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反思蘿卜想和肉在一起
年前,上海專家到我校督導三年規劃執行情況,聽了幾位年輕教師的“隨堂課”。當然,這節課也是教導處精心布置和安排的,而且還提醒各備課組要提前磨課、聽課、評課、改課,這樣做的出發的僅僅是不想讓專家把我校的課堂批得體無完膚,不想太丟人而已。
專家點評時,這樣的一句話讓參會老師感覺無地自容“為什么如此年輕的教師,課堂模式還是那么老套,你們沒有進行課改嗎?難道說這就是你們課改后的課堂?與10年前課堂唯一不同的就是你們用了班班通,依然是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嘛!”
他還說:“你們應該走出去,不要孤芳自賞,做井底之蛙。你們就是一大堆蘿卜,再怎么變換烹調手法依然只是蘿卜。你們要和肉一起燉,那味道就不一樣了嘛!而且,大人天天天天吃蘿卜,會很煩的,更何況孩子呢”。
專家就是專家,他竟然用蘿卜來比喻我們這些教育理論水平欠佳、教學模式有待改進的老師們,而且還那么貼切,佩服之至。
我覺得蘿卜一詞用得特別恰當。我們就是一堆蘿卜,我們就是一份名副其實的蘿卜菜,或生調,或清炒,或熗鍋,這些菜都是盛在盤子里,然后上餐桌的。但是蘿卜一遇上肉,品質、檔次就不同了:排骨燉白蘿卜、羊肉燉胡蘿卜,這些菜以砂鍋為容器端上餐桌,砂鍋里還有一個勺子,讓我們喝湯。因為和肉在一起,所以價錢就格外的高。
不由讓我想起了前年北京學習時,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北京教育局在培養、提升教師素質方面所做的工作:每一位名師都配備一位教育研究方面的博士,每一個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一直有教育研究團隊跟進,教育研究專家和團隊陪伴、指導老師的成長,并把教育管理理論融入到教育實踐中,用教育理論化解一線教育者心中的疑惑。
當時在史家小學聽了幾節學生讀書匯報主題班會,除名班主任、教育局領導參與評價外,北京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也對主題班會進行了理論加實踐的點評,專家的點評讓參會教師們對如何引導學生讀書又有了更加明確的實踐操作方向及相關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我想,這就應了上海專家的那句話:讓蘿卜和肉一起燉,味道將會更出色。
蘿卜曾經和羊肉在一起
這個“蘿卜理論”也撥動了我內心那根雖弱但依然存在的進取的心弦。是啊!每次外出學習時,聽到那些有實戰經驗、接地氣專家的講座,三四個小時的報告總是讓我意猶未盡。他們的教育方式讓我醍醐灌頂,佩服他們敢于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這些肉,為教育行業的蘿卜們增香不少。
前段時間李大圣的專場報告會上,老師們聽講十分認真,中途幾乎沒有老師外出,時不時出現熱烈的掌聲和笑聲表明了蘿卜們與大師的心靈碰撞的火花,報告進行了整整一個上午,但是蘿卜們還是感覺意猶未盡。
我們曾和羊肉在一起,但因時間短暫而效果欠佳。
曾數次到北上廣這些教育教育理念前沿的大城市取經,一兩個小時的教法介紹像蜻蜓點水一樣,在回味和思考中被送到了另一個學校或者報告場所。如隨團旅游一樣,忙于聽導游講解和拍照,忽略了景點的歷史意義,更缺失了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會。
一個值得推廣的教法或者學法不是一兩場報告就能解決的。它不僅需要時間、理論的論證,更需要長時間的操作、改進和磨合,想要真正領會教法和學法,必須深入了解它的本質和內涵、熟悉相關操作過程及明確操作的真正目的。
洛陽牡丹不一定會在北京綻放。所以一種教法的真正推廣還需要根據學情做相應的調整,這不是一兩天的學習或者短時間思考就能領會的事,它需要領悟、內化、培訓、調整方法、整合理念、實驗驗證和推廣實施等多個環節,在領悟、內化時,需要專家的指引,在培訓和調整期間,需要專家的指導,在實驗和驗證過程中,專家提供的理論支撐尤為重要。這些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如果蘿卜沒有肉的加入和指導,那就是閉門造車,孤芳自賞,誤時又誤工,且不一定會遵循教育規律做教育!
