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座參考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教育
在德國弗賴堡大學做學術訪問期間,住在湖邊的一套公寓里。離公寓不遠,有一個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兒童玩耍的設施。每次經過這個地方,總會看到三四個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邊站著一位女士,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些孩子,即使孩子滿臉的泥沙,衣服上到處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
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國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嘆:“老楊,你看這些孩子臉上好陽光,這在國內孩子的臉上幾乎很難見到?!睂Υ宋乙采钣型?。我女兒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學之一上學,盡管才8歲,但說話和臉上的表情已經和成人已經沒有多大差別。盡管孩子的媽媽感到很滿意,但我卻有些難過。
湖四周是寬闊的大草坪,不過還有些樹木可以遮陰。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網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則在草地上鋪上布,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無一搭的聊天還是只想曬曬太陽,有的則在燒烤。我習慣坐在咖啡館的涼棚下觀察草坪上的人,其中一幕至今難以忘懷。
在離我不遠處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約四五歲的樣子)。這四個人分成兩組:一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組是妻子和大男孩。雖然被分為兩對,實際上是丈夫和兩個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邊有一搭無一搭地踢上一腳,并不上去爭搶,但眼睛從來沒有離開丈夫和兩個孩子。父親把球傳遞給小兒子,大兒子上前去搶球。父親擔心踢傷大兒子,所以動作很輕,有時故意出現失誤,讓大兒子把球搶到。小兒子比較勇猛,但球技不精,見哥哥跑來,遠遠就把球傳給父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勁頭十足,臉上的表情可以用“陽光燦爛”一詞來形容。
出于好奇心我走過去和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訴我,兩個孩子都在上幼兒園,周末帶他們出來玩。我問:“你們不利用周末時間帶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班?”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著我:“參加什么學習班?”我說:“比如跳舞、體操、繪畫、鋼琴、外語、奧數之類的,我女兒在幼兒園期間,除了奧數,幾乎把所有的課程都學了。”男士回答:“我們這里,學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類似的培訓班?!?/p>
原以為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后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道:“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并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后我再次去見老師,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長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讓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制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后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歐洲許多國家,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
篇2:專家講座稿:版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
發言稿**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小學數學(斯苗兒)
與**年版相比,數學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范、明了和全面。具體變化如下:
一、總體框架結構的變化
**年版分四個部分: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課程實施建議。
**年版把其中的“內容標準”改為“課程內容”。前言部分由原來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改為課程基本性質、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三部分。
二、關于數學觀的變化
**年版: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年版: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三、基本理念的變化:“三句”變“兩句”、“6條”改“5條”
**年版“三句話”: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年版“兩句話”: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6條”改“5條”:在結構上由原來的6條改為5條,將**年版的第2條關于對數學的認識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對課程內容的認識,此外,將“數學教學”與“數學學習”合并為數學“教學活動”。
**年版:數學課程
篇3:小學語文教師聽專家講座有感:觸動孩子心靈
觸動孩子的心靈
當我們讀完一個故事,我們最能做的、也是最經常做的是什么?
當然,這里指的是語文一線老師。
我想大部分的老師會說:恩,我會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也會說這個故事中有沒有那個詞用得特別好。
當某位同學能很明確地表達出某一個觀點之后,老師是否會及時地評價說:“***同學,你說得真好?!?/p>
這樣的經歷想必很多老師都經歷過吧?當老師和同學們結束了剛剛的對話之后,這個文本也就結束了。
我和所有的語文老師一樣,一直是如此做的,然而,3月25、26日,有幸參加了全國第八屆班級讀書會暨兩岸三地兒童閱讀體驗式研習活動,特別是聽了吳敏而老師的講座后,我的想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真的只能用一個非常老套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