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突破有絲分裂減數分裂考點
運用多媒體突破有絲分裂、減數分裂考點
摘要: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難點。減數分裂又是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是學習遺傳規律的“鑰匙”。會考和高考也常涉及有絲、減數分裂知識,雖然在教材中有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像,看似直觀,但要真正掌握并非易事。有些學生一看到關于這方面的題目頭腦就一片空白,根本無從下手去作答。在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資源,巧抓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各個有效聯系和區別點,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
關鍵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比較
細胞分裂方式中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內容,對這兩個知識點的要求是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這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并且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相關考點也比較多,但往往學生對于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知識的掌握卻不夠扎實,尤其是關于一些辨別細胞分裂各時期的圖象、染色體的行為等內容特別容易搞混,在學生的腦海中總是有混亂的一面,不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所以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這兩個知識點,并且能夠讓學生清晰地分辨相關的圖象和染色體的行為就成了我們老師重點解決的問題。
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知識呢?其實我們只有抓住幾個要點,巧用網絡發展給我們教師帶來的平臺,就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且讓他們能夠有個較清晰、較長久的記憶。
一、有絲分裂中動、植物細胞圖像的判斷
辨別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結構圖是考點之一,在有絲分裂中,動植物細胞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行為記憶的口訣都一樣,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特殊的結構圖或特殊的結構來辨別。
(一)圖像比較(如圖1、2所示)
圖1(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
圖2(下)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
(二)判斷方法(如表1所示)
表1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圖像判斷方法
植物細胞動物細胞
細胞形狀(平面圖)長方形圓形
紡錘體的來源細胞從兩極發出紡錘絲直接產生中心粒向周圍發出星射線而形成
細胞質分裂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細胞壁將細胞質隔開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使細胞縊裂
二、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圖像的判斷(以二倍體生物細胞為例)
學習這兩種細胞分裂,主要是學習染色體在各個時期的行為,掌握了染色體的行為也就掌握了細胞分裂的主脈,掌握了細胞分裂的知識主干。這些知識點,我們重點要求學生要記住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的特點,并且要要求學生能在頭腦中大概認識每個時期的結構圖。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給他們展示一下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整個過程的結構圖,并且在展示圖片的同時我們引導學生快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各個時期的特點及對應的口訣。
教師在展示結構圖時,重點是要圖文結合,要讓學生在觀察圖形中染色體的形態的同時結合口訣來進行回憶,在引導過程中強調學生注意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的異同。在展示完靜態圖片后,再通過動畫展示整個過程,加深學生對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圖像比較(如表2所示)
表2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圖像比較
(二)辨析方法
附:如何看時期
(三)示例
1.三個中期圖的判斷(如圖3所示)
圖3細胞分裂圖
推證步驟是:
⑴染色體著絲點是否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減Ⅰ中期(否);
⑵細胞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中期(有),減Ⅱ中期(否)。
結果:A為有絲分裂中期,B為減Ⅱ中期,C為減Ⅰ中期。
2.三個后期圖的判斷(如圖4所示)
圖4細胞分裂圖
推證步驟是:
⑴染色體是否含有染色單體,減Ⅰ后期(有),減Ⅱ后期和有絲分裂后期(否);
⑵染色體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后期(有),減Ⅰ后期同一極(無),減Ⅱ后期(無)。
結果:D為有絲分裂后期,E為減Ⅱ后期,F為減Ⅰ后期。
三、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DNA分子、染色體數量變化曲線:
在學習細胞分裂方式的過程中掌握染色體和DNA數目的變化也是重要的考點之一。對于兩種細胞分裂的四個數量的變化曲線圖,如果沒有注意到用方法去區分,學生很容易混淆,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那么,我們就應該巧抓特點,巧用方法,有效進行區分。
(一)變化曲線(如圖5、6、7、8所示)
區分方法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巧抓特殊時期,利用“二看法”有效區分:
一看間期數目區分DAN和染色體數目變化
如曲線圖在間期(或曲線圖的開始)有加倍的現象,則為DAN數目變化曲線圖,如圖5和圖7;如無加倍現象則為染色體變化曲線圖,如圖6和圖8。
二看前后區分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
在區分開DNA和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的基礎上,觀察曲線圖的前后數目的變化:如后面比前面數目發生了減半,則為減數分裂曲線圖,如圖5前面數目為2N,而后面為N,所以圖5為減數分裂的DNA數目變化曲線圖,而圖7前后的數目沒有變化則為有絲分裂的DNA曲線圖;同理可以區分圖6為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圖8為有絲分裂的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
現代教學的先進技術,給予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那么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這樣的資源,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對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復習時圖文結合,抓住關鍵,引導學生的“特殊記憶”,進而引導學生突破高中階段的重點內容
篇2:運用多媒體突破有絲分裂減數分裂考點
運用多媒體突破有絲分裂、減數分裂考點
摘要: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難點。減數分裂又是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是學習遺傳規律的“鑰匙”。會考和高考也常涉及有絲、減數分裂知識,雖然在教材中有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像,看似直觀,但要真正掌握并非易事。有些學生一看到關于這方面的題目頭腦就一片空白,根本無從下手去作答。在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資源,巧抓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各個有效聯系和區別點,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
