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就這幾招就能讓寶寶對讀書感興趣

就這幾招就能讓寶寶對讀書感興趣

2024-08-01 閱讀 2177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就這幾招就能讓寶寶對讀書感興趣

現在親子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隨之而來的會有很多問題,例如寶寶對閱讀沒有興趣,不好好讀書,對讀書失去信心等等。那么帶著寶寶去讀書要怎么做才能提起他的興趣,也不失去信心呢?就看一下幾點吧,保證就可以讓他樂趣增加。

首選,用夸張的語氣來學習

這招。絕對管用,媽媽跟寶寶去讀書的時候,媽媽可以在語氣上來調節氣氛,帶動寶寶的注意力。

還有種愉快的態度

在故事的時候媽媽可以用很開心的態度,不可以不帶任何的表情來給寶寶講故事,還有在講故事的時候不能強迫他去必須把這個故事個聽玩,那樣他會感到很煩惱,也就對閱讀任何都沒有了信心。要是寶寶想走開,那么媽媽就沒有必要很生氣的樣子,有專家認為,學習是強求不來的,要隨著寶寶的愛好,要有個愉悅的心情來閱讀,從這過程中享受親子共讀的時光,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夸張的肢體

在給寶寶講故事時,媽媽可以帶些動作,用一些跨長的動作來形容這個詞語的意思,這樣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讓寶寶能夠理解其含義。例如:“這只是公雞(手指公雞),公雞(在公雞圖上再點一下),公雞的好朋友在哪邊(以手指沿公雞的圖案旁邊畫一圈)”

在給寶寶閱讀時,只要是繪聲繪色的,就很容易吸引寶寶注意力,從而寶寶也對意思很容易理解。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來教育寶寶的閱讀能力的,希望父母能夠很好的利用這些來教導寶寶。

2-3歲幼兒的認知閱讀

2-3歲的孩子特點是好動。好奇。他常常說話的時候還伴隨著動作。對未知的事物有著探索欲。媽媽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幫助孩子學習認知閱讀的閱讀技巧。比如用卡片,拼音,游戲等手段。另外就是親子閱讀,選擇合適的圖書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1、選書貴“精”不在多。給孩子的書不能太多,每種選取1-2套就可以了。科學認知圖書最好是選那些有真實圖片、照片的書籍。童話書要選擇故事簡單有趣,圖片優美,顏色鮮艷,可刺激孩子的感官。識字讀本和實物認知書也必不可少。

2、父母分工,共助親子閱讀。親子閱讀不僅僅是母親的事情,只有父母通力合作,做好分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特質的不同,母親比較適合給孩子念親子故事、兒歌、童話;父親比較適合與孩子一起做游戲、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

3、善用身體語言。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時,不要忽視身體語言的利用。模仿是孩子學習的主要方式,父母可以將書中的內容用豐富的肢體語言來表演給孩子看,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并能激發他的想象力。

4、書籍可是很耐看的,有一種閱讀方法叫做“一書多齡閱讀法”,也就是一本書不僅在孩子這個時期可以看,他可以適應很多年齡層,不是書會變化,是孩子根據成長經驗的不同,對書的內容理解也不同了。并且也有能力對書中的一些內容進行實踐了,多讀幾次還是挺有好處的。

給寶寶講道理的三個方法

兒童專家指出,其實寶寶在兩歲大左右就可以懂得爸爸媽媽的意思,知道什么批評,什么是贊揚,也知道誰對他好,誰喜歡他這些事情。爸爸媽媽在給寶寶講道理的時候,要掌握方法和技巧,這樣對寶寶教育才有益,更有利于寶寶形成良好的性格.

爸爸媽媽給寶寶講道理的3個方法。

方法一,抓住孩子切身體會講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經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丫丫不到1歲時,對家里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媽媽怎么解釋都無濟于事。有一次,她剛摸到碗沿時被燙了一下,媽媽告訴她這就叫“燙”,于是她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里的蒸汽時,媽媽就告訴她“白氣也很燙”,還帶她走到電飯煲邊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方法二,言傳身教代替說教道理

孩子可能聽不懂復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范能使他們了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方法三,面部表情表達傳遞道理

寶寶其實非常善于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丫丫不愛吃青菜,媽媽板起臉來告訴她,青菜必須吃。她看著媽媽的表情,低著頭也不高興了,抓起媽媽的手就咬,這時媽媽告訴她手被咬疼了,表情痛苦。丫丫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媽媽的手,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青菜,但是也含在嘴里。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反饋總結:

在給寶寶進行教育,爸爸媽媽要講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命令甚至是指責。爸爸媽媽要抓住孩子切身體會講道理,言傳身教代替說教道理,面部表情表達傳遞道理,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寶寶接受的觀念,懂得你講的道理,這樣寶寶才能更聽你的話。

巧說話,讓寶寶不再和你“對著干”

