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美術欣賞
美術欣賞是人們對美術作品的感受、想象、體驗、理解、選擇和接受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精神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欣賞者根據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經驗來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作品的內涵產生情感共鳴,從中感受到審美愉悅。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有助于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促進幼兒知、情、意、形和諧發展,促進幼兒思維想象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的形成;同時對于培養幼兒觀察力和創造力,也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組織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時,從活動的準備、程序的設計到活動的組織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做好充分的活動準備。
首先是要分析幼兒因素。幼兒是欣賞活動的接受者和體驗者,他們在意志、性格、智力興趣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因此,要求教師在深入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美術欣賞活動。其次,是分析活動內容。教師應對所欣賞的美術作品及相關內容(包括作品的主題、類別、形式、藝術特色、創作意圖等)進行深入研究,取得全面深刻的理解,然后提出明確的欣賞活動的目標。再次,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欣賞環境,齊備欣賞活動所用的有關用具(如:掛圖、實物、幻燈片、錄像帶等)。
二、要為幼兒創造活動氣氛。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個由欣賞者對美術作品有關信息進行分析、理解、選擇、接受等多環節構成的復雜認識過程。教師必須加以科學引導,以便充分調動幼兒進行美術欣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切實突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育活動指導原則,為幼兒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和調動幼兒參與美術欣賞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在活動過程中,應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幼兒個人的意愿,給幼兒自己選擇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的自由,避免把老師的意志強加于幼兒。
2、給幼兒提供寬松的心理環境,創設舒適、和諧的精神氛圍和自由表現的空間。
3、尊重個別差異,接納不同水平,不強調橫向比較。
4、針對幼兒在欣賞學習中的困難和需要,恰當地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適宜的引導。
三、欣賞活動的組織形式。
在欣賞活動中,要盡量采用直觀效果較好的大幅畫片、幻燈片及實物,或質量較好的光碟和錄像帶等,以便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組織形式可分為專題專課欣賞和結合其他課業隨堂欣賞兩類。前者可用組織欣賞游戲、舉辦小型幼兒畫展,或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教育活動手段幼兒觀賞等;后者可結合繪畫或手工活動穿插一些相關內容(如:民間工藝品,幼兒美術作品等)進行欣賞。當然,欣賞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選擇和使用。
四、運用對話法引導幼兒欣賞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話雙方的關系應是平等的,教師不能強求幼兒接受某一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而應想方設法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讓幼兒有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活動。
2、教師自己要首先對作品進行分析,領悟其內涵,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與作品進行“對話”。在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時,當好幼兒與作品之間審美期待的中介和橋梁,而不能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幼兒的感悟和認識,應著力引導幼兒通過比較、討論、交流、思考等,獲得最直接的美感體驗。
3、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提問、討論和交流,鼓勵幼兒發表各自的見解,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充分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進行美術作品欣賞時,還可以就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手法、同一畫家不同的繪畫作品、畫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比較,找出差異,加深理解。例如:同樣是馬,徐悲鴻的水墨畫《奔馬》和馬克的油畫《藍馬》,在造型、設色、構圖、表現手法等方面截然不同,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使幼兒在一系列具體直觀的觀察比較中找出正確結論,并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主動去理解、去體會、去感知藝術作品的審美特色,逐步提高審美的能力。
總之,美術欣賞活動的指導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單獨運用某種方法,也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獲得更加理想的活動效果。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2: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培養學生審美素質
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美育是學生在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別是美術欣賞教育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明確了學美術不是為了培養“大畫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體素質。在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小學美術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美術教學中,提高欣賞教學的地位,在廣大教師的教學實施中又如何呢?據不完全調查,大部分教師非常重視繪畫課的教學,手工課則選擇較容易的內容教,對于欣賞課,大部分教師則是一跳而過,理由是:一、教師本人也不知怎樣欣賞或不知道該怎樣讓學生欣賞;二、欣賞反正不重要。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更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才能達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
如何在欣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讓學生主動參與,真正達到欣賞教學之目的?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欣賞備課要貼近學生實際教案實用好用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發現學生對所欣賞的作品提不起勁看,就是認真的同學,也沒有了欣賞的激情,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大打折扣。另外,學生一直以為,欣賞的作品是大畫家畫的,我們沒有這樣的水平,對范作有距離感。
找到了在欣賞教學中學生的動態、想法,我們就可以對癥藥了。如在教學《漫畫欣賞》一課中,本來課本中的范畫就少,學生早就看過幾遍了,沒有新鮮感,更何況,書本中的范畫兒童味不足,時代感也不強,在備課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充滿童趣的,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漫畫,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欣賞,使學生感到很有吸引力、新鮮感,學生欣賞的興趣就又提上來了,記得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既然興趣有了,還怕學不好嗎?