關鍵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比較
細胞分裂方式中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都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內容,對這兩個知識點的要求是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這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并且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相關考點也比較多,但往往學生對于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知識的掌握卻不夠扎實,尤其是關于一些辨別細胞分裂各時期的圖象、染色體的行為等內容特別容易搞混,在學生的腦海中總是有混亂的一面,不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所以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這兩個知識點,并且能夠讓學生清晰地分辨相關的圖象和染色體的行為就成了我們老師重點解決的問題。
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知識呢?其實我們只有抓住幾個要點,巧用網絡發展給我們教師帶來的平臺,就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且讓他們能夠有個較清晰、較長久的記憶。
一、有絲分裂中動、植物細胞圖像的判斷
辨別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結構圖是考點之一,在有絲分裂中,動植物細胞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行為記憶的口訣都一樣,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特殊的結構圖或特殊的結構來辨別。
(一)圖像比較(如圖1、2所示)
圖1(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
圖2(下)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
(二)判斷方法(如表1所示)
表1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圖像判斷方法
植物細胞動物細胞
細胞形狀(平面圖)長方形圓形
紡錘體的來源細胞從兩極發出紡錘絲直接產生中心粒向周圍發出星射線而形成
細胞質分裂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細胞壁將細胞質隔開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使細胞縊裂
二、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圖像的判斷(以二倍體生物細胞為例)
學習這兩種細胞分裂,主要是學習染色體在各個時期的行為,掌握了染色體的行為也就掌握了細胞分裂的主脈,掌握了細胞分裂的知識主干。這些知識點,我們重點要求學生要記住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的特點,并且要要求學生能在頭腦中大概認識每個時期的結構圖。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給他們展示一下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整個過程的結構圖,并且在展示圖片的同時我們引導學生快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各個時期的特點及對應的口訣。
教師在展示結構圖時,重點是要圖文結合,要讓學生在觀察圖形中染色體的形態的同時結合口訣來進行回憶,在引導過程中強調學生注意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的異同。在展示完靜態圖片后,再通過動畫展示整個過程,加深學生對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圖像比較(如表2所示)
表2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圖像比較
(二)辨析方法
附:如何看時期
(三)示例
1.三個中期圖的判斷(如圖3所示)
圖3細胞分裂圖
推證步驟是:
⑴染色體著絲點是否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減Ⅰ中期(否);
⑵細胞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中期(有),減Ⅱ中期(否)。
結果:A為有絲分裂中期,B為減Ⅱ中期,C為減Ⅰ中期。
2.三個后期圖的判斷(如圖4所示)
圖4細胞分裂圖
推證步驟是:
⑴染色體是否含有染色單體,減Ⅰ后期(有),減Ⅱ后期和有絲分裂后期(否);
⑵染色體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后期(有),減Ⅰ后期同一極(無),減Ⅱ后期(無)。
結果:D為有絲分裂后期,E為減Ⅱ后期,F為減Ⅰ后期。
三、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DNA分子、染色體數量變化曲線:
在學習細胞分裂方式的過程中掌握染色體和DNA數目的變化也是重要的考點之一。對于兩種細胞分裂的四個數量的變化曲線圖,如果沒有注意到用方法去區分,學生很容易混淆,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那么,我們就應該巧抓特點,巧用方法,有效進行區分。
(一)變化曲線(如圖5、6、7、8所示)
區分方法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巧抓特殊時期,利用“二看法”有效區分:
一看間期數目區分DAN和染色體數目變化
如曲線圖在間期(或曲線圖的開始)有加倍的現象,則為DAN數目變化曲線圖,如圖5和圖7;如無加倍現象則為染色體變化曲線圖,如圖6和圖8。
二看前后區分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
在區分開DNA和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的基礎上,觀察曲線圖的前后數目的變化:如后面比前面數目發生了減半,則為減數分裂曲線圖,如圖5前面數目為2N,而后面為N,所以圖5為減數分裂的DNA數目變化曲線圖,而圖7前后的數目沒有變化則為有絲分裂的DNA曲線圖;同理可以區分圖6為減數分裂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圖8為有絲分裂的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圖。
現代教學的先進技術,給予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那么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這樣的資源,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對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復習時圖文結合,抓住關鍵,引導學生的“特殊記憶”,進而引導學生突破高中階段的重點內容
篇3:教育知識與能力材料分析題重要考點
教育知識與能力材料分析題重要考點
中學階段科目二教育知識與能力,整張卷面中,共有兩道材料分析題,每題18分,共36分。教育知識與能力材料分析題重要考點如下:
一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二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①學四大基本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②教學八大原則: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評價理念:
在評價功能上,由側重甄別和選拔轉向側重發展;
評價對象上,從過分關注結果評價轉向關注過程;
評價主體上,要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信息多元化;
評價結果上,不僅要關注結果的準確公正,更要強調評價結果的反饋以及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和對原有狀態的改進;
評價內容上,全方面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考察;
評價方法上,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者與評價對象關系上,要強調平等、理解、互動,體現以人為本的主體性評價的價值取向。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問題的特征、遷移、思維定勢、功能固著、原型啟發、動機強度。
