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在課文教學中,如果脫離了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的理解,學生學起來是干巴巴的,失去了語文課的特點。在實踐工作中,緊緊抓住從理解課文的字詞句著手進行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幫助的。通過字詞句的理解,體會思想感情。課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理解重點字詞句著手。因為重點字詞句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通過理解重點字詞句,挖掘它的言外之意,言外之理。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透過字詞句的表面去探究其內涵的深意,感情色彩、寫作方法、修辭手法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想象,理解課文內容及其思想感情。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呢?特別是課文內容學生不是很熟悉的情況下,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如在上《雷鋒叔叔,你在那里》一文的時候,我很為難,班上的學生都不認識雷鋒,更不可能理解雷鋒精神了。如何讓學生理解雷鋒精神呢?如何讓學生理解文中不是尋找雷鋒,而是尋找雷鋒精神。我在上這一課的時候,先讓學生了解雷鋒的生平極其主要事跡,然后再學習課文。在學生理解課文時,我主要讓學生們通過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那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呢?我引導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想象來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第三節和第四節中,雷鋒在幫助他人的時候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想:雷鋒叔叔在抱迷路的小孩回家的時候,很艱難?
師:為什么說雷鋒會很艱難呢?
生:因為路很滑,不好走。
師:你從哪里知道路很滑呢?
生:從書上“那泥濘路上的腳窩,就是他的足跡”知道的,下雨了,泥路變成了泥漿路,所以路會很滑,不好走。而且,雷鋒叔叔當時身上肯定有很多泥漿呢。
生:當時雷鋒叔叔還看不清路,所以更難走了。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下著小雨,象有霧一樣。我是從“冒著蒙蒙的細雨”這里知道的。
生:老師,我想,雷鋒叔叔當時抱著個小孩,很重,很難走。走著走著,手就酸了。但也不敢把小孩丟在地上。
生:我想雷鋒叔叔雖然很累,可是,他會覺得很開心的。因為他幫助了迷路的小孩。
師:同學們都找得很仔細,都說得非常好。誰能把剛才幾位同學說的總結一下,說說當時雷鋒在幫助迷路的小孩時候的感受和想法?
生:雷鋒叔叔聽見有小孩在哭,他就尋聲找到了迷路的小孩,他決定送小孩回家。蒙蒙的小雨一直不停地下著,遠一點的地方都看不清楚。泥路上因為下了雨變得泥濘不堪,很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雷鋒叔叔小心地艱難地向前走著。路很遠,雷鋒叔叔手都抱得很酸了,可是,卻不敢松手。最后,雷鋒叔叔終于把小孩送回家了。雖然很累,但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因為他幫助了人。
師:說得非常好。那你們學習了這一課,你們覺得雷鋒叔叔是個怎么樣的人?你想對他說什么?
生:我覺得他是個樂于助人的人。
生:他很愛幫助他人。
生:我想對他說:您不怕困難幫助別人,我要向您學習!
生:我想對他說:您真是個樂于助人的人!
......
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蒙蒙的細雨”“泥濘路上”“背著年邁的大娘”“荊棘”“撒下的汗滴”等來理解雷鋒在做好事時的不容易,來理解雷鋒是個怎么樣的人,從而理解雷鋒精神。這樣,通過想象,學生們從通過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了課文。
篇2: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指導中年級學生課前預習
中年級的學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不僅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結構上;詞語的意思上,還要要求學生嘗試著理解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詞語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學生能把課文分為幾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第三、能根據自己預習的課文內容,在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到相關或者類似的知識。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預習《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己說說,你打算如何預習《人類的“老師”》?學生的回答大體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把課文分段等等,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令我滿意,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們還可以上網或者查資料,了解一下人類還有哪些發明創造與自然界的生物有關。”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多學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我們課堂上在進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寫在書上,課堂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收獲。
事實證明孩子的預習能力是很強的,課堂上經常有我出乎預料的情況發生,孩子們的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老師去發現、去引導。現在的網絡、科技這么發達,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這樣的課堂內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填鴨式”的教學,老師直接在課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自己學習、提問、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