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溝通和親近學生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教師不應該站在學生面前上課,而應站在學生后面。”老師,如何溝通和親近學生呢,通過以往的教學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準確把握溝通的切入點
課堂上準確把握溝通的要點,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如何尋找溝通的切入點呢?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在引起學生共鳴的方面尋找切入點,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面尋找切入點,在學生容易閃光的方面尋找切入點,在學生感到疑惑的地方尋找切入點,在學生思維容易出現障礙的地方尋找切入點。在溝通中教師應時刻保持傾聽狀態,放下教師的架子,要洗耳恭聽。在傾聽的過程中要跟學生朋友一樣流露出真情,以求達成共識,在傾聽的時候要摒棄說、批評,通過心靈溝通解決敏感問題,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代替說教。
二、溝通和親近學生
(一)溝通學生。現在有些教師非常苦惱,往往苦口婆心地說了那么多,把心都掏出來了,可坐在下面的學生卻還是無動于衷,各干各的,該做什么還做什么,這與教師沒有掌握好語言這門藝術,在學生中的威信不夠高有關。這里的“威信”并不等于使用權力,而是指教師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們心服口服。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具有這樣的威信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就是教師要懂得說話藝術。話要說到“點”上,話要說到“心”上,話要說到“理”上。
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先鋒軍,教師應該思考并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學生當前需要的教育新方法、新途徑,這也是我們作為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溝通,在如今的社會中運用范圍相當廣泛,并且卓有成效。比如,有句廣告就是“溝通無處不在”;教學中“對話”、“交流”之類的詞語使用的頻率很高;甚至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都在展示著溝通的魅力與價值。
在客觀實際中,對于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而言,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的渴望他人能夠平等地與自己溝通。對于正在成長和發展這的學生來說,這一點更要毋庸置疑。處于“小大人”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往往很強,看問題比較片面,也容易賺牛角尖,極易與教師頂撞,對著干,形成抵觸與逆反情緒。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時,絕不能采取不聞不問、牢騷滿腹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應該采用溝通的教育方式,并且做到善于溝通,這才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方法。
(二)親近學生。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師就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賦、才能、興趣和力量。要相信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相信每一名學生都能在教師的關懷教育下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孫敬修說過:“教師要熱愛學生,應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女手足,對他們的關心、熱愛和責任感還應超過自己的兒女,有了這種感情,才能把每一名學生培育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人的頭腦裝進另一人的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溝通。”教學的本質是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才會有思維的激活,碰撞和閃光。親愛的教師朋友們,請蹲下身子,仔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篇2:校訊通在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中不可或缺
校訊通在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中不可或缺
仲全勇綿陽電大三臺分校
內容摘要:校訊通推出已經有些時間,在中西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已經得到廣泛使用,在家校共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效有目共睹。而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又特別是偏遠的留守學生較多農村地區,應用還是不足。本文擬就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存在的問題,校訊通在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中的現實優勢、重要作用,有效運用,運用中的注意事項等展開探討,以期達成“校訊通在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中不可或缺”之共識,以期校訊通在廣袤的中西部欠發達農村地區得到推廣普及,惠及廣大留守學生及家庭。
關鍵詞:校訊通;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不可或缺
實踐已經證明,校訊通這套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于一體的信息交流系統,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家庭與學校快捷、實時溝通,有效解決老師和家長之間交流方式,提高家校育人質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廣袤的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校訊通的運用卻差強人意,又特別是在中西部偏遠的農村地區,留守學生又比較的多,據筆者觀察了解,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占到30-40%,有的個別班級甚至達到50%以上;加之這些地方管理理念的陳舊,家校雙方認識水平的差異,校訊通的運用可以說還舉步維艱,給我們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抓好家校溝通聯系,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有尤其是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筆者認為,校訊通在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中不可或缺。
