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氣球》說課稿
《窗前的氣球》的說課稿
文羅中心學校陳昭茜
一、教材分析:
《窗前的氣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用真情獲得真情,用關愛贏得關愛。初讀課文,首先會被課題所吸引,帶著疑問讀下去,你會覺得它雖然不像涌動著真摯友誼的抒情散文那樣感人肺腑,不過就是一種發生在同學之間一件普通的事。一個飄在窗前的氣球,對得了傳染病的科利亞來說,就是一張笑臉,一份驚喜,一聲問候,一片真情,使科利亞原本“真沒意思”的病床生活,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他高興地笑了。本文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孩子之間真摯的友情打動著讀者的心。
理解了教材之后,教學目標便要明確。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以及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課將要達成的三維目標。
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鞏固識字方法,進行漢字文化的滲透。
2、過程與方法:用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在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
3、情感與態度:帶領學生感悟課文,體會同學之間的真摯情誼,懂得珍惜友情。
說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孩子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變化。
2、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想象力,同學們通過氣球想對科利亞說什么?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朗讀感悟法: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比較讀、聽讀、評價讀等多種形式地朗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體會科利亞情緒的變化。
2、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感知,啟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想象。通過觀看課件展示科利亞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著窗戶感受他難受、無奈的心情。
學法:
1、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交談自己生病或孤單時的感受。學生在獲得這種學習方法后,也能將這種方法輻射到今后的學習中。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主動學習過程的合作性,增進學生之間情感溝通與智力互補,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識字環節通過讓學生小組自主學習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三、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步:
第一步:創意激趣,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瞧,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氣球)平時,你們在什么時候、哪些地方看到過氣球?看來,氣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增添歡快的氣氛。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氣球,它有著很特殊的作用,都成了一劑治病的良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們想不想去看看它?那就讓我們一起走入第22課──窗前的氣球。
第二步:自讀課文、自主學字
在這個環節中我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來自主學習生字。下面談談學生怎樣識字:
1、學生根據拼音自讀課文,遇到困難小組同學商量解決辦法。
2、學生交流識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減偏旁、換偏旁、猜謎語等。
3、對“口型”猜字,學生看教師口型,猜出生字的讀音。
4、我會寫,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并試猜書寫順序。
5、我的發現教師出示3個半包圍結構的字“周”、“床”、“病”在引導學生先寫半包圍再寫內部結構,教師范寫,學生書寫。
第三步:朗讀感悟、情動你我。
1、感受孤單
談一談:首先教師與同學們親切交談,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生病或孤單時有什么感受?學生回憶后暢談感受。
感受孤單:接著教師出示課件:小男孩被隔離在一個房間內,滿面愁容,通過讓學生觀看課件感受孤單。
猜一猜:看完課件后,老師讓學生猜想小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樣?在學生的交流中進一步體會小男孩的孤單、寂寞。
找一找:通過讓學生朗讀第二段,找出小男孩感到孤單的詞語。如:靜靜地躺、呆呆地望、除了……也……、真沒意思等詞語。再次體會小男孩的孤單、寂寞。這樣學生不僅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讀一讀:最后教師指導朗讀,讓學生完成三次讀。第一次讀把第二段讀通順,讀準確。第二次讀讓學生帶著難受、無奈的情感讀。第三次讀要求學生帶上表情把這種難受、孤單的情感讀進去。三次朗讀情感一次比一次升華。
2、感受高興
體會科利亞情緒的變化是課文的重點,科利亞因患傳染病被隔離在病房中而感到孤獨變為因看到窗前的氣球而感到高興,這是本課一條明顯的情感主線。為了突破這個重點,我采用了聽讀、對比讀、比賽讀、評價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完成。讀能促悟,悟能生情。
聽讀:教師播放慢節奏的音樂,在音樂中老師把課文以故事的形式講演出來,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逐步感受科利亞的情緒變化。
比較讀:通過兩次對比(1)課件先后出示兩幅窗口圖、一幅窗口什么也沒有,一幅窗前飄著一個畫著笑臉的氣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說說科利亞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氣球上畫著一張可愛的小臉”教師抓住“可愛的”這個詞說一句話,進行句式訓練。再次看圖,此時科利亞的心情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心情好多了)教師讓帶著讓學生好心情朗讀第四段,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變化。(2)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兩個臉蛋,讓學生添畫孤單、高興兩副不同的面部表情。通過形象的表情對比,讓學生再次朗讀第二、四段,在朗讀中把情緒變化表達出來。
第四步:拓展延伸、情滿課堂。
為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我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想開去,讓學生圍繞“如果你去看科利亞,你還會想對科利亞說點什么?”,“你覺得可能還有哪幾種辦法看望科利亞”,每個同學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把自己想對科利亞說的話以及想出的其它看望科利亞的方法寫在畫有笑臉的氣球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朋友的問候與關懷。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讓他們懂得珍惜友誼。
第五步:編寫小詩、積淀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情感,我以編寫小詩、朗讀小詩的形式結束這堂課。
病房有個小朋友,誰也不能去看他。
躺在病床上,望著玻璃窗,想回家。
科利亞,別難過,你的同學有辦法。
紅氣球,飄來啦,祝你快快康復早回家!
