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生長:第二講2
授業
在討論“教學智慧”時,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傳道”。這是借用韓愈的說法: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三個詞語可以有多種解釋:第一,傳道。我們把它理解為教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同學構成影響。第二,授業。“授業”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為傳授一些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生活技能,等等。我這里所理解的“授業”,主要是傳授“學業”,傳授基礎知識和相關的技能。談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時,我把它跟“授業”聯結在一起。第三,解惑。這意味著引起同學主動學習:讓同學有困惑之后,再引導同學解決困惑。總是有人喜歡“新概念”,我個人比較喜歡把“新概念”跟已有的“經典概念”聯結起來,不把它完全分開。不必把經典概念推倒之后,再建立一些新概念,這樣不太好。我講教師的教學智慧時,首先想到的詞語是“傳道”。我把它跟“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結起來。我覺得這樣是有意義的。
接下來,我們開始討論“授業”。
對于老師來說,對于家長來說,他們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他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回避這個問題。我們家長和教師最期望的是授業,就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關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我提出幾個教育比喻,或者叫做教育隱喻。
第一個隱喻我們把它叫做“游戲”。什么是學習呢?好的學習有游戲感,它就是一種游戲。好的學習應該是像玩一場游戲。現在校長都遇到兩個比較大的難題,尤其是初中校長,其實現在小學校長也遇到這個難題了。
第一個難題是“早戀”。現在校長就害怕這個事。有校長跟我說:“我們學校現在已經不是什么學校了,是一個集體戀愛的地方。有些小女孩們回去跟家長哭。哭什么呢?她說:媽媽,沒有男孩給我寫信,別的女孩都有男孩給她寫信。沒有男孩給她寫信,她很傷心。有些老師自身就是家長,他就跟我談這個事情,說:“這個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變得不了解小朋友,不了解學校,不懂學校了。怎么學校變成這個樣子了?”這是第一個難題。
中國家長對早戀,中國老師對早戀的態度,現在看來,有點不人道:凡是中同學談戀愛,都叫早戀。凡是早戀,都不正當。然后邀請一幫很笨的老師去作個講座。什么講座?就是“青蘋果是澀的”。可是,同學說:“我就喜歡吃青蘋果。”還有的同學說:“我們早就不是青蘋果了。”看來,所謂“青蘋果是澀的”,不具有說服力。另外,也有專家說:“啊!早戀不是壞事。國外的小學高年級的小朋友就學會接吻,到了初中就有很多的舞伴,很多的partners,不時的交換。到了高中,就有好多懷孕。這不是一個什么壞事。到了初中,很多老師和家長就給同學發避孕套。”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教育謠言。我不鼓勵家長和老師用不人道的方法去處置同學“早戀”問題,但我也不慫恿同學戀愛。曾經有家長給我提問:“假如你的孩子在讀初中的時候,她帶了一個小混混男青年到家里來,說,這是我的男朋友,今天晚上他就住這了,你怎么辦?”我說:“我就把他踢出去!”你看,這確實是一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就是同學到網吧里面去打游戲,網絡游戲,網癮。對于游戲,網絡游戲,網癮,也不可簡單。華東師范大學吳剛平博士是研究課程論的,他的小朋友讀小學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小孩問:“你是研究課程的嗎?”他說:“對。”小孩說:“我給你提個建議,你看以后能不能把中國小學的課程都變成漫畫式的,把中國的中學課程都變得像武俠小說那樣,那我們都喜歡學習了。”說的多好啊。但是,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網絡游戲意味著什么?我為什么關注這個事?也許再過幾年,我會系統關注這個事,現在我沒法拿出完整的時間去給予關注。我對游戲的基本理解是:那里面隱含了學習的秘密。
為什么小朋友那么喜歡游戲?我們還有一些沒出息的成年男人也是坐在電腦面前打一個接龍撲克的游戲。你知道為什么?就那么一個很簡單的撲克接龍游戲,坐在電腦面前竟然可以玩一個晚上?
