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好老師可以這樣做》讀后感

《好老師可以這樣做》讀后感

2024-08-01 閱讀 5117

《好老師可以這樣做》讀后感

劉蘭芳

最近,我拜讀了楊聰老師的《好老師可以這樣做》一書。這本書是楊聰老師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的結晶,作者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教學實例,展現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感人故事,同時也為教師與學生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文中楊老師寫道:“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奮的;你也許不是最富有的,但你可以是最充實的……”正是這種樂觀積極的信念時常激勵著我不斷前進。回想從事教育工作的這些年,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和家長滿意的目光中我拖著疲憊的身子走下講臺,也記不清是多少次秉燭夜讀才換來一堂堂精彩紛呈的公開課,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總會有種信念在支撐著我。正如楊老師所說:“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著要盡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也許今天我還不是最好的老師,但我會努力成為最好的老師!

書中楊老師還談到做最好的老師還要有愛心:“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的確,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做學生的好老師,首先就要愛學生。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用慈母般的心去教育、去關懷每一個學生,去愛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常常有人問“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我們應該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做一位好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教育的樂趣來自對孩子的興趣,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任務,是喚醒,更是善的傳遞、愛的共鳴……通過對楊聰老師的教育思想的學習,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許我永遠達不到所謂的“最好”,但我相信今天的自己永遠會比昨天的自己好!

篇2: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老師看《有困難不上交》讀后感

翻閱完這部地地道道的本土勵志與管理圖書,不禁讓我為這本書的流行叫好。其成功首先在于一個簡單而有沖擊力的概念:有困難不上叫交!這個切合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其次,本書敏銳把握了近年來,企業及政府管理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層次變化。“有困難不上交”這一用語越來越成為中外優秀組織打造高效業績的一大思維利器。最后是這本書的一個亮點是架構比較好,共分五部分從認識、了解困難到解決困難再到迎接困難,一目了然結構清晰明了。

一本好書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閱讀過程的片刻愉悅,更是為人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這一點上,《有困難不上交》沒有辜負我們的厚望,她教會了我們如何做“困難”的終結者,做組織、社會需要的人。所以,我很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夠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有困難不上交》,因為,精讀這本書就可以改變您的命運。

最后我想修改德魯克的一句話結尾:每個人必須停止把問題推給別人,應該學會運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責任感,著手行動以處理這些問題,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讀后感,上交

篇3:老師讀《給教師建議》讀后感想

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想

響水鎮金江學校鄭曉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