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對幼兒語言培養

對幼兒語言培養

2024-08-01 閱讀 9157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淺談對幼兒語言的培養

隨著21世紀的飛躍進步與發展,社會不斷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家長對幼兒園的期望也進而提高,尤其是對幼兒思維發展非常關心。語言在思維活動中的主要職能是參與形成思維,沒有語言,思維無法進行,而思維活動的成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出來。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構思能力、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的活動,對孩子的語言影響很大。語言甚至于滲透在各個領域當和一日常規生活當中。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呢?在教學主題課程活動和一日生活活動中。

一、一日常規生活中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一定環境及自然狀態下,幼兒受內在需要的驅動,自發自主進行的學習活動。教師創設學習環境,為幼兒提供符合年齡特點的學具、玩具,讓幼兒自愿、自由地進行活動。

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熱情發展開的,避免教師但方面直接的“教”。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在非正式活動正是通過一個比較寬松、自然的環境,讓幼兒在貼近生活的狀態下,自發自主地運用語言進行學習、交往的過程。

1、寬松、自由的環境,走近自然讓幼兒自由自愿說

孩子入園時都比較害羞,這時教師應善于為幼兒創設寬松的環境。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它體現了教師與幼兒關系上的平等,體現了教師對幼兒人格的尊重,這樣才能使幼兒有話敢說,有話愿說。

讓孩子走近大自然。孩子們聞聞花香,摘小花,觸摸小草,擁抱大樹,撿樹葉。孩子們會自言自語,也會大膽放松地與伙伴們分享快樂。

2、豐富、有趣的學具和玩具,讓幼兒可邊玩邊探索邊說。

教師為幼兒提供符合年齡特點的學具、玩具,讓幼兒自愿、自由地進行活動。孩子在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進行操作的探索過程中。完成幼兒的初步語言。

3、反復、多次的嘗試,讓幼兒練說。

在日常生活中多次的經驗的積累和反復的練習

才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每一天的餐點時間,我都會問孩子們:廚房阿姨做飯很辛苦,她們送飯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有禮貌的說一句什么呀?孩子門自然地說“謝謝阿姨”“阿姨辛苦了”。這樣每天都堅持,既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也多一次練習說的機會。在進行戶外散步的活動,遇到別班的老師和孩子的時候,適時地囑咐孩子禮貌打招呼。在看到興趣班的作業,和幼兒園內漂亮的環境布置,我會讓孩子細心觀察,都有什么事物?它們是什么顏色的,你覺得怎么樣?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說說。孩子一般會說“好看”好看,還可以用什么詞來說呢?“漂亮,真美麗”。這樣增加孩子的詞匯,也就有練習說話的機會。由此可見,一日常規生活給了幼兒更多說的機會,這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是相當有效的。

二、教學主題課程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教育教學活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師生活動及同伴互動的幼兒學習活動。一般以集體方式進行,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集體進行。

在幼兒園中,同伴之間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是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的主要途徑。年齡越小的幼兒越喜好模仿,當老師說出一個較好聽的詞時,他們就會跟著模仿,當伙伴之間出現措詞不當的時候,幼兒會學習或糾正伙伴的錯誤,教師可借此機會傾聽幼兒、引導幼兒運用正確、規范的語言進行表達,并逐步使幼兒養成愿說、學說、樂說的習慣。

1、主題、生活的經驗,讓幼兒愿說。

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于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通過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說的練習與幼兒在主題生活中獲得的體驗,使幼兒在正式的數活動中有話要說,有話愿說。例如:小班語言綜合活動《會變的圓圓圈》中。提供了水、盆、牙簽、墨汁、和肥皂液這些材料。開始可以讓孩子自由發言,說出這些在生活當中接觸的日用品的名稱和作用。師不急著做歸納,而是示范操作有圓圈的水盆,啟發幼兒,“牙簽、墨汁、和肥皂液,這些東西在水里會變出許多會變的圓圓圈,你們知道怎么變出來的嗎?”請幼兒自由討論。在課程中……孩子們對日用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一點生活經驗,孩子們就會很樂意去說。

師示范后,讓幼兒參與操作。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帶著好奇一邊操作,一邊自言自語,然后驚喜的笑著,說著。通過親自操作,幼兒感受到探索科學的快樂,并且樂意把自己的快樂與伙伴們分享。

2、自然、形成的習慣,讓幼兒會說。

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是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幼兒在交往中會調動已有經驗,運用語言技巧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幼兒會說。因此在教育教學主題活動中,我們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經常進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動,這些活動需要幼兒與同伴進行討論、協商,需要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根據同伴的態度和行為,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幼兒在交往中感受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逐步養成說的習慣,切實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去年,我帶的大班有個說話結巴的孩子。每次上課回答問題,因為比較急,說話就結巴。我觀察了幾天,他不是反應慢,而是由于思路跑得很快,急于表達,才結巴。我鼓勵他想好了理一下,慢慢說。說錯也沒有關系……為了讓他能更大膽地說,我就經常有意地在游戲中設計開放性的提問。答案是多元化的,鼓勵孩子天馬行空想象。平時也經常和他開玩笑,多給他們一個笑容、和肯定的眼神,讓孩子喜歡說話,善于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和大家分享。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他慢慢地會地說話很流利。于是,我又讓他試著把知道的有趣的事情說給身邊的同伴聽,一個學期下來,發現他其實善于說故事,是個能說會道的孩子。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語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躇而就。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呢,要在教學主題課程活動和一日生活活動中。

喚起幼兒注意不斷提高自我,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培養小學生數學語言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語言

操作是學生動手、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在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看、涂、想、說”進行。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引導學生觀察,1、多種不同的分法;2、一共分成幾份?3、每一份的大小怎樣?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通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可以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兒童的數學語言得到強化。

總之,小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它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聽說能力。

篇3:運用詞語比較辨析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運用詞語比較辨析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后面練習上安排有很多詞語語言的習題,可見語言能力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安排好詞語語言訓練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下面我就運用比較辨析法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訓練的一些拙見,僅供同仁參考。

一、比較辨析詞語意義上的細微差別,培養學生使用詞的準確性

這類詞語大都是同義詞或近義詞,它們大都是為了準確地反映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精密地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情、態度,認真分析作者的用詞良苦的心理,培養學生準確用詞能力。

二、比較辨析詞語感情色彩上差別,提高學生語言欣賞效果

感情色彩的詞有褒義、貶義和中性詞之分。表達作者對事物肯定,喜愛、贊美、尊敬的感情的詞是褒義詞;表達作者對事物的否定、厭惡、貶斥、鄙視的感情的詞是貶義詞,有些詞不表達作者對事物的褒貶感情的詞叫中性詞。進行這類詞語的比較辨析,更能準確鮮明地表達思想,提高語言欣賞效果。

三、比較辨析詞語在修辭手法上的細微差別,提高學生錘煉語言能力。

文章中有的為了寫景狀物,也有的為了表現事物的特征,常常借助了一些修辭手法來表現。學生學習時只知道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但不知這些修辭手法的妙用。教師在講解這些詞語時,要聯系作者的用意及修辭手法的作用,來陶冶學生錘煉語言能力。

培養學生語言訓練能力是多方面的,從我多年教學的經驗來看:指導學生運用詞語比較辨析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訓練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