游戲里面有學習的秘密,它牽著你往前走,它讓你卷入進去。它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最重要的是,做游戲的人,他沒有其他的功利,他從這個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成績感。這個成績感是怎么來的呢?很多游戲具有不確定性,你介入,你參與了游戲之后,你一定會得到某種獎賞。你即使有失敗的時候,你也可以不時地看到反饋和矯正。這次失敗了,但是,它給你另外一種可能,你下一次可能勝利。你下次又失敗了怎么辦?它還給你一種可能,下下次可能就勝利了。它不時的讓你有希望,不時的給你反饋。
電腦游戲最初很簡單:你打對了一個字,做對了一道題目,電腦里面馬上就出來一個聲音:“你太棒了,你真棒!”后來,我們中國的老師也學到了:“棒棒棒!你真棒!”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獎賞,一種強化。這種強化可能是獎勵,正面的鼓勵。有時候你也會失敗,游戲能讓失敗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堅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勝利。它永遠不讓你絕望。沒有哪一個游戲是讓游戲者絕望的。而且,游戲很簡單,比如說你去打乒乓球,一拍揮過去,你立刻得出一個結論。你看得到你這個揮拍的姿勢,這個力量到底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看得很清楚。
可是,我們現在的學習看不到這個反饋的效果。我們的同學做了一個練習題,不知道自身做的對還是不對。我們老師讓課代表把練習本收到辦公桌上去,有時候一放就是兩天、三天,有的放五天,放一個月。同學寫作文的時候,多么渴望老師給我一個評價。可是,等了很久之后,等下次作文本發下去的時候,他的感覺全忘了,同學不知道當時寫作文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全忘了,因為沒有和時的反饋。
游戲的一個很重要的秘密是和時反饋。通過和時的反饋,讓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這是所有學習里面遇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題。我們不要小看這一條很簡單的結論,很多小朋友的學習成果不好,與這一點強化不夠、反饋不和時、沒有得到和時矯正有關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學自行車:一個小朋友讀書不怎么樣,考試成果不怎么樣,但是他有可能學自行車很快。你知道為什么嗎?你去讓他學開汽車,他很快會學會,你知道為什么嗎?技能跟學習跟游戲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讓你有看得到的反饋。你開車踩錯了油門,你踩吧,讓你吃一點苦頭,你就知道了。你騎自行車,該轉彎的時候,該往左拐的時候,你要是用力不均衡,你就會摔倒。它立刻讓你有反饋。我們現在小看、輕視技能的學習了。我所理解的知識學習,它的秘密就隱藏在技能學習那里。你假如想知道知識學習有什么秘密,請你想象一下,小朋友是怎么學會騎自行車的?成人是怎么學會開汽車的?你說:“那跟知識學習不一樣啊!”是有差別,但仍然有很多是一樣的。不要因為差別而掩蓋了它們之間的相同。
技能學習還有一個秘密:它是整體學習。比如說,一個游泳教練教你學游泳。他說:“現在,手打開,手伸過去,用什么動作,這個手再過來,用什么動作,然后這個手飛起來,再用什么動作,他可能分解這些動作。”但是,你一旦進入水里面,你用什么動作?你全身的動作都用上,還有教練沒有講的腰部和肚子都用上了。這種學習是整體學習。
我再重復一遍。技能學習隱藏一個秘密,它可以把很多技能分解,但是,一旦進入真實的學習,它就成為整體學習。這就是我提交的第二條教育比喻,或者叫教育隱喻。什么隱喻呢?學習就是“認地圖”。
地理老師,優秀的地理老師,簡直就是所有優秀老師的楷模。不要小看了地理老師。地理學習隱含了很多教育秘密,隱含了同學學習的秘密。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座的各位老師,我現在給你安排個任務,一個星期之內,把北京市地圖上的所有街道都能弄明白。假如我有時間,我愿意做這個試驗。一個星期,甚至不需要一個星期,你就能夠知道北京市的每一條街道。我詢問任何一條街道,比方安外大街88號。你說:“我知道。從哪里動身,經過幾環路拐到安寧門,再往哪個地方繞過去,就到了安外大街88號。”我假如詢問:北京地壇公園在哪里?你說:“我知道。從哪里到哪里,就可以去那里了。”你知道你是怎么學會的嗎?
