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培養小班幼兒良好閱讀習慣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幼兒教育隨筆: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早期閱讀是幼兒園語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小班幼兒年齡雖只有3歲,但他們已經有了閱讀各種圖書的愿望和興趣。他們對各種色彩鮮艷、人物夸張、動物擬人的幼兒圖書特別喜愛。怎樣為小班幼兒選擇好的,合適圖書?怎樣引導小班幼兒進行閱讀活動呢?
一、為小班幼兒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我們要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選擇一些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可讀性的適合他們閱讀的一些圖文并茂的圖書。他們喜歡有關家庭主題的簡單圖畫和故事書,這些圖書顏色和形狀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小班幼兒最容易被擬人化的動物,夸張的人物所吸引;人物的夸張,使幼兒更容易理解圖書中的故事。
二、激發興趣,為小班幼兒閱讀創設良好的環境。
為小班幼兒創設一個閱讀書籍的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幼兒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不可缺少的條件。第一、在光線充足部位設立幼兒閱讀專區,地上鋪上一些漂亮的泡沫地板,孩子們能自由地取放圖書。第二、閱讀的圖書要充足,保證幼兒有書可讀,過一段時間要有新的圖書補進來。第三、家長言傳身教。家長愛讀書,也能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那種讀書氛圍可使孩子們從小養成熱愛書籍,自覺讀書的好習慣。
三、指導小班幼兒正確閱讀。
小班幼兒年齡小、剛開始他們不會翻書,因此,在指導他們閱讀圖書時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首先是著重幫助他們掌握翻閱圖書的基本方法。其次是指導幼兒學習觀察每幅畫面上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動作相互關系和具體畫面上包含的內容。再次是指導幼兒從畫面上的人物形象動作、神態變化的背景轉化中,想象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語言。幼兒閱讀時家長應盡量與他們一起翻閱圖書,要充分調動各種手段,寓教于樂。
四、家園同步,共同配合,提高幼兒的閱讀質量。
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長每天與孩子讀書,不但能增進親子感情,而且能培養孩子早期閱讀的興趣。在幼兒園,孩子們得到的是集體的指導和幫助,而在家里則是個別指導的大好時期,這種個別指導比集體指導更直接、更具體、更有效。小班幼兒的家長在家可抽時間為孩子“分享閱讀”20-30分鐘。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小學閱讀小論文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
小學閱讀小論文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設定的課外閱讀目標,主陣地在學校。而課外閱讀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本文試從課外閱讀環境的建設,課外閱讀方法的實踐指導和有效的發展性的過程評價機制等方面闡述課外閱讀指導基礎性方面的建設,以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課外閱讀環境建設方法指導過程評價
一、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方面的規定:一是提倡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定閱讀量:第一學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以后逐漸增加;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小學階段背誦古詩文70篇。
但學生們都達到這個要求了嗎?答案是:沒有!
1、學生對待課外閱讀的態度
根據我這十幾年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和調查,有很多學生讀了六年小學從未進過一次圖書館。大部分學生認為沒什么好看的。看電視的比比皆是,看書的卻寥寥無幾,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當然看電視也是一種很好的信息積累,問題是沒人引導,所以只停留在娛樂上,長此以往就會養成對只管畫面的依賴,而對書卻漠然處之。是書不好看嗎?當然不是。是學生沒有在書中得到快樂的體驗,電視給學生的是直接的視覺和聽覺上的快樂,或是其他豐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過理解、想象才能發揮信息效能,既然無快樂,索然無味的事,學生當然不會去做。
大凡語文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每當分析課文時,稍微有些深度的問題,舉手的學生就會大大減少!每當考試中的閱讀分析題文章達400字以上,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大大下降。從歷年的語文考試中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學生的閱讀理解存在嚴重的問題,不是忘了標點,就是忘了加標點;不是不會用自己的話解釋詞語,就是不會用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問題,一旦不能用“摘錄法”,便有一種手足無措之感。
2、教師對待課外閱讀的態度
雖然新課程實行數年了,但閱讀課上:通讀全文
篇3: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好習慣
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也是專心傾聽的根本。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教師盡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樂意聽。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說一說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說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給他什么建議等等。很多時候,都是由于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并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課堂知識,讓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到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