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教學內容幾點反思
高中議論文教學內容幾點反思
近年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一線教師對高中議論文教學做出了很多積極有效的嘗試。在實際的議論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教給學生怎樣審題,怎樣搭建框架,怎樣做素材積累,怎樣借鑒高分例文的成功方法......大部分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寫一篇四平八穩的議論文沒什么大問題,但如何組織素材使其邏輯嚴密,如何分析材料使其體現深度等問題,則依然是長期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在落實應試技巧之外,我們也應當思考,老師舍此還能教給學生些什么,以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近幾年的教學嘗試來看,我認為以下這三個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議論文寫作水平。
第一,基礎邏輯學知識能夠引導學生合理組織材料,并進行充分論證。邏輯學是通過研究概念、命題等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懂得一些基本而又系統的邏輯學常識,尤其是邏輯學中對嚴密論證的要求,將有助于學生合理組織語言,體現完整、充分、明晰的論證思路。學生在論證某一觀點時,往往會陳述一則200字左右的事例,然后就匆忙得出結論,這使得論證過程既不完整又不充分,更談不上令人心服口服。此前,我曾建議學生讀過一些比較淺顯的邏輯學著作(如北京大學陳波的《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十五講》等普及型著作),發現對此有過研究的同學在議論文論證方面有十分顯著的先天優勢。這讓我看到了邏輯學常識在議論文寫作中所具有的潛在而又實際的成效,一直將邏輯學常識的介紹納入日常的教學環節。
第二,從很長時間的教學探索來看,社會心理學在學生分析事例的角度方面非常實用。若干年前引發社會廣泛思考的“小悅悅事件”,也同樣引發我對學生議論水平的思考。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作文中引用這則事例時都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道德優越感,用很犀利的文字批評“社會冷漠”,路人“道德敗壞”,因而要“呼喚愛心”......看多了這樣千篇一律的話語頗為膩煩,何不設想一下:“假如你當時在現場,你能保障自己不是那些被你唾棄的路人甲、路人乙嗎?”除了從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角度分析類似事件之外,我們就沒有其他視角了嗎,“批判冷漠”,“呼喚愛心”是不是僅僅就用幾句看似有力的字眼振臂一呼呢?學生引用的事例多是各種不同的社會現象,既然是社會現象,就會有很多分析社會現象的維度。這讓我想起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在分析“小悅悅”、“扶不扶”等社會現象時非常理性,它呼喚社會責任,卻因為“責任分擔效應”或“從眾”心理對這些冷漠的路人給予了適當的“了解之同情”,并沒有太過地苛責他們,那么如何突破這種“責任分擔效應”或“從眾”來“利他”,里面也有非常明確的建議。假如學生借助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來行文,必然會遠遠超越只從道德優越感寫作的同學。
第三,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比較淺顯的哲學著作(如柏拉圖《理想國》,笛卡爾《談談方法》、羅素《西方哲學史》、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哲學的邀請》等),這不僅僅是政治學科的任務,更是語文學科在議論文教學中所需承擔起的開啟智慧、啟迪思維的責任。林經緯談到翻譯《哲學的邀請》的心得時說:“哲學是一種僅僅屬于每個思考者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作為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問,它不是給予我們拿起和放下的東西,而是給予我們拿起和放下的勇氣,和拿起什么、放下什么的判斷力。它解決不了‘生命之重’,但可以幫助我們承受‘生命之輕’。[制度大全為您編輯]”這段詩意的表達,也正向我們呈現了哲學之于人的重要性。哲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沒有哲學的功夫做底子,議論文很難會有超乎尋常的識見。我在發現,那些哲學功底好的學生,其文章仿佛若有光,有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和才情,夸張一點地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好”,令讀過的人若干年后依然清晰記得當年感動。
總之,古人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講授邏輯學、社會心理學的一些常識,引導學生閱讀哲學類著作,看似有點“迂回”,好像與實際的高考應試技巧并不相關,不過,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角度等根本性的問題解決了,就會“本立而道生”。只是,思維能力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并不能憑空而生,是經過嚴格、長期的訓練而得來的,這需要一線教師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跳出單純的應試圈子,設計一些與此相關的教學內容(如果無法安排課時,也可重點向學生推介一些這樣的書),喚起學生對邏輯學、社會心理學、淺顯哲學問題的關注,從而用真正能提升思維水平的學問來解決學生在議論文中出現的思維問題,相信,正本清源則能事半功倍。
篇2:議論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和教
議論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和如何教
相對于說明文和從小學就開始學的記敘文來講,議論文學習的難度似乎更高一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議論文時多下工夫,幫助學生通過邏輯論證分析道理,在學生靈魂深處點燃思辨的火焰,從而幫助學生切實掌握這一類文章。
一、魚、漁之惑:尋找議論文文本教學的平衡點
議論文課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怎樣給予“魚”(直接教給學生議論文知識)和怎樣授予“漁”(教給學生掌握議論文知識的方法)的困惑。大多數老師會說,我們是在既授予“魚”也授予“漁”呀!可實際課堂教學果真如此嗎?