假如方法不當,你永遠學不會。比方,今天你對同學說:“同學們,我們學習北京地壇公園周圍的路線……”明天你對同學說:“同學們,我們今天學首都機場的交通。”你讓同學去學吧。你一條街道一條街道地教,同學一條一條地學,同學永遠無法掌握北京地圖。
怎么才干夠學會呢?
第一個秘密,確定自身在哪里,這很重要。確定我現在站在哪里。比方說我現在住在北京大興黃村的“校長大廈”。
第二個秘密,確定北京市有幾條主干道?東西走向有哪幾條,南北走向有哪幾條……這是干什么呢?這就是整體學習。我現在詢問任何一條主干道,你要能夠告訴我,從黃村“校長大廈”這個地方動身,怎么可以到達那個地方。主干道掌握之后,接下來再開始學習分支,分叉的街道。
假如你是反過來,你去學地圖:先學分叉的街道,學很細節的街道,然后再學主干道,這當然也是一個方法,但你很難學會。
老師們,你假如學畫畫,你會知道徐悲鴻這個人。徐悲鴻的太太寫了一本書:《徐悲鴻傳》。書里面有一句話,我很感興趣:“致廣大而盡精微”。畫畫的老師都知道,他絕不允許你先畫具體的部位。畫畫的老師是不會允許你這樣做的:首先,畫一個眼睛,把這個眼睛畫得非常好。一只左眼畫好之后,再去畫右眼。右眼畫好之后,再去畫鼻子……這是不允許的。畫畫的老師會告訴你,先確定他是一個國字形的還是一個圓形的臉。假如是一個國字型的臉,先畫一個長方形,再把四個角切割成臉的形狀。接下來,確定眼睛在什么地方,相當于交通的主干道,那是東西走向的。然后,確定鼻子在哪里,那是南北走向的,畫一條線。首先畫一個長方形,然后在中間畫一條線,人的眼睛就出來了。然后上下畫一條線,人的鼻子出來了。下面再畫一條線,那是嘴巴。上面有一條線,那是鼻子的方位。再畫一條線,確定眉毛在什么地方,耳朵在什么地方。順著眼睛的地方延伸過去,把耳朵的方位也畫出來了。
一直畫整體,怎么能夠把那張臉變成像個具體的人臉呢?你當然不能一直畫整體嘛,你也要畫細節。在某個時候你肯定要把眼睛畫得很像一只眼睛嘛。什么時候畫呢?當你把整體的主干道確定之后,你才去畫細節。這就是徐悲鴻說的那句話:“致廣大而盡精微”。首先要把“廣大”的那些主干道確定下來,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細節局部畫好。這就是學習的秘密。
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小朋友們很害怕考數學,我也害怕。在我的《教育自傳》這本書里面,我寫到我的高中老師
篇2:教師專業生長途徑與戰略
教師的專業生長,是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的完美產物,二者相輔相成,缺乏教學理論指導的課堂,是了無生機的機械的應試教育。沒有經過課堂實踐檢驗的理論,是無法實現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此,只有二者完美結合,才干生成高效的教育。那么,針對農村教師,該如何空虛他們的教育理論呢?培訓與學習,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良策。
一、培訓形式多樣化。
1、校外培訓與校內培訓相結合。
近些年來,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高度重視,轟轟烈烈的進行了課程改革,加大對農村教師專業提升的扶持力度,先后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從而使一批農村骨干教師迅速得以生長。然而,對于資金緊張的農村學校來說,經常無法使參培活動難以成行。因此為了提高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實現資源共享。必需將這種高規格的校外培訓與共享型的校內培訓緊密結合,使得前者付出物有所值,后者生長如愿以償。學校也應該采取措施提高這種培訓與返培訓的效益。
2、校級培訓與組級培訓相結合。
由于培訓級別的不同,可能也會形成培訓內容各有偏重。相比來說,校級培訓體現整體性,其對象是全體教師,其目的是有助于學校管理,有助于教師綜合素質提高。其內容可以是思想政治培訓,也可以是心理輔導培訓,還可以是學校中層組織管理培訓等,例如班主任培訓等。組級培訓注重學科性。其對象是不同學科教師,其目的是研究教師、研究教法、研究課堂、研究同學,通過教學理論的多元化來促進學科專業化和課堂教學的更新。其內容可以是教材教法培訓,也可以是課標解讀,還可以是優秀教案分析、課題研究相關輔導。培訓者必需理清自身所選內容的范疇,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集中培訓與自我培訓相結合。
無論是校外、還是校級、組級培訓,因參訓人數較多,內容必需面對全體,均屬于集中培訓。教師的專業提升僅靠這種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必需大力提倡教師的自我培訓,假如說集中培訓是通過“步伐統一”而實現“滿園春色”的話,具有專業生長群體化。那么自我培訓則是通過“另辟蹊徑”而實現的“獨樹一幟”,具有專業生長特長化,更有助于教師“海納百川,取長補短”,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理論雛形。
二、培訓內容多元化。
1、以師德師風培訓疏心理,塑師魂。
當今社會人們追求更廣泛,文化形式更多元,對于一個長期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無論是社會因素,還是環境因素,或是自身因素的影響,多多少少對自身從事的這份職業有著不同的看法,職業倦怠感經常無法防止,三尺講臺上的做法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心理的疏通工作顯得至關重要,學校必需定時組織相關培訓,端正師風、凝聚人心,規范教學行為,引導教師自我釋壓,堅持對教育事業的高度熱情和教學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2、以崗前提高培訓為新教師導航。
