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師自然生長規律
尊重教師自然生長的規律
清晨醒來,秋天的氣息便迎面撲來。在這個四季并不明朗的小島上,有一點秋意總是難得的歡喜。
以前對那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倍感珍惜,仿佛透過一句話,你就能洞悉所有的人生秘密。過了很久,才發現,那不過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所有的哲學和道理是無法用來解決問題的,現實才是最堅硬的堡壘。
當然,也相當懷念那種因為一句話浮想聯翩,因為一句話清靜安寧的時候。年輕,才會不假思索地把一切當成真。
還是那么忙,庸庸碌碌的忙。
各項教研活動的開展,需要提交方方面面的方案計劃。還有應對各種各樣的檢查,參加形形色色的培訓。理想都是好的,但運作卻是蒼白的。我就不知道,這些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皇帝新裝,是不是集體的自欺欺人。
換我看來,一個老師最好的教研,就是好好去研究他的課文,他的課堂,他的學生,他的作業。能把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實現,做到讓學生們滿意,就對得起這份職業了??偸窍胗靡恍┬迈r的理念、方式去架空最傳統、最基本的內容,讓老師們疲于奔命,卻將最本質的東西給拋棄,恰恰是得不償失。
一個隊伍里,要接受優秀者本來就是少數,平凡者是多數的事實。
優秀的習慣和能力,都和個人資質與意志有著極大的關聯。要讓每位教師在自己的極限里得到專業的發展,收獲職業的幸福感,這,足矣。
我不是保守,我不是悲觀,我只不過是希望能夠尊重一個教師自然生長的規律,希望務實一點,實效一些。
對我自己來說,最快樂的時候莫過于課堂上。
會被自己的創意給激活,不按常理出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真的很好,許多精彩的瞬間都是靈機一動。會因為學生們的共鳴而更富有感覺,那是一種情意流轉的暗涌。喜歡上課的感覺,不在于說教,而在于一種自我的展示,一種忘我的投入。那瞬間,你是你,你只是你。
這是這個職業,讓我最眷戀的所在。
至于別的,都當作是季節的一陣風。怎么來,怎么去,隨他。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磿?、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