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分數除法數學課后反思

分數除法數學課后反思

2024-08-01 閱讀 3910

分數除法數學課后反思

分數除法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一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方法。如何推導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有多種方法。例如:利用商不變規律進行推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推導;利用逆運算關系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推導;聯系實際問題分析、推導等。

而教材選用的是最后一種,意在結合具體的情景,通過線段圖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學中,我習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例子歸納方法,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計算兩組比較簡單的算式,并且引導學生對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讓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發現一個數除以分數和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都相等。然后進行練習,學生學習效果也不錯,教學過程一切自然流暢。

清晰地記得去年教學此內容時,下課后,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一個數除以分數為什么要乘這個分數的倒數呢?”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還沒有講清楚呢?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教學,只是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歸納一個數除以分數和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相等,也就把計算法則作為一個規定硬性地塞給了孩子,而忽視了算理的教學,這種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閱教材,發現教材是通過畫線段圖讓學生來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學,忽視猜想、嘗試、驗證、歸納這種數學思想的滲透。如何讓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呢?既能讓學生明白算理又讓學生滲透這種數學方法呢?

經過仔細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學此內容時,調整了我的教學過程。我在學生猜想、嘗試、驗證、歸納出一個數除以分數等于乘這個分數的倒數的結果后,我拋出了這個問題:一個數除以分數為什么要乘以這個數的倒數呢?學生思考,討論。匯報時學生開始大部分圍繞因為結果相等來總結。此時我再結合線段圖對學生進行算理的教學,大部分同學們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孩子們高興地說分數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證明了我們猜想是正確的。

從這節課,使我感悟到,計算教學,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計算方法和盤托出,直接告訴學生,然后進行大量的訓練。可是這樣教學,盡管也能讓學生熟練掌握算法,但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這也是課程改革理念在計算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篇2:生活經驗跟不上《除法估算》教學有感

生活經驗跟不上《除法的估算》教學有感

當老師這么多年,覺得就數“估算”最難教了。倒不是說教不會學生估算方法,而是覺得學生生活經驗有限,難以教會學生靈活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例如今天教《除法的估算》,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教學生學會一位數除三位數的估算方法。”因為前面已經學過加減法和乘法的估算,學生已經懂得估算一般是先估后算,那么除法的估算也應該是“先估后算”,所以學生很快就懂得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先把被除數估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然后再除以除數。”

不過,實際應用起來,卻又不懂靈活運用了。因為,有些題目,他們不知道是用精算還是用估算。特別是題目中沒有提示說“大約是多少”時,學生就想不到用估算方法來解決了。例如三年級數學下冊“練習六”的第5、6題,題中沒有提示用估算計算,所以很多學生都是用精算。盡管精算也能算出正確答案,但是簡便的方法還是估算。

盡管講解后,學生才恍然大悟,但是,我覺得他們今后遇到這樣類似的題大都還是用精算的方法來解決的。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學生能懂的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懂得怎樣列式計算就已經是了不起了,他哪還會想到說用估算呢?所以說,教學生學會靈活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要先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3:小學數學研討課《用乘除法計算兩步計算解決問題》說課材料

一、教材分析

用乘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結合現實生活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在掌握了一些數與計算的知識后,學習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了解和熟練用乘除法計算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讓學生借助購物的生活經驗,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長智慧,長才干。

3、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審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熟練地掌握運用乘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三、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充分體現問題讓學生去揭示,知識讓學生去探究,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并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引入新課。新舊知識的聯接,為學生更好的投入到以下的學習任務中。

2、情景導入。一幅兒童商店里購物的情景圖貨架上擺有練習本、文具盒、熊貓、布娃娃、籃球等,邊上寫出了售貨員阿姨和小朋友的對話,給出了要求解決的問題,“你應付多少錢?”

3、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出要解決的實際問題“12元可以買3輛小汽車,買五輛小汽車,應付多少錢?”請各組同學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巡視,適當點撥,在學生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突出強調需要先解決的“買一輛小汽車用多少錢”的問題。各組學生交流匯報,教師評價之后。出示問題:“買一輛小汽車需要多少錢?買五輛小汽車要多少錢?”揭示解題的思維過程,我重點強調要解決“買五輛小汽車應付多少錢”的問題就應先解決“買一輛小汽車應付多少錢”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讓學生借助購物的生活經驗,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體驗到使用數學的樂趣。

4、鞏固練習。

五、課后反思

在這一節課上完以后,我覺得有些教學環節考慮欠缺。比如:在情境導入時我說同學們看看這幅情境圖,看看你了解了些什么,你會解決畫面上提出的問題嗎?在這兒處理的不好,如果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了兒童商店的貨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提出畫面上的問題,引出這節課探究的問題,學生不會慌亂,有的在看圖,有的在做題,說的比較快。

另外,在總結的時候,應該讓學生自己談談這節課的收獲,不僅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對所學知識也是一種鞏固,由于時間倉促,沒讓學生自己說出來,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遺憾。也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