面對目前教師調動頻繁的現象,幾乎每學期都有教師調進各校,處于提高學校整體師資水平的考慮,學校可以在學期伊始聽取摸底課之后,針對各個新進教師的課堂教學現狀進行點評和培訓活動,這樣有利于校本教研良好氛圍的營造,也對學期教研活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3、以教材教法培訓顯目標,明方向。
處在課程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再資深的教師,也不敢輕易“手拿一本書,直接進課堂”。因此,必需對教師進行培訓,這種培訓不是暫時的,而是長期的,通過培訓,要能使教師明晰整套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特點,明白教材的發展方向,創新教學技藝,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增強課堂實效性,使同學學得有效、學的愉快、學得主動。那么這種培訓必需將“返培訓”與教研組培訓結合起來實施。
4、以經典選讀滲透課堂,引發考慮。
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那是因為他的觀點來自于教育實際,他的理論能夠滲透人心,更能指導課堂走向。常用教育理論,激活心智;常讀教育經典,經驗引路;常思教育現象,創新教法。因此,培訓中適當輔以教育經典解讀,堪稱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
5、以課題培訓豐富教研活動。
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教學現象,解決教學疑難,使教育教學活動有的放矢。這正好可以規范教研活動散亂無序的狀態。因此,課題培訓中必需使教師了解課題研究步驟,了解課題研究方法和措施,嘗試實施課題研究,鼓勵開展小課題試行研究,將教研與課研融為一體,以課題研究使教研活動更有目的,以教研活動為課題研究提供實驗平臺。
6、以寫作技能培訓積淀教師寫作功底
要實現教師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就必需使教師自覺地、主動地研究課堂,反思課堂,但是,如何研究?如何反思?如何提取有研究價值的教學現象?學校可以通過校級培訓和組級培訓的方式,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理論培訓,組織校內寫作高手進行教育敘事和案例分析,引導教師從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每一個教學現象,鍛煉教師的寫作水平,并舉辦寫作技能競賽提高教師寫作興趣,讓教師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7、以信息技術培訓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
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使得教育教學手段盡顯得天獨厚的優勢,遠程教育資源的靈活運用,不只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師教的更舒心,但是由于地區和教材內容等多方面的限制,緊緊依靠網絡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的特點整合和開發出有效的課程資源,而這些工作缺乏了相應的技術指導是無法完成的。信息技術培訓必需將這個重任擔負起來,以便我們的課堂更有效,更高效。使我們的教師更專業,更多才。
校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生長的戰略之一,它努力的為教師積淀理論基礎。為了凸顯它的功效,還必需制定相應的培訓要求,做到培訓活動有主題、有主持、有講義、有演示、有記錄,教師人人參與,做到有筆記、有反思、有小結,學校每學期培訓內容裝檔成系列,使培訓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加速新時期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整體素質的提升。
篇3:教師幸福人生與專業生長
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對教育的理解。今天,我報告的主題是:%26lt;%26lt;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生長%26gt;%26gt;。
報告開始前,讓我們一起分享幾個圖片:一是幸福的家庭……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母親的關懷、豐收的喜悅、平靜的溫馨、神秘的巧克力、林間的小路、遠離塵囂的靜土、自由的跳路、溫柔的撫摸、安寧、不經意間的感動、重溫聽潮的時刻、開滿鮮花的、一生的信仰、更多的時間、美妙的夢、豐富的想象、寄托在紙上的希望、自身的感覺、勇于攀、獨立的夢想、下一步的欲望、朋友的關懷……幸福無處不在。
在我看來,幸福就是空虛而又閑適。物質和精神上的富有。所謂閑適,從容地自主地面對生活,現在我們的壓力太大,有一個解放教師的問題。所謂幸福,就是指內心的平安,自主地面對生活。這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幸福人生需要什么?