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六成敗歸因理論:
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所以正確的歸因應該是歸因到內部的、不穩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引導學生把失敗或者成功歸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
七學習遷移理論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1)遷移的分類:①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②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影響;③順向遷移: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產生的影響;④逆向遷移: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生的影響
(2)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①關注學生的認知結構;②教育內容與教學過程的合理選擇和安排:精選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進程;③教授學生學習方法。
八分析學生的人格:
學生的人格特征包含: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權威性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
人格結構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和自我調控系統。氣質包含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認知風格有場獨立型、場依存性、沉思型和沖動型等,氣質和認知風格無好壞之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特點,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九氣質類型:
對于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不應刻意改變學生氣質,而是幫助各種氣質類型的學生,發展積極品質而克服消極品質。
膽汁質:不可遏制型,熱情精力旺盛,好沖動,暴躁易怒,脾氣急。對膽汁質的學生進行具有說服力的嚴厲的批評,可以促使他們遵守紀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不能激怒他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去鍛煉他們的自制力,趁著冷靜地對待事物;
多血質:活潑型,活潑好動,熱愛社交,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但是粗枝大葉。對于多血質的學生可交給他們更多的任務,讓他們有機會參加更多的活動,在活動中磨礪他們的意志的堅韌性、情緒的穩定性。
粘液質:安靜型,安靜穩重踏實,自制力強,但反應性低,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死板。對于粘液質的學生需要更耐心地進行教育,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時應給予更多的思考時間,才能使他們逐漸認識自己的問題所在。
抑郁質:抑郁型,行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適應能力差,性格有明顯的內傾性。對于抑郁質的學生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不宜在公開場合批評他們,要在能接受的范圍內,鼓勵他們參加公開活動的勇氣。
十中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指導,并指導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身心發展的特點: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動蕩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②開設心理輔導課程;③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④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⑤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⑥小組輔導。
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①學生個體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自我激勵法、自我暗示法、情景遷移法、情緒宣泄法、行為補償法);②學校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學生心理健康;③與家長合作建構社會支持網絡。
中學生性心理特點:①渴望了解性知識;②對異性充滿好奇與愛慕;③在異性面前容易緊張和興奮;④性沖動和性欲望的出現。對策:①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變化;②更新理念,認知異性交往的意義;③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性沖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總之,中學生的異性交往需要老師、家長的正確引導。首先,老師和家長要重視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在傳授性知識的時候,用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能被他們接受的方式為宜,而不是簡單地把成人的知識教給孩子,或是單純地迎合孩子的心理。此外,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組織男女學生共同參與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使他們與異性交往的需要在活動中得到滿足。
十一中學品德的發展與培養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①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②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①外部因素: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學校教育;②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識。
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說服;②樹立良好的榜樣;③利用群體約定;④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⑤價值辨析;
十二德育有關原理:
德育四大規律: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的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育的八大原則: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的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知行統一,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共青團組織的活動;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班主任工作。
德育六大方法:說服教育法、榜樣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導實踐法、品德評價法、品德修養指導法
十三課堂行為及應對:
課堂行為產生的原因:①學生的因素(適應不良,厭煩,挫折與緊張,尋求注意與地位,過度活動,性別差異);②教師的因素(要求不當,濫用懲罰手段,教師缺乏自我批評精神);③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和矯正:①制訂適宜的教學計劃;②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的認知結構;③給予精確而嚴格的指導;④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⑤協調同伴關系;⑥與家長合作;⑦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