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關注校車關注留守兒童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幼兒教育隨筆:關注校車,關注留守兒童
11月16日9時40分許,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西街道班門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該鎮幼兒園接送校車被撞,目前已經造成21人死亡,其中2名成人。
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的心又陣痛了。圖片上,變形的校車上殘存著的血跡斑斑,孩子們遺留的鞋子,書包...無數個燦若夏花的生命,在這個寒冷的季節戛然而止。前幾天,我又看到一則新聞:由于校車事故之后,各地忙于檢修校車,上學遠的孩子,不得不步行兩個小時去學校...
看當下評論,大多圍繞校車本身,圍繞監管部門的失職,但是我想到的卻是留守兒童的問題。因為我所在的是農村的幼兒園,很多班里的孩子,大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們很多的時候只是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看管。不光是在農村,就是在城里,農民工的子女,對于負擔一年將盡3000元的正規校車費用,也是很高額的開支。如何真正有效的解決農村,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得不成為當下教育關注的一個熱點。
設想一下,如果每個孩子都可以負擔得起正規的校車的費用,就不會出現多人擠在一輛車的狀況,他們的安全系數也會大大增加。
校車事故,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生命,還是我們未來的希望。但愿,悲劇不再重演,但愿,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當前基礎教育的一個盲點,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村人口的素質,也將影響新農村的和諧發展。關心和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在農村任教十年,現就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較差,情緒消極,孤僻任性,狀況令人擔憂。
1、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盡管大部分的外出務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但仍有少數的父母半年以上聯系一次,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
2、隔代教育不能滿足留守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有近半數的留守兒童是與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撫養,他們往往只求對孩子物質生活的滿足,而缺少對孩子精神的約束。另外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無論從體力還是智力上承擔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都顯得力不從心。
3、家庭和學校配合不夠。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可能只憑課堂上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了解情況,但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教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這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去年我班有一留守兒童家長把孩子領到學校對我說: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我們沒有時間管,不聽話你就打!這樣的家庭教育讓我們從哪去配合?
4、缺乏監管使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一些留守兒童本身自立能力較差,無法抵制不良誘惑,厭學、逃學時有發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農村留守兒童應該健康成長,他們不應該被社會遺忘,關愛留守子女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
1、設立“知心話”信箱。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生活上學習上有了問題沒有一個可以咨詢的對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內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針對這樣的情況,在班級設立“知心話信箱”,讓孩子用筆記錄自己遇到的困難,想要尋求的幫助,心理上的一些問題。這樣不但有助于老師及時了解班級內留守學生心理上的一些情況,也能夠很好地幫助到學生,又有了一定的隱蔽性,不至于傷到學生的自尊。
2、學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關愛活動。農村學校要對留守學生進行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教師和同學們要適時地關心他們,以師生之愛和同學之情彌補其父愛和母愛的不足。班主任可安排父母在家的同學主動與他們結對子,通過同學間、朋友式的交流、談心,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適時地進行心理輔導,以減輕和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學校還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學校更要重視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
篇3: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心情緒障礙
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心情緒障礙
摘要:健康的情緒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有很多孩子的情緒長期處于非正常狀態,常表現出冷漠自卑,焦慮憂郁,恐懼沖動等傾向。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長期與父母分離,親情缺失;學校教育重智輕情;兒童自我認識偏差等。在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建立積極健康的情緒過程中,要注重家校聯系,優化孩子的生存環境,多給予關愛,盡量做到情智同步發展,教育他們選擇合適的情緒釋放渠道,從而達到合理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
關鍵詞:留守兒童;情緒障礙;教育對策
現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社會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引起了農村人口的大量遷移。這種變化,改變了農村生活舊有模式,也改變了原有的農村家庭結構,家中的主要勞力,多為孩子的父母經常缺位。在人口流出多的地方,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根據筆者對所在的鄉鎮小學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到60.1%,其中隨父母一方生活占28.6%,隨祖輩或其他親屬生活的占31.5%。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的規模還將不斷擴大,成為一個亟需多方關注的龐大特殊群體。由于親情缺失、學業壓力、交往不善等眾多原因,致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現或多或少的異常,其中情緒障礙顯現較為突出。分析留守兒童情緒障礙的成因,幫助他們形成健康陽光的情緒,對其以后的成長很重要。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任何心理活動都必然同時伴隨著某種情緒和情感活動,并且互相影響,一般來說,人的情感活動和其他心理活動協調一致的,而在病態的情況下,這種協調一致就會受到破壞[1]。在這種狀態下,有的人常表現出一種莫名的緊張和恐懼,或對一切現實都反感等情緒。因客觀環境及社會條件的快速變化,超出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常會出現喜怒無常且極端化現象,這種不適當的情緒反應被稱為情緒障礙[2]。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特定的生活環境所困,飽受情緒障礙的困擾,為讓他們健康成長,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愛他們。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障礙表現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份調查顯示,在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0%,且有上升趨勢,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3]。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一樣,都處于形成健全人格,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關鍵時期。健全合理的情緒對他們生活、學習、交往非常重要。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消極負面的情緒則使他們消沉、退縮,甚至不為社會所接納。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中,有58.6%有情緒障礙,其中較嚴重的大約占15.5%,且顯性與隱性并存,女生重于男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