四、效果預估,反饋。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中,我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借助課件,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在學習后,相信能真正感悟到同學之間真摯的情誼,懂得珍惜友情。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
的,氣球,說課稿
篇2:《窗前氣球》說課稿
《窗前的氣球》的說課稿
文羅中心學校陳昭茜
一、教材分析:
《窗前的氣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用真情獲得真情,用關愛贏得關愛。初讀課文,首先會被課題所吸引,帶著疑問讀下去,你會覺得它雖然不像涌動著真摯友誼的抒情散文那樣感人肺腑,不過就是一種發生在同學之間一件普通的事。一個飄在窗前的氣球,對得了傳染病的科利亞來說,就是一張笑臉,一份驚喜,一聲問候,一片真情,使科利亞原本“真沒意思”的病床生活,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他高興地笑了。本文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孩子之間真摯的友情打動著讀者的心。
理解了教材之后,教學目標便要明確。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以及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課將要達成的三維目標。
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鞏固識字方法,進行漢字文化的滲透。
2、過程與方法:用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在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
3、情感與態度:帶領學生感悟課文,體會同學之間的真摯情誼,懂得珍惜友情。
說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孩子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變化。
2、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想象力,同學們通過氣球想對科利亞說什么?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朗讀感悟法: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比較讀、聽讀、評價讀等多種形式地朗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體會科利亞情緒的變化。
2、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感知,啟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想象。通過觀看課件展示科利亞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著窗戶感受他難受、無奈的心情。
學法:
1、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交談自己生病或孤單時的感受。學生在獲得這種學習方法后,也能將這種方法輻射到今后的學習中。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主動學習過程的合作性,增進學生之間情感溝通與智力互補,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識字環節通過讓學生小組自主學習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三、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步:
第一步:創意激趣,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瞧,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氣球)平時,你們在什么時候、哪些地方看到過氣球?看來,氣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增添歡快的氣氛。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氣球,它有著很特殊的作用,都成了一劑治病的良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們想不想去看看它?那就讓我們一起走入第22課──窗前的氣球。
第二步:自讀課文、自主學字
在這個環節中我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來自主學習生字。下面談談學生怎樣識字:
1、學生根據拼音自讀課文,遇到困難小組同學商量解決辦法。
2、學生交流識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減偏旁、換偏旁、猜謎語等。
3、對“口型”猜字,學生看教師口型,猜出生字的讀音。
4、我會寫,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并試猜書寫順序。
5、我的發現教師出示3個半包圍結構的字“周”、“床”、“病”在引導學生先寫半包圍再寫內部結構,教師范寫,學生書寫。
第三步:朗讀感悟、情動你我。
1、感受孤單
談一談:首先教師與同學們親切交談,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生病或孤單時有什么感受?學生回憶后暢談感受。
感受孤單:接著教師出示課件:小男孩被隔離在一個房間內,滿面愁容,通過讓學生觀看課件感受孤單。
猜一猜:看完課件后,老師讓學生猜想小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樣?在學生的交流中進一步體會小男孩的孤單、寂寞。
找一找:通過讓學生朗讀第二段,找出小男孩感到孤單的詞語。如:靜靜地躺、呆呆地望、除了……也……、真沒意思等詞語。再次體會小男孩的孤單、寂寞。這樣學生不僅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又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讀一讀:最后教師指導朗讀,讓學生完成三次讀。第一次讀把第二段讀通順,讀準確。第二次讀讓學生帶著難受、無奈的情感讀。第三次讀要求學生帶上表情把這種難受、孤單的情感讀進去。三次朗讀情感一次比一次升華。
2、感受高興
體會科利亞情緒的變化是課文的重點,科利亞因患傳染病被隔離在病房中而感到孤獨變為因看到窗前的氣球而感到高興,這是本課一條明顯的情感主線。為了突破這個重點,我采用了聽讀、對比讀、比賽讀、評價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完成。讀能促悟,悟能生情。
聽讀:教師播放慢節奏的音樂,在音樂中老師把課文以故事的形式講演出來,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逐步感受科利亞的情緒變化。
比較讀:通過兩次對比(1)課件先后出示兩幅窗口圖、一幅窗口什么也沒有,一幅窗前飄著一個畫著笑臉的氣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說說科利亞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出示句子:“氣球上畫著一張可愛的小臉”教師抓住“可愛的”這個詞說一句話,進行句式訓練。再次看圖,此時科利亞的心情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心情好多了)教師讓帶著讓學生好心情朗讀第四段,體會科利亞的心情變化。(2)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兩個臉蛋,讓學生添畫孤單、高興兩副不同的面部表情。通過形象的表情對比,讓學生再次朗讀第二、四段,在朗讀中把情緒變化表達出來。
第四步:拓展延伸、情滿課堂。
為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我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想開去,讓學生圍繞“如果你去看科利亞,你還會想對科利亞說點什么?”,“你覺得可能還有哪幾種辦法看望科利亞”,每個同學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把自己想對科利亞說的話以及想出的其它看望科利亞的方法寫在畫有笑臉的氣球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朋友的問候與關懷。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讓他們懂得珍惜友誼。
第五步:編寫小詩、積淀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情感,我以編寫小詩、朗讀小詩的形式結束這堂課。
病房有個小朋友,誰也不能去看他。
躺在病床上,望著玻璃窗,想回家。
科利亞,別難過,你的同學有辦法。
紅氣球,飄來啦,祝你快快康復早回家!