當寶寶長大了以后,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喜好和惰性,還有興趣,所以有的時候家長的命令不一定會管用,如果家長不加以限制,那他們就會毫不顧忌的按自己喜歡的來,不顧后果,例如,當你讓孩子去吃飯的時候,他肯能還在玩他的玩具,或者媽媽叫了好幾遍,才拖延著來了。那么我們如何讓寶寶不在“對著干”呢?1、和寶寶說話要巧妙。父母常命令孩子“不要跳”、“不要爬”、“不要吵”,其實,父母應該明確指示孩子,你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看到看到孩子爬高,你可直接叫他“下來”,他們吵鬧,用“安靜”來取代“不要吵”,效果會很不同。父母不要直接問寶寶“洗臉了嗎-”、“吃飯了嗎-”、“功課做了嗎-”,更不要責問,不要懷疑,而是換一種肯定和認同的方式去問:“功課一定做完了,對嗎-”即使孩子沒做,他回答的心情肯定不一樣,可能還會有些內疚。時間到了,孩子還未刷牙,換個句子:“你要先刷牙還是先洗臉-”這樣寶寶必須選擇一個,心理就沒有抵觸情緒。

2、適時的鼓勵特別重要。在孩子沮喪的時候,或者是在懲罰過后,要讓孩子知道。爸媽還是一樣愛他。鼓勵不要事先預訂,而是給他事后的驚喜。父母不要用“如果你……我就……”來當作獎勵的條件,否則孩子再得到獎勵后就難以維持原來的好行為。動物園的海豚每一次都會盡全力去做最好的表演,因為它不知道訓練師幾時會賞它吃的。

3、懲罰的方式要科學。懲罰的意義在于讓孩子清楚和了解他的不好行為會讓他“不舒服”。例如孩子打人,罰他面壁、獨處、不能玩游戲,幾次后,同樣的處罰讓他覺得不舒服了,從此“不要打人比較好。”處罰不是讓孩子害怕,很多家長只是嚴肅,卻不嚴格,其實應該講到就做到。比如,孩子要求買東西,如果不允許,就得堅持,不能經不起孩子的撒嬌,改變初衷,讓孩子得逞。孩子更了解你,因為你每次都是這樣。打罵累積下來,你的孩子只會越打越頑強,再不然就會變成懦弱的人。

4、說一次就要做到。對孩子提出他力所能及的要求時,必須要求他第一次就做到,不要因為心軟破例。比如,孩子在看動畫片,媽媽讓他洗漱就寢,孩子仍雙目盯著電視不理會;過了一會,媽媽提高聲音再次命令,孩子仍若無其事,但在媽媽做第三次“警告”時,孩子即刻動身刷牙去了。為何孩子不在第一次被叫的時候就行動呢-這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媽媽的教導方式,知道只需在第三次被叫時才行動,可以拖延看片,又免受罰。寶寶比父母要厲害,他更了解父母,知道你總會在幾次過后才施罰。因此,要避免寶寶利用你的弱點,就要堅持說一次必須做到的原則。這個技巧還可以用到讓寶寶吃飯、寫作業、穿衣服、起床等各種生活習慣的培養上。

5、讓寶寶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管父母是否愛孩子,但如果孩子感覺你不愛,你就是不愛。上一代父母做不出的擁抱,我們要勇敢做;每天看到孩子,告訴他你愛他。對孩子要有大量的肢體接觸,例如擁抱、摸頭、拍拍肩膀等,因為人與人之間肢體上的接觸,感情會比較好。這個媽媽比較容易做到,爸爸也應該做。

讓寶寶養成聽話的習慣,不僅對他自身有利,對家長來說也省心,千萬不要心軟,縱容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寶寶無法從語言行為上看內心,他只是從結果上來判斷可不可以,第一次,不可以,在試第二次,第二步不可以,以后就成習慣了,假如第一次可以了,那么第二次還會更甚,但是也不是要家長完全的軍事化管理,也要注意下方法,讓大家都開心,而又達到了目的,豈不皆大歡喜

引導寶寶做人與做事

現在的還對父母來說就是掌上的金豆豆,要什么就買什么,吃穿都是不用他們動手,父母也是往往把最好的都給他們,都是想辦法來讓他來高興,寶寶都在小的時候,他對什么事都是很好奇,也不會想很多,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在獨生子女中,他們的玩具,都是每有人跟他們搶,他們也體會不到跟別人一起玩玩具的樂趣,要是突然有個人跟他搶玩具他還覺得很好。然而他也不會很懂得跟別的人謙讓,很容易跟別人發生很多的爭執,這樣就不會很好的跟其他的朋友一起來玩,父母就要從下跟他一起去培養,更讓他懂的什么是謙讓。

首先要消除了寶寶心里的一個概念,眾人為我的心理

現在父母都會吧小孩子當做是自己的所有,在父母眼里就是個小太陽,在爺爺奶奶的眼里就是整個地球,什么事都要圍繞他來轉,要什么就買什么,時間長了小孩子的心里就會產生了一種大家都會什么事都會讓著我的,在吃不到自己想吃的東西時候,就什么也就跟家人要,在家里,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生活中,家里要是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會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長沒有意識到,什么東西都是大家一起來分享的,不是讓小孩子一個人去獨占,看電視時,孩子往往喜歡獨占電視,家長可和孩子輪流看自己想看的節目,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在孩子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意識到其他人的存在,是培養孩子謙讓品質的關鍵環節。

