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狼和鹿》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狼和鹿》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2024-07-31 閱讀 6619

關于《狼和鹿》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瓊山三小陳瓊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展開想象來理解詞語,領會課文內容。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懂得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破壞生態平衡將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設計理念】

1.針對文本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讀中悟情。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對于小學生來說,不需要太多繁瑣,抽象的敘述,以讀帶講,邊讀邊思,讀中悟情,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多種形式的品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項比較,深入探究。抓住文本,通過對比朗讀,重點引導學生比較1、3節鹿群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順理成章地進入探究造成這原因的根本所在。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文。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狼和鹿》。(齊讀課題)

2、出示狼和鹿的圖片。說說你喜歡哪一種動物?為什么?(狼兇殘,貪婪,奸詐,狡猾;鹿乖巧,可愛,漂亮,活潑。)

3、小結過渡:看來,狼和鹿的形象在你們心中是根深蒂固了,人們總是對鹿喜愛有加,對狼痛恨有余。

【設計意圖】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個好的題目常常能為閱讀文本提供諸多資源。這一揭題方式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挖掘本文題目中的閱讀資源,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閱讀重點與閱讀指向,讓學生的認知與文本內容產生強烈的“反差”,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幫助學生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行為首先應該從閱讀文章的題目開始。

二、導出末端,設置懸念。

1、過渡:凱巴伯森林的居民也和你們一樣的看法,可是后來,他們對狼和鹿的評價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默讀課文最后一段,想想:這時人們用哪兩個詞來形容狼和鹿。

出示: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會發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會被糟蹋得這么慘;同時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傳染病對鹿群的威脅。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

3、“功臣”和“禍首”是什么意思?

4、為什么人們喜歡的鹿成了禍首,而人們痛恨的狼卻成了功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凱巴伯森林去查個究竟吧!

三、多項比較,深入探究。

(1)探究森林的變化

1、一百多年前的森林是怎樣的?后來的森林又是怎樣的?

2、請生自由朗讀第一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并在書上寫下自己的體會。

3、交流:

①、一百多年前的森林是怎樣的?

②、可是經過25年之后,凱巴伯森林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快速瀏覽課文,找找相應的句子,用波浪線畫下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讀出自己的理解,通過凱巴伯森林的兩次鮮明的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森林的巨大變化,因勢利導,這一切究竟是誰造成的?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些問題最能表達當時所有學生心中的矛盾,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探究的欲望。

過渡:是啊,同一座森林,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變化?它的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鹿群的變化)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說一說。

(2)探究鹿群的變化

交流:

1、出示句子:小鳥在枝頭唱歌,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

師:這時的鹿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活潑,美麗,健康,快樂,)為什么會這樣?學生回答。

總結:是啊,快樂中存在著危險,嬉戲時也要時刻提防。

2、后來鹿群又發生什么變化?請生再讀讀。

交流:A、數量變化:4千只

篇2:創設情境和新課導入法教學案例反思

創設情境和新課導入法教學案例反思

通過改行兩年多的教學和觀摩市級優質課,我對“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通過復習舊知識來導入新課

從復習舊知識來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并且在發現新問題時就讓學生明白要探究的目標。這種方式是很多老師常用的導入法,讓學生自己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鞏固了舊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明確了新受內容的重點和任務,從而學生們也會在懂與不懂之間積極尋找問題、探索答案,這種方式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導入新課

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運用了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就能讓學生通過觀察引發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利用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都要通過觀察操作、合作探究來讓學生們交流和完善。利用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導入新課,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在動手的同時積極動腦,即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又增強了他們的學習欲。

四、聯系實際生活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熟悉的實例或身邊的某一現象導入新課,讓他們在學習新受知識前就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師問:這是什么?生:手機。師:你見過和老師一樣的手機嗎?你怎樣才能看到老師手機背面的圖案?……學生頓時會情緒激昂,搶著回答……

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來解決怎樣觀察物體這一問題。

五、用提問題方式導入新課

提問是我們課堂教學中通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啟發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我們有的教師就喜歡通過提出問題來導入新課,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我就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從鏡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怎么會是一樣的呢?為什么?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就會積極的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六、利用故事或謎語來導入新課

利用故事或猜謎語來導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的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如在教學鏡面對稱時,我先讓學生來猜謎語:你走他也走,你笑他也笑……猜猜看,這是什么?生搶答:是鏡子。那么,鏡子和數學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知識,由此引出新課。

七、利用多媒體、插圖導入新課

在我們所用的新教材中,大多數的內容與練習都體現了圖文并茂的這一特點。那么,在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插圖來導入新課。如可根據插圖做成動畫課件,也可根據教學內容對課件進行改動等,利用電視、幻燈與錄音等手段加上老師的語言與生動的畫面相結合,就會讓學生走入情境中。簡明的圖畫與逼真的形象,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靈活多樣的導課方法,在我們小學數學中是不可缺少的,要選擇合適的導課方法就要先把握好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像我這種改行不久的年青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和完善教法,才能不斷的充實自我,用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篇3:小學數學優秀教學案例及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

南關小學馬立芬

學生的認知結構,只有在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完成。只有學生本人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人才現象清楚告訴我們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擺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一些有益地嘗試。

案例描述

一、學前準備。同學們格外有精神,老師可帶勁呢!1.觀察下列算式中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板書:因數末尾有0)出示:605024020師: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師:生1,生3合起來就是我們口算的方法(板書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進行筆算嗎?2.學生嘗試筆算并板演。3.小組討論: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樣嗎?生1:一樣。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生4:只是把橫式寫成了豎式……

二、巧用知識遷移,自主構建新知。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1.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106千米。師:讀材料,你能提出什么問題?2.生1:特快列車比普通列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3.生2:普通列車每小時比特快列車少行多少千米?4.生3:特快列車3小時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時呢?……5.學生思維活躍,學生踴躍舉手,出現課堂的高潮。6.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1)出示問題:它們30小時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個問題;生2:因為它有“各”字)板書問題:特快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數量關系,學生自主列算式。(3)觀察這兩道算式的因數有什么特點?(生: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4)溫馨提示:請同學們分組完成筆算,筆算時務必做到“快”、“靜”、“齊”。(見圖1)針對第一二組的提問:①3為什么和6對齊?②積末尾的2個0是怎么得來的?針對第三四組的提問:①3為什么和6對齊?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嗎?生1:十位上的3須和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三、創設情境,加深理解。師:下面,老師帶同學們到數學王國遨游吧!1.第一關:首先來到的是數學門診部,請你當醫生哦。(1)計算85106時,十位8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積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寫。()(2)計算22516時,積的末尾沒有0。()(3)65040=2600()先讓學生判斷(2)(3)格外小心,學生在思維定勢影響下,就會負遷移。師:當完了醫生,我們再去哪里呢?2.第二關:選擇超市。(1)400520最簡便的寫法是()(見圖3)(2)兩位數與三位數最小的積是()A、100000B、10000C、1000(3)5600乘50,積的末尾有()個0。A、3B、4C、5(4)50840,它們的積是()A、2320B、20320C、2032先讓學生去猜想,再筆算驗證。師:大家表現得真不錯,我們繼續前進吧!3.第三關:設計廣場,請你當小小設計師。()()=2400這里學生的興趣高漲,個個爭當設計師。師:完成了數學王國的旅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師生小結,暢談收獲。

案例反思:關于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么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2.為什么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并沒有復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志。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志。本課并沒有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題,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三、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