我寫了一篇文章“幸福人生的有與無”,其中,講了幸福人生的四個有:第一、心中有盼頭。即有目標、有追求、有所成績、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師一定能不時地喚起同學對于未來熱烈的神往與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出現在同學的面前,讓同學帶著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生長。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著社會需要你,有實現人生價值的崗位,兢兢業業。第三、身邊有親友。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有情感的歸屬。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欣賞,這是所有人一個一起的需要。怎樣使學校成為一個溫暖的家、溫馨的家?怎樣打造一個相互支持、相互欣賞的團隊?這是校長們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領導、校長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更多地欣賞和鼓勵我們的同事,更多的關愛,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是一個好領導的重要特征和表示。第四、家庭有積蓄。經濟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們經常說富貴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貴”。當我們在經濟上富有的時候,就會顯得大氣,不會過分地斤斤計較,不會過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所以,我們要消滅貧困,建設一個富裕的社會。
這是我所概括的“幸福生活“的四個有。希望大家能成為這樣的“四有新人。”祝大家永遠幸福。幸福是社會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標,我們要發明幸福的社會。假如社會中有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是更加平安的、和諧的和融洽的,更有前途和活力。
現在大家在幸福的心情下,開始我們的分享。
發表《優質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我們個人的生活有兩個評價的尺度:一個是社會倫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謂“善與不善”;另一個是個人自我的評價尺度,即所謂“好與不好”。
善的生活,即體面的、有尊嚴的、負責任的生活;精神高貴和優越的生活,正直與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溢了同情與關愛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夠感受到愜意與輕松、感受到內心的空虛與和諧、感受到精神與物質的富足、感受到心靈的舒展與個性的張揚。善好生活是一種自我實現的生命歷程,是一種“不惑、不憂、不懼”的生活。而所謂優質教育,一定是能夠使同學形成陽光般的心態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夠提高同學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夠使同學內心變得越來越空虛和富有力量的。
優質教育一定是學校資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學校生活中充溢了對所有同學的深切關注,沒有人被忽視和被遺棄。我們不時地去豐富內涵,建立在師生一起上善好生活基礎上的。“關于師生學校生活的質量”,影響到我們能帶給同學怎么樣的教育,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這是我們教育的重要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心態,生命的苦樂等全在于我們自身看,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
先說一個有趣的計算。假如令A、B、C、D……X、Y、Z這26個英文字母,分別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這26個數值,那么,我們就會得出如下有趣的結論:
第一、Hardwork(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重要的,它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8%(算式:H+A+R+D+W+O+R+K=8+1+18+4+23+15+18+11=98%)。“手中有事做”和兢兢業業,這是我們實現生命價值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第二、Knowledge(知識)。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它在我們的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6%(算式: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知識改變命運。
第三、Love(愛情)。愛情可能對女性來說更重要一些,它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占54%(算式:L+O+V+E=12+5+22+5=54%)。
