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三年級上數學科期中段考試卷分析

三年級上數學科期中段考試卷分析

2024-08-01 閱讀 2739

三年級上冊數學科期中段考試卷分析

馮坡中心小學云若霞

一、總體情況

1、試卷分析

本次試卷試題共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填空、選擇、判斷、填一填、計算及解決問題六部分。從試卷的內容上來看,涵蓋知識面較廣,試題靈活多樣,難易適中,滲透了能力的考查及其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符合新課改要求,準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知識點,體現新課標對學生知識、技能及生活中應用的檢測目標。

2、答題反饋

本班有51位同學。本次最高分94.5,最低分20.5,及格率66%,平均分67.8,優秀率20%。這次檢測,學生的成績相當不理想,后半段必須多下功夫了。

二、學生答題分析

1、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算可以。

2、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局限性,缺少拓展,不能活學活用。

思維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的判斷出現失誤。主要表現在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里。例如第一大題中的4題是填時間單位名稱的,有的寫長度單位,有的寫質量單位;椰子樹高約7(),大多數選厘米;步行每分鐘可以行15千米()許多學生選對等等。

3、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同時卻忽略了常識性的東西。

例如100米跑中,問誰跑的最慢,學生就填用時間少的人;判斷題中的1、李老師每天只需批改作業4秒鐘(),勾對。這說明平時的教學對學生日常生活知識與數學的聯系,靈活解題的思維有待于加強。這是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常反思的地方。

4、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

篇2:《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數學科教學評價研究》課題階段性工

教育科研是教育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學校辦學水平邁上新臺階的重要基礎工作。硬件是形象、隊伍是關鍵、質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證、科研是動力,為此,我校一直堅持科研強校、科研促教的治校戰略。學校引導教師扎實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科研成果顯著,已有國家級“九五”研究課題《電化教育促進小同學學習積極性提高的研究》、國家級“十五”研究課題《構建網絡環境下同學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等課題順利結題。關于“十一五”課題,我校于**年9月申報了國家級課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數學學科整合的研究》,然后在專家和領導的指導下,經過學校科研組成員多次討論、論證,根據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把課題改名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數學科教學評價的研究》,并經過多次修改,制定出改后研究課題的實施方案。與此同時,我校根據課題研究方案,開展了具體的工作,就這一階段的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研究該課題實施的背景

今天,我們的社會已步入信息多元的時代。信息在社會發展與人的個體生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社會中認知形式、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的立體、動態的系統工程。因此,信息時代對教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營造一個以人的發明能力為本的社會,使知識內化為一種創新型和智力支撐型的經濟杠桿,即知識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學校的任務不只停留在知識的傳送、存儲上,而是要構建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不時攝取新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型人才。近年來,我國對充沛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了卓有效果的嘗試和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建構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和課程實施等,從而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維度都發生了革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不只要研究信息技術自身在教育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教育技術改進之后,帶來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學評價的研究。以此構建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能被廣泛認同,能為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服務的多維度、全方位的一系列評價體系(如:評價規范、評價方式、評價方法和反饋等),從而真正為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應用于教育教學后更高效、科學地運轉服務。

二、我校實施課題具備的條件

1、實小作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網絡教育系統示范單位”、“中央電教館電化教育科學實驗研究試點學校”、“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有著濃厚的科研氛圍,取得豐碩的科研效果。

學校承當的國家級“九五”課題《電化教育促進小學學困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的研究》經專家組評審驗收,評為“優秀”。國家級“十五”課題《構建網絡環境下同學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于20**年4月結題,評為“良好”,其研究報告獲國家級一等獎。我校承當的成都市級課題《小學語文習作實踐活動的研究》,彭州市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思品課堂教學》也順利結題。此外,我校把平時的教育教學心得、課改優秀論文等科研資料整理裝訂成冊,供老師們交流學習。我們將在以有效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強領導,做好“十一五”課題的管理、研究工作。

2、我校重視對教師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因此,參與研究的教師已較好的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目前,學校又加大對教師遠程教育的運用和信息技術在學科中進行課程整合學習的培訓,為此項研究大下堅實的基礎。

3、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在各級各類賽課、展示課、研究課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考慮和研究。

