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音樂課中忽視因素

音樂課中忽視因素

2024-08-01 閱讀 1747

淺談音樂課中的忽視因素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在發展學生智力等方面所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何不負眾望,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最大限度地讓音樂放射出它應有的光彩,我發現影響上好一節音樂課的因素雖然很多,但以下這幾方面更不容忽視。

一、老師的夸獎與鼓勵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

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樣一則事例:某幾位專家學者到一所學校做實驗,到某班時,隨意點出幾個學生并很認真地對老師們說:“他們幾個將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果不其然,幾年之后,本來表現一般的這幾位學生真的成為了學校的佼佼者。原因很簡單,專家學者的暗示轉給了老師,老師對這些學生時常充滿信心,而正是積極的心理暗示,使他們的情緒始終處于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

在實際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實驗發現:同樣的班級,如果這節課我鼓勵贊揚的話語多了適當了,學生的情緒便會異常地高漲,他們的行為也會與我緊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幾個所謂的調皮學生身上,批評多了,學生唱歌的情緒馬上讓人覺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無數次的實驗證明:越是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學習效果也就越好。

二、師生對音樂課的認識態度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常言道:學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作為老師首先要重視自己的課堂教學,要自尊自愛,對任何一節課都要一絲不茍,認真負責,使學生無形中受到感染和影響。一旦發現有學習不端正的學生,我就利用上課幾分鐘的時間讓大家討論:音樂課到底有什么作用?音樂課究竟會給同學們帶來什么?沒有音樂課會怎樣?……同學們馬上七嘴八舌,大講特講其好處所在。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老師工作的意義,也使他們更多更好地知道學好這門課的意義,從而自覺自愿的完成學習任務。

港下實驗小學孫宇

篇2:轉變音樂課堂教學你我他

如何轉變音樂課堂教學的“你、我、他”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下面簡稱《課標》)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音樂課全部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讓學生敢于自信地來表現音樂、表現自我。而傳統的音樂教學注重識譜和技能訓練,忽視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忽視學生內心的感受,忽視教學的“人性化”設計,嚴重打擊學生表現自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對于音樂教育教學理念的全方位的改革,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把傳統“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方式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式。而在實際教學中,該如何轉變音樂課教學的“你、我、他”呢?

所謂的“你”是指教學內容選用的多樣性、適用性。傳統教學內容所選用的歌曲、樂曲以及練習曲都包含了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而音樂新《課標》則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提倡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的實踐中去。例如人教版教材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放風箏》是一節聽賞課,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課堂置于大自然中,讓學生一邊放風箏,一邊聽賞,使師生“身臨其境”,體驗民歌的獨特韻味。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挖掘現有教材內容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課程資源,適當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把時代氣息濃、緊貼學生現實生活、符合學生“胃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另外筆者認為唱歌教學可以不拘于課本教材,適時安排一些與教學進度相符,深愛學生們喜歡的曲目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唱,以誘發學生興趣,使其快樂學習。

所謂的“我”是指教師觀念與角色的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主要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現代教學方法就是要把學生的被動地位變為主動,做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體。新的教育理念則要求教師既要更新觀念,又要改變角色;既要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又要做學生探究、創新的開拓者。

如三年級下冊表演課《我們大家一起跳起來》,教師指導學生熟練掌握集體舞的動作要領后,走下講臺和學生們一起唱唱跳跳,共同來體驗、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這時教師的角色將由引導者轉變為合作者、參與者,與學生建立一種共享的伙伴型的師生關系,真正把教學過程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交流互動的感情基礎上。

所謂的“他”是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是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的學完全服從于教師的教。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一切服從于教師,這種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上課的興趣,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也徹底被壓抑了,而創新就更加無從談起。

新《課標》明確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如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活動課《鼓聲傳情》,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附點八分音符(5

篇3: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研究

校本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教學設計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一起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專業的發展。我校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設,從自我反思、示范引領、同伴互助、行為跟進多維度、全方位建構“發現問題--提煉專題--理論支撐--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理論提升”六步專題教研模式。下教學設計記述我校音樂學科的一次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為專題的校本教研活動案例。

一、過程描述

(一)以問題為引子,確立專題

研究始于問題,而問題來自于教學中的困惑與發現。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強調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已知水平動身,課堂教學倡議采用活動途徑,通過感受、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現在,活動教學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活動教學的勝利實施成為衡量課堂教學優劣成敗的重要標尺。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時推進,提高活動有效性的呼聲越來越高。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從活動開展內容上看。

(1)活動沒有緊密圍繞認知目標和教學內容開展,造成對學生的誤導,使其不能明確自身的學習任務。

(2)活動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沒有調動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從活動開展進程上看。

(1)活動操作步驟欠考慮,使教學活動無法順利、有序開展。

(2)活動指導不到位,教師對學生不是控制太多,使其喪失活動主體性,就是放任自流、由其隨意瞎鬧。

(3)活動組織不合理,造成活動中個別學生唱“獨腳戲”和全體學生“大合唱”的情形,沒有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空間。

以以上問題為引子,我校音樂教研組確立了研究專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研究”。

(二)以理論為支撐,提高認識

為了讓教研組成員盡快進入研究角色,我們積極組織理論學習,首先明確了何謂音樂課堂教學活動?即指以在課堂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建構具有教學設計性、發明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體驗、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考慮、主動探索、主動發明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音樂素質全面提高。

通過學習摘錄理論專著,網上瀏覽、搜集專題研究信息,掌握學科前沿動態;通過開展專題沙龍形成共識;通過觀摩名師教學錄像獲得啟迪。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對研究專題的認識。

(三)以課例為載體,研究分析

課堂教學是教學問題發生的場所,以課例為載體,有利于聚焦課堂,實踐研究。

1、聽課觀察,發現問題

教研組采取集體備課,分層突破的方式,確定講課人,一起分析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敲定教學活動環節,制定聽課觀察表,分工合作,攝取教學現場的信息,為交流反思環節做好鋪墊。

2、評議反思,分析問題

反思評議是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聽課后教研組成員通過授課老師的個人反思,同伴評議、查找問題、發現閃光點,依據聽課出現的學生表示、教學目標達成度來反思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是否有效?教師發言積極,針對性強。

3、歸納總結,解決問題

評議后,教研組長和時歸納總結,對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了具體的實施建議:

二、活動反思

1、教研活動由展示向診斷轉變

學校的教研活動在很長時間內是一種展示、一種扮演,聽課者往往是作為欣賞者,教師的評議也往往是好話多批判少,使教研活動實效性和針對性不強。我校的專題教研是力求把展示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問診,教師有研究的專題,課前有備課,課上有聽課分工,課后有評議反思,針對性強,教學活動是驗證課前的集體備課預設,又是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的活動,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集體問診。

2、教研活動在教師對話、交流、反思中提升

教研活動的過程,是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觀察和理性分析的過程,教師在對話、交流、反思中診斷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教師的群體智慧被激活了,教學的靈感在思維的碰撞中發生。

3、教研活動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

專題性的教研活動,促進了教學設計智慧的生成,教師吧反思的效果和時的記錄下來,進行修正,在實踐中再檢驗,在驗證中提高反思能力,撰寫教學設計,促進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