第四、Luck(好運)。好運、好運氣也是很重要的,我們都希望有好運氣。人生不是建立在饒幸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踏實、老實的基礎上,好運的重要性占47%(算式:L+U+C+K=12+21+3+11=47%)。
第五、Money(金錢)。當然金錢也很重要,但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卻是萬般不能的。它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72%(算式:M+O+N+E+Y=13+15+14+5+25=72%)。
第六、Leadership(領導力)。它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89%(算式:L+E+A+D+E+R+S+H+I+P=12+5+1+4+18+19+9+16=89%)。這個領導力不只僅是領導者,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領導力的問題。所謂領導力,就是影響他人的能力,即推動、鼓舞和激勵他人的能力。一個人的領導力有這樣四個要素組成:洞察力、鑒賞力、判斷力以和親和力。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在我看來,就是看你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圍內、多大的積極意義上能給他人以多大的好的影響。可以通過你的思想、言論,也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發明等等,造福于人類社會,改變人類的生活,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第七、Sex(性)。性對我們成年人來說也是重要的,但是它在我們生命中只占到48%(算式:S+E+X=19+24+5=48%),略高于好運。
努力工作、知識、愛情、好運、金錢、領導力、性等這些我們通常非常看重的東西,都很重要,但都不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百分之百的圓滿。
那么,究竟什么能夠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百分之百的圓滿呢?
是Attitude(心態),是態度!
算式:A+T+T+I+T+U+D+E=1+20+20+9+21+4+5=100%。
為什么是心態呢?因為境由心生,環境是由你的態度生長出來的,用哲學的話來講,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處境。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痛苦與快樂,成績與失敗,寬容與緊迫,其實全在于我們怎么看。因為我們是通過自身的觀點去看世界,所以態度決定一切。這就是為什么課程改革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且把它作為“三維”教學目標中的重要一維。
心態方面,重要的一點要有感恩的心。有一首詩《我感恩》在西方廣為流傳,讀了這首詩,你會發現,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實都有積極的一面。
“有每夜與我搶被子的伴侶,因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他人在一起;有只會看電視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離在外;我繳稅,因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來越緊,那表示我們吃的很好;有陰影陪我勞動,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陽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戶和待修理的排水溝,那表示我有個家;
能找到最遠的那個停車位,因為那表示我還能走路,且還有幸能有輛車;有巨額的電費帳單,因為那表示我冷氣吹得爽;教堂禮拜時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因為那表示我還聽得到;有一堆衣服要洗燙,因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結束時感到疲勞和肌肉酸痛,因為那表示我有個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鬧鐘吵醒,那表示我還活著;最后,感恩過量的電子郵件,因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記和想著我。”
當你覺得人生很糟,那就再看一遍吧!這首詩就是告訴我們怎樣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世界,即是我們看的不得其實也有積極的一面。“不時給自身積極的心理暗示,靜由心聲,“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
接下來,請大家先看三個小故事。
無論你是作為同學的家長或教師,講故事的身手是很重要的。因為不論是兒童或成年人,大家都愛聽故事,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一個現象。怎么解釋,為什么大家都愛聽故事呢?這個解釋就是理論,理論是什么?理論就是對一些問題和現象的解釋。地理學上的大陸漂移學說,就是一個地理學家生病的時候,躺在病床上整天反復地看世界地圖,發現這個地球外表的21%的陸地好像吻合起來,形成的是一個整體。那為什么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分布呢?他就提出一個假設,地球上大陸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被分裂了,被漂移了,所以形成了今天地理上的格局。所以說是理論就是解釋。
