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素養
淺談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公主嶺市雙龍中心小學:王麗榮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教師的教學觀念、文化素養、知識結構、教學方法等諸方面都面臨新的挑戰。在新形式下,教師就必須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怎樣迎接新的挑戰,做一名在新格改下合格的教師?結合自己的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對在新課改下如何提高教師的素養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吸納新的教學理念
“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和學生的授受關系,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師生共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不再是教師獨自表白的天地,教學不是為了控制學生,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首先應當準確定位,從講臺走向學生,與生為善,以學定教,將課堂舉行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神壇”走出來,走到孩子們中間去,不斷與學生交流、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創出一個融洽、和諧的課堂。
巴甫洛夫說:“不論鳥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氣,它就不能起飛。”此次課改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改革,它與千千萬萬個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密不可分。教師應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活化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及的問題、解決問題應具有開放性。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給予反饋,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可借助實物、多媒體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并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等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
二、界定新的職業道德
做一名好的教師,一定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教師肩負著教育祖國下一代的重任,其天職在于無私奉獻。作為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職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鄉村中學度過,同樣也體現出教師的人生價值。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對自己的人格的嚴格要求,才能抵御各種消極思想的沖擊,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奮勇前進。熱愛學生,把自己當做學生成長的階梯,把自己對學生濃濃的愛傾注到教學中去,用愛自己的孩子的情感去熱愛自己的學生。通過教學平臺,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愛的陽光照亮學生的心靈。
三、樹立新的師表風范
教師是民族乃至人類優秀文化精神的傳播者。教師職業有別于其他職業是因為教師的身后有一雙雙學生的眼睛。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都會效仿,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著名作家余秋雨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南開大學老教授發現學生中有人吸煙,多次勸說都收效甚微,竟當眾摔了相拌50多年的煙斗,從此再也沒有吸煙。學生深手教育,他們之中再也沒有出現吸煙現象。因此,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形象,力求成為學生的楷模,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要嚴格要求和不斷完善自己,真是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只有教師處處為學生表率,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才會產生感染力。
四、較深的知識底蘊和創設教學情境的技能、技巧
俗話說,要使學生有一杯水,教師必須有自來水。這說明教師必須有淵博的學識,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淵博的學識它包括文化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等多方面的知識,這樣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染力。
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常感到某些環節情境預設的非常好,可由于教師對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對情境處理不當,而影響情境本身的發揮。所以我們教師除了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外,更應該具備靈活的創設教學情境的技能和技巧。
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情境是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方法同時也包含有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它不僅應激發數學問題的提出,也應為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所以,有效情境的創設不是一時之事,需要深入挖掘情境與數學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使情境為整節課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鋪墊,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整合能力。以及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因此,教師平時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理論素養,盡快提高實施新課程能力和水平,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教師只有以豐富的理論和比較強的素質做支撐,才能創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育前輩于漣通過50年的從教經驗得出做教師的真諦在于堅持自我塑造,追求業務精湛、人格高尚、淵博的學識、儒雅的談吐、偉岸的品格、嚴謹的教風,這一切都化為一種無聲的人格力量,或言傳,或身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感染浸潤著學生的心靈,使其終身受益。每位教師都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塑造人格魅力,用偉大的人格力量、無私的奉獻精神去感化學生,樹立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新形象。