其次,要讓寶寶懂的什么是謙讓

要想讓寶寶樣成很好的品德,一個很好的環境對他來說是很重要,都說寶寶的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家庭教育對小孩子也是很重要,影響很大,經常讓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讓孩子逐漸學會關心別人,遇事謙讓別人,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經常給予肯定。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寶寶良好品德的形成,能夠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

最后,教會寶寶要學會謙讓別人,謙讓朋友

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來說都會讓小孩子懂的什么是謙讓。就像在家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小孩子學會給長輩盛飯,拿筷子等,要是加里有朋友來玩,就要懂的把自己的好玩的玩具拿給自己的朋友來玩,在坐車的時候,有人要是給自己讓座位的時候,要先看看自己的周圍有么有比自己更需要坐座位的小朋友,

在孩子懂的了謙讓的時候,父母也可以稍微的表揚下他,你真懂事,要學會做好榜樣奧,這樣的話,經常這樣表揚他,能夠促使他會做的更好,更要教會它怎么做才能使被人能夠歡迎。

不是有人這樣說過嗎,做事前,先做人,所以說,父母就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他會給孩子很多的做人知識,也會教孩子學會該做什么事,讓寶寶為一個走到哪里都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篇2:創建讀書環境誘發興趣師生共閱讀

創建讀書環境誘發興趣,師生共閱讀

內容摘要:筆者就自己寫的這篇論文,首先通過簡要介紹自己所在的學校的“閱讀史”以及近段時間,我對對“閱讀”的領悟和心靈受到的感觸,引出“營造書香校園”的背景;分析了我校“營造書香校園”的目的和意義;再從“自己班級所開展的課外閱讀展示活動的準備工作”、“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的意義”、“主要實施途徑”、“配套活動安排”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本班的“營造書香校園”的具體措施;指出我班“營造書香校園”所取得的成績,來闡釋課外閱讀的有利影響。造“書香校園”,是學校的理想追求。我們要讓讀書、思考成為校園的一種風景。與經典同行,為生命閱讀。我們要緊緊抓住書香校園創建活動的契機,營造書香校園,讓孩子們在書的世界里,和教師們一同去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文化、閱讀精神;通過閱讀,讓教師和學生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填實自己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享受閱讀的樂趣。造“書香校園”,是學校的理想追求。我們要讓讀書、思考成為校園的一種風景。與經典同行,為生命閱讀。我們要緊緊抓住書香校園創建活動的契機,營造書香校園,讓孩子們在書的世界里,和教師們一同去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文化、閱讀精神;通過閱讀,讓教師和學生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填實自己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享受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共同閱讀悅讀無極限誘發興趣

我們的學校方興小學,是一個彌漫書香的美麗校園。我校秉承“博學、求真、和諧、進取”的校訓,竭力追逐“快樂讀書、幸福成長”的特色發展之路,將書香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立校之本,讓閱讀成為促進學校品質發展的引擎,把“悅”讀融入師生的學習生活中,書必將是學校光明前途的奠基石。對此,學校領導和師生都很重視課外閱讀。

作為農村小學,我們著力培育酷愛讀書、人格健全的書香少年,塑造高雅氣質、博學多才的書香教師。在新津縣,我們的學校一直都以“這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深受各級領導的美譽。筆者對創建書香校園,有了較深層次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一、創建讀書環境,師生共閱讀。

我們學校有溫馨的教師讀書室。當你步入方小,你會被一種書香所深深地吸引。走進教師讀書室,好像置身于溫暖的家中,舒適的沙發,明亮的桌椅,各種教育書籍。每每休息時,總有老師來到這里,和這無聲的老師促膝交流,它們給教師們無限啟迪。有時,老師們拿著本子、試卷等在這溫馨的港灣專心地批改。他們是在享受這里的一切。操場上綠油油的草坪和郁郁蔥蔥的樹木,以及孩子們拿著自己喜歡的書在樹下盡情地馳騁在書的世界里,這里處處呈現了生機盎然;各種標示牌也充滿了智慧的凝結。一切都是如此和諧,一切都富于生活的意義,更創建了濃郁的書香之氣……精彩生動的教師和學生齊讀書的活動,已成為方小的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在學生的閱覽室里,有數以萬計的各種圖書,教學樓走廊里的書柜,給全校師生提供了豐饒的知識源泉。姚教授在專題報道上寫道:“在方興小學,一溜學生坐在教室外階沿上讀書。其中有兩位學生在共看一本書,一位捧著書,一位在旁看,旁邊的那位可能看完了他們共同看的那一頁,他要用手去翻后面的內容,而那位拿書的同學用手指著書中的內容讓他細看,從旁的同學馬上靜下心來,順著拿書同學的手指看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兩個人又達成了默契。這是一幅多么溫馨讀書的畫面,隨時能靜下心來讀書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