為什么人們喜歡聽故事呢?又怎么解釋?我的解釋有三點:第一,人是萬物之靈,人都有生與俱來的好奇心,故事有境界,好的故事有引人入性的境界,故事能夠協助我們探索考慮,滿足我們的好奇心。第二故事是有形象的,形象相對于籠統,形象更能喚起我們內心的欲望。戲劇、舞蹈、雕塑、音樂、美術、攝影等,都具有形象性,包括文學,能喚起人們生命的欲望。在教學中,我們強調直觀、生活體驗,就是要喚起同學對生活的愉悅和向往。第三,故事有一個自由解釋和理解的空間,有一個放飛心靈,置身事外的安息空間。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喜歡聽故事的原因,了解這一點對認識人類內心世界是有協助的。
故事一:木匠的故事
一個上了年紀的木匠準備退休了。他告訴他的雇主承包商他不想再蓋房子了,想去與他的老伴過一種更加悠閑的生活。他雖然很留戀那份報酬,但他該退休了。他們的生活也能過得去。承包商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問他能不能再建一棟房子,就算是給他個人幫助。
木匠答應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而易見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只手藝退步,而且還偷工減料。以這種方式結束他所熱衷的事業令人感到遺憾。木匠完工后,雇主來看房子。他把前門的鑰匙交給木匠。“房子歸你了,”他說,“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
木匠感到很震驚!太丟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為自身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會完全不同了。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每天都在書寫我們的人生,往往并沒有竭盡全力。那么我們也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將不得不住在我們自身建的房子里。假如我們可以重來,情形就會大不相同。但我們無法回頭。
你就是那個木匠。每天你釘一顆釘子,放一塊木板,壘一面墻。有人說:“人生是一項自身做的工程”。你今天做事的態度和所做的選擇,筑成你明天要住的“房子”。要用心建喲!這個故事的寓意:人生就是一項自身做事的態度。
故事二:青蛙的故事
從前,有一群青蛙組織了一場攀爬競賽。競賽的終點是一個非常高的鐵塔的塔頂。一大群青蛙圍著鐵塔看競賽,圍觀者為他們加油。
競賽開始了!老實說,這群青蛙沒有誰相信這些小小的青蛙會到達塔頂,他們都在議論,“這太難了!!,它們肯定到不了塔頂!它們決不可能勝利的,塔太高了!”聽到這些,一只接一只青蛙開始泄氣了,除了那幾只情緒高漲的青蛙還在往上爬。群蛙繼續喊著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頂的!”越來越多的青蛙累壞了,退出了競賽,唯有一只青蛙卻還在越爬越高,一點沒有放棄的意思。
最后,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競賽,除了有一只青蛙,它費了很大勁,終于成為唯一一只到達塔頂的勝利者。
很自然,其它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勝利者”是怎么勝利的?有一只青蛙還跑上去問了那只“勝利者”,你哪來那么大的力氣跑完全程?結果發現這只青蛙是個聾子。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永遠不要聽信那些習慣于消極失望看問題的人,因為他們只會粉碎你內心對美好事物的夢想與希望。而且總是要記住,你聽到的那些消極的話語都會影響你的行為。所以,我們總是要堅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而且,當有人告訴你的夢想不可能成真時,你要學會變成“聾子”,對此不聞不問!要總是想著:我一定能做到!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兩個重要意義和價值。
第一、改造國民性。所謂國民性,就是一個國家公民一起的性格。人們之間性格有很大的差別。當我們放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上,就會發現考慮問題的方式,處置問題的方式、審美趣味、情趣,甚至很多民風、民俗、習俗等是非常相近,這個相近就是所謂的國民性。
我國是一個落后的國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國民素質的落后。諸如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對他人的真誠的支持、缺乏高度的自律,缺乏主動、積極、自信等這些品質,這是我國國民的一些缺乏。
魯迅、梁啟超等前輩,很早就強調改造國民性。
今天通過發明積極的課堂,讓同學獲得更多的勝利體驗,使同學在課堂中有更多實質性的參與機會。減輕同學學習內容的難度和份量,讓同學更實質性地參與課堂,讓同學更多樂于表達,等等,培養未來國民良好的品質,積極的、樂觀的、開朗的、主動的、自信的、友善的等重要品質,形成民主的性格。建設一個民主的國家,就必需培養公民民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