入新課。如可根據插圖做成動畫課件,也可根據教學內容對課件進行改動等,利用電視、幻燈與錄音等手段加上老師的語言與生動的畫面相結合,就會讓學生走入情境中。簡明的圖畫與逼真的形象,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靈活多樣的導課方法,在我們小學數學中是不可缺少的,要選擇合適的導課方法就要先把握好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像我這種改行不久的年青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和完善教法,才能不斷的充實自我,用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篇3:小學數學優秀教學案例及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
南關小學馬立芬
學生的認知結構,只有在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完成。只有學生本人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人才現象清楚告訴我們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擺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一些有益地嘗試。
案例描述
一、學前準備。同學們格外有精神,老師可帶勁呢!1.觀察下列算式中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板書:因數末尾有0)出示:605024020師: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師:生1,生3合起來就是我們口算的方法(板書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進行筆算嗎?2.學生嘗試筆算并板演。3.小組討論: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樣嗎?生1:一樣。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生4:只是把橫式寫成了豎式……
二、巧用知識遷移,自主構建新知。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1.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106千米。師:讀材料,你能提出什么問題?2.生1:特快列車比普通列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3.生2:普通列車每小時比特快列車少行多少千米?4.生3:特快列車3小時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時呢?……5.學生思維活躍,學生踴躍舉手,出現課堂的高潮。6.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1)出示問題:它們30小時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個問題;生2:因為它有“各”字)板書問題:特快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數量關系,學生自主列算式。(3)觀察這兩道算式的因數有什么特點?(生: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4)溫馨提示:請同學們分組完成筆算,筆算時務必做到“快”、“靜”、“齊”。(見圖1)針對第一二組的提問:①3為什么和6對齊?②積末尾的2個0是怎么得來的?針對第三四組的提問:①3為什么和6對齊?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嗎?生1:十位上的3須和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三、創設情境,加深理解。師:下面,老師帶同學們到數學王國遨游吧!1.第一關:首先來到的是數學門診部,請你當醫生哦。(1)計算85106時,十位8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積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寫。()(2)計算22516時,積的末尾沒有0。()(3)65040=2600()先讓學生判斷(2)(3)格外小心,學生在思維定勢影響下,就會負遷移。師:當完了醫生,我們再去哪里呢?2.第二關:選擇超市。(1)400520最簡便的寫法是()(見圖3)(2)兩位數與三位數最小的積是()A、100000B、10000C、1000(3)5600乘50,積的末尾有()個0。A、3B、4C、5(4)50840,它們的積是()A、2320B、20320C、2032先讓學生去猜想,再筆算驗證。師:大家表現得真不錯,我們繼續前進吧!3.第三關:設計廣場,請你當小小設計師。()()=2400這里學生的興趣高漲,個個爭當設計師。師:完成了數學王國的旅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師生小結,暢談收獲。
案例反思:關于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么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2.為什么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并沒有復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志。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志。本課并沒有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題,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三、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