我們非常期待能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及學法上得到專家全程陪同。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和肉在一起的機會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繁重的教學工作和教學一線老師數量的不足,讓我們不能拋開教學工作進行長時間外出學習,偶爾一次為期幾天外出又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已扎根多時的教學方法和班級管理的實際問題。即使想推廣“帶回來”的教法和管理思路,但是繁重的工作量又將它埋沒在萌芽中。一般專家都會留下郵箱,但我想,面對面的交流效果遠勝勝于文字的溝通,因為某一種理論不是一兩句話、一兩篇文章、一兩場報告能描述完整的。
其實,每次聽完專家報告后,都有要研讀教育理論書籍的沖動,但是由于某些教育書籍比較枯燥(若有專家進行指點也許會將閱讀進行下去吧),又或者意志力不夠強,所以這些聽報告中沖動最終往往變成了報告后的無動于衷。
我想,我們也可以借鑒北京教委的做法,甚至可以更加廣泛的開展理論聯系實際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市的教育學者、專家參與每一所學校的教育工作,用理論指導實踐,讓實踐驗證理論。
如果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工作室配備一個教育界的專家進行始終如一的指引,定期不定期進行富有實效性的工作指導,將蘿卜們的一線經驗、教訓引導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不斷提升一線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水平,那么我市教育肯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那定是極好的。
不是我們這些蘿卜們不想和肉在一起,而是沒有機會和肉在一起。偶爾與肉有一次邂逅,也解決不了相思之苦。另外,工作性質又決定我們沒有時間和肉有更多的邂逅。
那就煩請教委和學校讓肉離我們近一些,再近一些,讓我們多一些進步的空間和機會,提升蘿卜們的檔次和品質。
蘿卜真的想和肉在一起!
篇2:小學語文教研反思由求知欲激發說起
今天跟崗研修校長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參加學校的教研活動,下午第二節課后,盡管有學校健康體質測試,很多老師都在做裁判、統計原始數據,但六年級語文組還是正常開展了活動。我和兩位研修校長也按時走進了他們的教研現場。
今天他們研修的主題是“結合生態課堂形態,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是他們圍繞本學期教研主題“探索語文快樂高效課堂”、上次教研“生態課堂構建”材料學習后的續曲。在如何激發學生求知欲這個方面,大家做了較為深入的交流:
教研組長吳老師談到,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課外知識的補充、課外內容的拓展,孩子求知欲比較高。
本組的朱老師認為,求知欲的激發不僅要從學生角度思考,還要考慮教師的因素、家長的因素。
研修李校長結合自己的教學說,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喜歡你這個老師,往往能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也在這個老師所負責的學科、活動中表現處較高的求知欲。
------
在教研現場,我也做了些發言,比如: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參與式學習,讓學習生命在場------
但自己對“求知欲”還有一些思考,比如在這里老師所談到的激發求知欲,到底什么是“求知欲”?是不是用“激發學習興趣”更貼切?如果可以,哪些途徑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呢?在交流之前,已有的方法有哪些?這些是不是都可以從網上搜集?------
這些,我想到了,我更希望老師們能反思到。這樣,我們才可能對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以此類推,我們的專業發展才會不斷向前。
篇3:教研反思微課程
微課程,通過一個主題,一個難點,以一個短小的視頻課件出現,可以讓教學的重點突出,難點化解,一個小小的微視頻,如果制作的得當,能夠對于課堂教學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
學習標點符號時,我制作了微視頻《標點符號的自述》,課件中標點符號以人物的可愛形象出現,自述自己的長相、用途,并在句子中具體點明作用。然后通過具體練習,引導孩子明了逗號、句號、感嘆號、問號等幾種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這樣的學習過程,具體生動形象,孩子們喜歡,學習效果好。
學習字母b、d、p、q時,孩子們總是分不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我制作了微課,他們不同的長相,不同的名字,并輔之以不同的聲音代表物,讓孩子們來區別他們之間的不同,孩子們很感興趣,一次次饒有趣味的讀,叫他們的名字,進行趣味練習。
微課程,讓我們老師的教學不僅突破難點重點,而且讓教學過程變的趣味橫生,很受孩子們喜歡。
二、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