4、學校十分重視對同學現代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培養。

5、學校有比較完整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和實驗所需要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設施,此外,學校將專款投入到該項課題的研究之中,確保課題的研究工作順利開展。

6、我校有一支研究能力強、充溢活力的教師隊伍,在全國“九五”課題、全國“十五”課題以和成都市、彭州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鍛煉了隊伍,積累了經驗,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效果。近在年學校教師獲國家級獎72項,省級獎257項,成都市級獎156項,彭州市級獎312項。

這些成果為我校“十一五”科研課題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科研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暫定為8人(研究生1人,本科學歷5人,大專學歷2人)其中文俊老師、林海老師、李先浩老師在國家級“十五”課題《構建網絡環境下同學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中擔任主要研究工作。胥勇老師、何明春老師、劉乾容老師在成都市級課題《小學語文習作實踐的研究與實驗》中,擔任主研工作;劉祥峰老師參與成都市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綜合性活動課的實踐與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每位主要研究人員均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該課題的參與者擬每周至少2課時的時間集中進行理論研究與課堂研究,研究活動交替進行。

7、我市教育局、教研室、電教館領導高度重視此項課題的研究,將親臨指導。此外,我們成立了課題顧問小組,定期邀請專家指導,促進我校課題研究。因此,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研究好這一課題。

三、加強了隊伍建設和管理

縱觀客觀的要求,近幾年來,我校著眼于未來,為構建新的教育模式,努力培養現代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特別是具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于課堂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我校加強了學校文化方面的建設(包括校貌、環境的表層文化,規章制度的中層文化和群體認可度等深層文化);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我校健全了有關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的相關制度,規定學科電教教學使用率占該學科總課時的10%以上,以硬性規定促進科任教師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另外,我校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每年都派學科骨干教師到發達地區中小學觀賞考察,了解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應用,以指導學科教學和研究;實施“六個一”工程,即參與一次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理論考試,成果優秀;制好一個新顆件,新穎實用;上好一堂信息技術創新課,方法先進;寫好一篇信息技術創新優秀論文,推廣經驗;指導好一項信息技術創新活動,收到實效;參與一個信息技術課題研究,見到效果。以上措施的實行,我校的網絡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離全方位開發、應用豐富的互聯資源還有不小距離。“教無定法”,這里的例子--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也只是其中一種,或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時完善。但,同學、素質教育、網絡、課堂教學、教師將是未來課堂教學最活躍的要素和永恒的話題。

四、以研究課、引路課、觀摩課為切入點,加大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力度。

本學年按計劃開設觀摩課、研究課、引路課。本學期各教研組開出具有示范性、探索性的公開課共50余節,校內28節,向全區、市、校等舉行了語文、數學、英語、生活、體育、美術等學科的示范教學的觀摩活動。其中大局部老師都能利用媒體輔助教學,體現了創新意識和能力,深受同行和專家的好評。

篇3:三年級上數學科期中段考試卷分析

三年級上冊數學科期中段考試卷分析

馮坡中心小學云若霞

一、總體情況

1、試卷分析

本次試卷試題共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填空、選擇、判斷、填一填、計算及解決問題六部分。從試卷的內容上來看,涵蓋知識面較廣,試題靈活多樣,難易適中,滲透了能力的考查及其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符合新課改要求,準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知識點,體現新課標對學生知識、技能及生活中應用的檢測目標。

2、答題反饋

本班有51位同學。本次最高分94.5,最低分20.5,及格率66%,平均分67.8,優秀率20%。這次檢測,學生的成績相當不理想,后半段必須多下功夫了。

二、學生答題分析

1、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算可以。

2、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局限性,缺少拓展,不能活學活用。

思維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的判斷出現失誤。主要表現在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里。例如第一大題中的4題是填時間單位名稱的,有的寫長度單位,有的寫質量單位;椰子樹高約7(),大多數選厘米;步行每分鐘可以行15千米()許多學生選對等等。

3、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同時卻忽略了常識性的東西。

例如100米跑中,問誰跑的最慢,學生就填用時間少的人;判斷題中的1、李老師每天只需批改作業4秒鐘(),勾對。這說明平時的教學對學生日常生活知識與數學的聯系,靈活解題的思維有待于加強。這是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常反思的地方。

4、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