一、校訊通在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中的現實優勢
他最大的優勢在于,操作簡單適用,使用方便快捷,又經濟實惠。
可以讓生活在中西部廣袤土地上,因各種因素制約,導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不多的農村學生家長甚至部分老師,無需經過專業培訓,只要會接打電話、會使用手機,會操作固定電話或者手機的基本功能,就可以使用校訊通,讓家校溝通變得及時而順暢。
比如:通過手機短信,教師就可以將孩子在學校的健康狀況、學習成績、日常表現、考勤情況、學業評語、當天作業、學校動態和通知等信息直接發送到偏遠山村、遠在千里之外務工的家長手機上,使家長及時、方便、全面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家長可以通過撥打固定電話、或者用手機發送上行短信、或登陸校訊通網站與學校教師進行互動,主動查詢子女的各項情況。而與之產生的費用,就絕大多數留守學生的家長來說,是完成可以接受的,并不會超出他們的存受力,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
校訊通能助力偏遠農村家長與老師的互動交流,使家長和學校溝通零距離,有效解決老師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時空障礙,達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幫助農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長。
二、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學生家校溝通現狀不容樂觀,基本狀況是:
(一)家校聯系不足
由于我國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不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他們的工作量都大:要么是跨年級教學,要么是多學科教學,要么是周課時特別大,有的地方老師還有輔導學生上早晚自習。有限的課余時間,客觀上使老師在家校聯系方面不能深入開展工作。由于獎勵性績效工作的使用,學校往往只看重學生的成績,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激勵措施有限,已經出現不愿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情況,從而使班主任對家校聯系工作熱情不高。
篇3:校訊通在家校和諧溝通中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校訊通在家校和諧溝通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謝朋君臨猗中學校
摘要:校訊通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搭建了一座以學生為中心的橋梁,使得家校互聯、家校合作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加快捷、有效。利用校訊通的短信平臺,有效開展班主任工作。“校訊通”平臺擔當了新時期的重要任務,小到“家庭作業的發布”,大到“緊急通知”,“安全問題的宣傳”,“新教育理念宣傳”,“家校溝通”,它都能滿足需求,它是個方便、快捷、能互動的好平臺。希望校訊通可以在協同學校教育和家庭家庭教育起到更大的作用,真正成為教育者的有力助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校訊通;家校聯系;協同教育
家庭、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教育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和復雜的任務。這就是說教師和父母都是無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學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的。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在社會價值觀、家庭結構、人們的教育思想都發生了一系列變革的社會轉型期,學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更加主體化、多元化,“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課程理念也無時無刻不在沖擊和影響著我們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其原有的角色和權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家校聯系和合作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傳統的家校聯系模式也必須不斷更新和變革,并賦予新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校聯系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成功有效、不斷發展。自從,中國移動通訊為學校開辦了“校訊通”業務,極大的方便了我和家長的及時溝通,使我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扎實有效。
學生在學校期間由學校負責管理教育,學生不在學校還未到家期間,學校家長都問及不到,這樣就形成了管理真空的時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老師都知道,但不能及時反饋給家長。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老師都不知道,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問題老師也不知道,這些情況很不利于老師更有效的教育,更不利于家庭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校訊通”。信息時代講究信息快速傳遞和及時反應,如果沒有“校訊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就不能相通、相融,這樣不利于學生身體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
“校訊通”能及時的把家長與學校聯系起來,起到一個紐帶作用,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表述我的一些淺顯做法和認識。
一、及時發布當天的家庭作業。
做家庭作業是孩子復習、消化、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技巧的一種獨立的學習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家庭作業完成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家長只有知道每天的家庭作業,才能更好地監督。我經常聽到家長說:“我每天都問孩子家庭作業是否完成,他總是說做完了”但是老師一檢查就說忘記做了或者丟在家里了。“校訊通”平臺可以徹底解決這種“學生騙家長”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每天放晚學,我通過“校訊通”平臺把語文、數學家庭作業都發給家長,督促家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