怎樣才能拉近欣賞作品與學生的距離感呢?在欣賞作品中,可以有意選一些上一屆學生的作品,作為欣賞對象。這樣,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上一屆同學作品,只要我們認真學,一定能超過他們。促進學生在欣賞中自信心的形成。如:在三年級《紙版畫欣賞》一課中,特意選了幾張套色紙版畫,給學生欣賞,并且講明這是上一屆同學的作品,起先,在欣賞時,學生們發出了感嘆:比書本上的都好,最后,學生會想:上一屆同學都做得這么好,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下課時,再問學生:你們制作的紙版畫能超過他們嗎?學生能毫不猶豫地回答:“能”。
因此,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好欣賞對象可以說是一堂欣賞課成敗的關鍵。
二、欣賞要讓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滋有味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美術,尤為重要,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美術教學更順利地完成,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生比較單純、真誠,能隨感而發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與創造力特別豐富,對畫畫非常喜歡。這些因素,正是培養學生欣賞興趣的好時機。
用哪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設問、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錄音等,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方法。如:在三年級《紙版畫欣賞》中,首先問:你知道紙版畫有什么作用?學生會猜出很多孩子氣的答案,這時,教師組織學生欣賞,學生就會很投入,直到找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為止。這就是設問激起了學生欣賞的欲望。用錄音引人,效果也很不錯。如:第十一冊的《革命歷史畫欣賞》一課中,首先播放開國大典的錄音,后請同學們想象開國大典的盛況,然后出示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比一比,找一找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優點時,感受可就更深了。
由此可見,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欣賞內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三、欣賞必須要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自己多思多想
以往欣賞課中,只聽到老師的介紹,把學生當成容器,不斷的往里塞,最后,教師講得嗓子冒煙,學生聽得昏昏沉沉。學習沒有半點效率可談。其實,他們忘了,美術教學,是形象思維的教學,它對挖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形象思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美術欣賞既是一種藝術享受,又能讓學生產生多種多樣的遐想,每個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正是這種“胡思亂想”,才有利于加深對范作的感受與理解.并且,這種感受、想象、理解不是教師能代替學生的,必須是學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如何讓學生成為欣賞的主人,多思多想,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呢?
首先,在備課時,要擺正學生、教師、欣賞內容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明確學習要靠學生自己來完成的觀念。
其次,是根據欣賞內容設計、組織學生參與學習。如:在三年級的《漫畫欣賞》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組織學生欣賞、討論、質疑、思考,逐步地在這幾步的反復中,理解了漫畫的含義,懂了漫畫的要素,明確了漫畫的類別等漫畫知識。這里教師要做的是提出一個大問題:通過漫畫欣賞,你想了解哪些知識?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討論不能流于形式,讓學生討論時,必須要有問題可討,全班同學都按自己的實際想法來論,學生就能自覺積極參與。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具有優勢。如:在三年級《漫畫欣賞》中,看了解放前后的兩個不同的三毛。問:你有什么想法?學生通過想象,了解了解放前的種種陰暗面,歌頌了解放后,人民翻身當主人的新生活,通過想象,使同學們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住想象這一點,使審美教育得到了提高。
四、欣賞課要給學生留一點“布白”多品味回味
畫家畫畫,總要留點空白,“踏花歸來馬蹄香,蛙聲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給欣賞者遐想的余地。美術欣賞更是如此,在細針密線,鞭策如理的同時,給學生留一點回味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這是一種以逸待勞的高超“布白”藝術,讓美內化,從而藝術得到共鳴,所有的一切得到了升華。如:在教學第九冊《中國畫欣賞》時,師生共同討論了《清明上河圖》(局部),又聽老師介紹了整幅圖的全景。此時,給一點時間,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這幅局部的《清明上河圖》逐漸展開,慢慢地讓自己也走進去,融入其中,同時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古典音樂營造一種氣氛。再請學生談體會,他們的體會會很多,并且感受更深。這時的“布白”,使學生有了品味的時間與空間,給了學生消化、發現、吮吸、提高,馳騁的廣闊天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欣賞中的藝術氛圍會變得更濃。
五、欣賞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自己暢談暢想
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人格,以一種平等、博愛、寬容、引導的心態來對待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的身心能夠自由的表現和舒展開來,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欣賞和感受,教師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欣賞不正確,讓每位同學都能輕松地講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在全班同學激烈的爭論中,讓美內化、升華。如在《紙版畫欣賞》一課中,有的學生讓為這種美術樣式不好看,都不如我的畫,有的學生認為好看。這時,教師不用評論學生的審美水平低或高,對或錯,只要當好中間人,讓學生去爭論。在爭論中逐漸加深對紙版畫的認識,接受這種美術樣式。反之,教師批評學生欣賞水平低下,學生的積極性遭到打擊,容易與教師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再講紙版畫的特點等,只能是教師一個人的一相情愿了。
因此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是挖掘學生欣賞積極性潛能的最重要的客觀環境。
所以,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必須要改革傳統教育的諸多誤區,給學生欣賞的“陣地”和“空間”,加強學生“學”的成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樂學精神,進行創造性的欣賞,比教師把喉嚨講啞掉的欣賞法效果要好多了,學生學得也更有“味”了,特別是學生學到了欣賞的方法,欣賞能力得到了鍛煉,審美素質得到了提升,變得更高雅,人的素質才能更全面的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