四、效果預估,反饋。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中,我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借助課件,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在學習后,相信能真正感悟到同學之間真摯的情誼,懂得珍惜友情。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
的,氣球,說課稿
篇3:中班音樂活動《小樹葉和樹媽媽》說課稿
中班音樂活動《小樹葉和樹媽媽》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來了,葉子一片片都變黃,秋風一吹,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飛落下來,美麗的意境貼近著幼兒的生活又為他們所喜愛。《小樹葉和樹媽媽》這首歌曲不僅符合了季節特征,而且易于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通過優美抒情的旋律激發幼兒的表現力、創造力,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提高藝術表現力,享受藝術活動的樂趣。
歌曲是一首AB段式富有情感教育意義的音樂教材,第一段主要表現小樹葉離開樹媽媽,心里很難過,第二段主要寫小樹葉變勇敢了,樹媽媽很高興。此環節我將借助多媒體課件,以分段欣賞的形式,引導幼兒對比作品中兩種不同的音樂情緒,運用啟發引導法,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幫助幼兒了解小樹葉的內部心理活動,并學習用連貫,舒緩的聲音表現秋葉飄零,略帶傷感的情緒;用斷頓,有跳躍的聲音表現小樹葉勇敢,樂觀,期盼春天歸來的情緒。以此來化解活動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綱要》中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活動呈現趣味性,游戲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之中。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更加喜歡音樂中的游戲活動,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了,以及他們一定的表現欲望,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具體目標為:
1、根據圖譜掌握歌曲節奏與歌詞,能唱準附點音符。
2、理解歌曲中兩段歌詞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用兩種歌聲表現歌曲。
3、知道秋天來臨樹葉的變化,理解大樹和樹葉之間的親密關系。
三、教學方法: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對認識對象的體驗也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在本活動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啟發引導法和示范法。其中,通過啟發引導法,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啟發幼兒發散性思維,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情境教學法貫穿活動始終,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身臨其境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為幼兒享受藝術,表現藝術提供了機會,激發幼兒的藝術表現欲。
四、教學準備:
1、課前結合認識秋季,觀察秋風起樹葉飄落景象。
2、節奏圖譜與根據歌詞繪制的圖譜想結合。
3、圖片(光禿禿的大樹在哭泣)。
4、錄音機、歌曲磁帶。
五、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活動過程中,將充分為幼兒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藝術氛圍,促進幼兒藝術能力和良好個性的發展。為此我將活動分為五個環節來完成。
1、帶領幼兒聽音樂做動作進活動室。
師:“秋天來了,你們想去看看外面的景色嗎,讓我們一起去郊游吧。”
2、發聲練習《聽》
師:“聽,是誰在唱歌,請小朋友用歌聲來告訴我。”
3、學唱歌曲《小樹葉和樹媽媽》
(1)出示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師:“是誰在哭?”“原來是樹媽媽在哭,你們知道大樹媽媽為什么哭?”(讓幼兒自由回答,引導幼兒觀察樹)“樹媽媽在想念她的孩子小樹葉,越想越傷心,所以哭了。”
(2)出示一封“小樹葉”的信,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剛才我收到了一封信,是小樹葉寄給樹媽媽的,你們想知道信上寫了些什么嗎?”(教師朗讀信的內容)“小樹葉在信上寫了些什么?”“樹媽媽聽了小樹葉的信后,心里會怎樣想?”
(3)教師范唱歌曲。
師:“老師把小樹葉寫來的信編成了一首歌,你們想聽嗎?”
(4)出示節奏、歌詞圖譜,帶領幼兒拍出節奏和有節奏的念歌詞,重點幫助幼兒拍出附點音符節奏。
(5)幼兒看圖譜聽音樂完整演唱歌曲兩遍,提示幼兒唱準附點音符。
4、啟發幼兒用兩種聲音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師:“歌曲的第一段講了什么?小樹葉是怎樣的心情?我們用什么樣的聲音來唱?”“歌曲的第二段講了什么?小樹葉的心情又是怎樣的?我們應該用什么聲音演唱?”
5、幼兒扮演“小樹葉”,圍著“樹媽媽”唱歌跳舞。
師:“現在老師來扮演樹媽媽,小朋友你們來做小樹葉,圍著媽媽唱歌跳舞。”
整個活動中,每個幼兒都在用心,用腦,用眼,用身體,用嘴巴,用手,用腳,內化著自己的理解,讓幼兒在音樂刺激下產生表現的激情,再創于各種感官的表演下,此時他們真正和音樂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體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