不可否認,在議論文文本教學中,離不開文體知識教學。這些知識是學習議論文的基礎,那么,教師該怎樣傳授這些知識呢?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先提出某些文體知識要點,再將這些知識點用所謂的理性分析來機械地切割文章的語言材料,然后從中提取出一個個冷冰冰的概念,再逐一印證這些概念的正確性。
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這樣的教學思路一定是無效的,也姑且不論這樣的教學是否合適,但應該進一步提出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對議論文的閱讀是通過這些僵化的知識來指引的嗎?教師這樣傳授知識對于學生的成長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在議論文教學過程中,既能教給學生文體知識,又能把對知識的理解建立在對學生習得能力的培養基礎之上,促使學生主動建構議論文知識框架體系,從而有效地將學生對議論文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實踐。因此,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在文本教學時應努力找尋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平衡點,既要給學生以“魚”,又要給學生以“漁”。
二、問題去哪兒了:文本教學中失去了應有的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們閱讀議論文的目的是了解文本作者對問題所持有的立場。在學習過程中,要么被作者的觀點說服,要么就心生疑竇: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要解除這些疑問,首先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問題意識的重視不夠,是現今議論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原本中學教材中議論文文本的選用就存在模式化問題,認為議論文只不過是簡單的告訴我們一定的道理,只要從中找到鮮明的觀點就可以了。殊不知,在真正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議論文有時是非常復雜的,不經過質疑根本不可能獲得想要的答案。也有部分老師會說,課堂教學中已經提出了許多問題,甚至達到滿堂問的地步。但實際上,許多老師的問題只不過是為了驗證文本知識,完成教學罷了,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識質疑。
篇3:高中議論文教學內容幾點反思
高中議論文教學內容幾點反思
近年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一線教師對高中議論文教學做出了很多積極有效的嘗試。在實際的議論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教給學生怎樣審題,怎樣搭建框架,怎樣做素材積累,怎樣借鑒高分例文的成功方法......大部分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寫一篇四平八穩的議論文沒什么大問題,但如何組織素材使其邏輯嚴密,如何分析材料使其體現深度等問題,則依然是長期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在落實應試技巧之外,我們也應當思考,老師舍此還能教給學生些什么,以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近幾年的教學嘗試來看,我認為以下這三個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議論文寫作水平。
第一,基礎邏輯學知識能夠引導學生合理組織材料,并進行充分論證。邏輯學是通過研究概念、命題等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懂得一些基本而又系統的邏輯學常識,尤其是邏輯學中對嚴密論證的要求,將有助于學生合理組織語言,體現完整、充分、明晰的論證思路。學生在論證某一觀點時,往往會陳述一則200字左右的事例,然后就匆忙得出結論,這使得論證過程既不完整又不充分,更談不上令人心服口服。此前,我曾建議學生讀過一些比較淺顯的邏輯學著作(如北京大學陳波的《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十五講》等普及型著作),發現對此有過研究的同學在議論文論證方面有十分顯著的先天優勢。這讓我看到了邏輯學常識在議論文寫作中所具有的潛在而又實際的成效,一直將邏輯學常識的介紹納入日常的教學環節。
第二,從很長時間的教學探索來看,社會心理學在學生分析事例的角度方面非常實用。若干年前引發社會廣泛思考的“小悅悅事件”,也同樣引發我對學生議論水平的思考。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作文中引用這則事例時都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道德優越感,用很犀利的文字批評“社會冷漠”,路人“道德敗壞”,因而要“呼喚愛心”......看多了這樣千篇一律的話語頗為膩煩,何不設想一下:“假如你當時在現場,你能保障自己不是那些被你唾棄的路人甲、路人乙嗎?”除了從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角度分析類似事件之外,我們就沒有其他視角了嗎,“批判冷漠”,“呼喚愛心”是不是僅僅就用幾句看似有力的字眼振臂一呼呢?學生引用的事例多是各種不同的社會現象,既然是社會現象,就會有很多分析社會現象的維度。這讓我想起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在分析“小悅悅”、“扶不扶”等社會現象時非常理性,它呼喚社會責任,卻因為“責任分擔效應”或“從眾”心理對這些冷漠的路人給予了適當的“了解之同情”,并沒有太過地苛責他們,那么如何突破這種“責任分擔效應”或“從眾”來“利他”,里面也有非常明確的建議。假如學生借助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來行文,必然會遠遠超越只從道德優越感寫作的同學。
第三,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比較淺顯的哲學著作(如柏拉圖《理想國》,笛卡爾《談談方法》、羅素《西方哲學史》、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哲學的邀請》等),這不僅僅是政治學科的任務,更是語文學科在議論文教學中所需承擔起的開啟智慧、啟迪思維的責任。林經緯談到翻譯《哲學的邀請》的心得時說:“哲學是一種僅僅屬于每個思考者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作為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問,它不是給予我們拿起和放下的東西,而是給予我們拿起和放下的勇氣,和拿起什么、放下什么的判斷力。它解決不了‘生命之重’,但可以幫助我們承受‘生命之輕’。[制度大全為您編輯]”這段詩意的表達,也正向我們呈現了哲學之于人的重要性。哲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沒有哲學的功夫做底子,議論文很難會有超乎尋常的識見。我在發現,那些哲學功底好的學生,其文章仿佛若有光,有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和才情,夸張一點地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好”,令讀過的人若干年后依然清晰記得當年感動。
總之,古人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講授邏輯學、社會心理學的一些常識,引導學生閱讀哲學類著作,看似有點“迂回”,好像與實際的高考應試技巧并不相關,不過,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角度等根本性的問題解決了,就會“本立而道生”。只是,思維能力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并不能憑空而生,是經過嚴格、長期的訓練而得來的,這需要一線教師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跳出單純的應試圈子,設計一些與此相關的教學內容(如果無法安排課時,也可重點向學生推介一些這樣的書),喚起學生對邏輯學、社會心理學、淺顯哲學問題的關注,從而用真正能提升思維水平的學問來解決學生在議論文中出現的思維問題,相信,正本清源則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