篇2:課改反思踐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孕育創客課堂色彩斑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思維越來越多元化,人人成為最好的自己,人人享受做最好自己的幸福獲得感和存在感,就需要教育在進行規則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個性發展。
無疑,這使得教育要學會刪繁就簡,在簡約中突出教育的主線,能夠在教育中讓每個人既體悟到共一片藍天,還要能夠找到自己可以孜孜以求,享受創新拓展的一方地盤,從而擁有一方棲息自己靈魂的樂園。
就像人們常說的,每個人都要一門可以養活自己的手藝,還要有一個愛好,可以獨善其身地感受到生命力的呼喚。
這也許就是核心教育理念,讓每個人都尊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心愿,在社會認同,國際視野下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踐行和守住人類繁衍生息、與自然和諧的底線,還要能夠自強自立,自尊自信地身心健康發展,每天悅納生命中的每一縷新鮮,撲捉“創”的靈感,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快感。
這樣的課堂道法自然,尊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嬗變,課堂會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時間,也會給學生更多的分享、思維發散時間,重在學生應用實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論是學習結果形式,還是學習結果內容呈現,都多一些“做最好自己”的獨特渲染。
比如初中地理教學會緊緊圍繞“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三觀教育理念,在學習案例的選擇中,突出綜合分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辯證地看待一個地區的保護與發展。同時結合地理學科學習特點,要注重滲透圖文等信息資料的搜集和閱讀方法訓練,重視學生有效地使用特色地圖等方式演繹自己的觀點或設計,實驗如何更好地裝扮我們生存的家園,拓展我們生存的空間。
因此,課堂會緊緊抓住重點,凸出重點,而不是所謂“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教學觀,而是項目活動主題式學習,一節課圍繞某一個核心關鍵詞體悟為主線,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生成學生深度學習的成果資源,慢慢以點帶面,完成學習體系的構建。
所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有利于孕育創客課堂,因為整個課堂體系會由點成線,由線成面,每一節課堂側重某一知識點,某一技能和方法,抑或某一理念的呈現,照顧到全員性適切性發展,同時像中國水墨畫的暈染,進行留白,讓每個學生由一定量自由學習或與他人互動的時間和空間,以學生的可接受性為基點,重視因人而異的發展。
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相互喚醒和呼喚,體悟共生共存的基本規則理念,每一個學生在課堂里盡情舒展,在“做中學”,在設計方案,實驗,驗證中拓展動手、動腦經驗,從而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斷多一些創新點,在本源基礎上“一石擊破水中天”,多元發展,多彩斑斕。
篇3:課改思考語文核心素養你怎么看?
自從教育部**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這個概念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專家教授都對它展開了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討論。各個學科的權威也都對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出了看法。為了深入貫徹核心素養這一核心理念,田寶華局長在5月7日專門撰寫文章《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以引領鄭州教育界與時俱進,更新理念。田局在文章中指出21世紀的學生要具有九大核心素養分別是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田局認為“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知識傳授體系,這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意義重大而深遠”。說這么多,無非想證明核心素養很重要,這是教育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是否要考慮什么是語文的核心素養呢?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顯然,知識體系中的核心知識,能力體系中的核心能力與態度體系中的核心態度構成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語文的核心知識包括哪些呢?我認為應該包括字詞、句式,修辭等語言知識;立意與選材、段落與篇章、結構與思路、表達方式與寫作手法等文章學的知識;體裁分類,表象與意象等文學知識。這些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無意識的已經引導學生進行了學習,但是隨意性強,沒有層次性,只是因考試為導向,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并且文選式的教材選編,也忽略了知識的層次性與連貫性。建成相應的語文知識體系,我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除了語文核心知識,接下來談談對核心能力的認識。我認為,對于語文而言,語文的核心能力包含了溝通交流的能力,閱讀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它是個體在事實、情感、價值取向和意見觀點等方面采用有效且適當的方法與對方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本領。在如今地球村的社會,這種能力是每一個地球公民應具備的能力。作為語文老師要在課堂上逐步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閱讀能力也很重要,信息化社會面臨的是海量的信息。面對海量的信息必須學會從中篩選、提煉、概括,這是初步的閱讀能力,然而又是一種比較難以掌握的能力。據說北師大一碩士生導師招收研究生,考題就是閱讀10萬字的文獻資料,然后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文獻的主要信息。結果一小子就篩去了百分之八十多的人。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語文教師的應有之意。那么如何培養寫的能力呢?除了寫文章之外,更要注重學生的書寫能力。總發現一種現象,越是高度文明的國家越重視傳統文化。日本科技發展,社會高度文明,但是在小學三年級學生就開始學書法,到初中畢業,6年時間足以打下堅實的書法基礎知識和技法。中國是書法之源,我們沒有理由不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也決不能干那些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事。溝通交流、閱讀與寫作這都需要動腦筋,所以這一切的基礎是思維能力。思維的發展與品質構成了一切能力的基礎,而思維能力的的核心是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對于核心態度,語文課程標準這些話就說的很好,“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認識了語文的核心素養,我想在語文教學中就會找到方向,找到教學的著力點,就不會干那些“耕了別家田,荒了自家園”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