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100以內數的數法數學教學反思

100以內數的數法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5170

100以內數的數法數學教學反思

在一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海底世界》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數的數量較小,學生學習得很輕松,不易出錯。第五單元《海鷗回來了》在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時,就有一些同學數錯,原因是數的數量增加了,排列次序混亂,學生沒有發現數的排列規律,沒有找到數數的正確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告訴學生答案不如教給學生數數的方法,我總結了如下幾種數法:

1、數一個劃掉一個,這樣數過的數就標上了記號,不會為排列混亂而擾亂視線。

2、先數出10個數圈起來,再數出剩余的。

學生在掌握數20以內數的時候,一開始看到這么多的數有數不過來的感覺,后來運用這些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南極小客人》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我讓學生打開第一個信息窗,數一數有多少只企鵝,學生大聲呼叫:“這么多怎么數啊?”我平和地說:“仔細觀察,耐心地數下去,你會成功的。”一會兒,學生爭相說出答案。又有同學數錯了,這使我想起了上學期11-20以內數的認識,那些方法對于100以內的數來說,不是太靈便,還有什么好方法能盡快的數正確呢?我總結了以下方法:

1、對于一堆一堆的數來說,可以一堆一堆的數,,數完了這一堆,再數下一堆。

2、有的數雜亂無章,沒有規律可尋,可以把在一條直線上的數劃到一邊,一條線一條線的把數分割開,一條線一條線的數完后,再回頭數一遍,檢查一下數得是否正確。如果數對了,兩個數相同,就開始做下一題,否則再數一遍,直到正確為止。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